社群一定具備了創造價值的能力。當然,這個價值指的不只是錢。

 

拉了一個微信群,是不是就是社群了?社群與人群,究竟有什麼區別?社群的本質是什麼?社群的核心是什麼?社群如何進行社群的品牌化管理?請看本文深度剖析。

 

社群與人群

今天,和大家講講有關社群的話題。我覺得,中國人的造字能力是非常強的。你看,我們講社群,關鍵在於字。這個字,最開始的意思是土地,是土地公公。在古代,有很多祭祀土地的寺廟,老百姓天天供奉著。

所以,通過這個字,我們就知道社群,它本身就帶有某種共性、信仰的東西。這也告訴我們,一個好的社群,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共性信仰。關於社群,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在一起吃個飯,這是不是社群呢?當然不是,這是人群。社群和人群有什麼區別?

舉個例子說,這是一個胖子想要減肥的社群,具有整體性和目的性。那如果換個說法,這是一群想要減肥的胖子,著重強調個體,這就是人群。社群,是有一定共性和目標的。

另外,我們區分社群和非社群一個很核心的東西是,能否創造價值。社群一定具備了創造價值的能力。當然,這個價值指的不只是錢。

 

那麼,社群能夠創造什麼價值呢? 其實人與人的連結,不是在互聯網時代裡才出現的。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經有了。最開始有社群出現的時候,人與人的連結就出現了。

我們不妨將時間倒退到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有個人叫孟嘗君。他有個特點,就是朋友很多。這些朋友天天在他家裡吃飯,住下來。有的人不解,孟嘗君養這麼多食客,這麼多酒瓤飯袋有什麼用?最後,孟嘗君出事逃跑的時候,他的食客們幫了他。在那個年代,有那麼一群人聚集在同一個地方吃飯、喝酒,這就是早期社群的雛形。

社群創造人與人的連結

關於人與人的連結,有一點很關鍵,就是交互。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各種不同的社群中,怎麼看待交互?如果我們認為交互就是每天打開微信群有999條資訊的話,那你和這個群基本沒啥交互。我們剛才舉的孟嘗君例子,他的交互是比較簡單粗暴的,就是將大家聚集在一起吃吃喝喝。

互聯網來了,究竟是讓社群變得更有價值了,還是反而變得沒價值了?這是大家可以思考的東西。大家有那麼多微信群、qq群,但是仍然會覺得,人與人沒有變得更近,反而變得更遠。甚至有些時候,社群是喪失價值的。交互一定是多維度,多種形式的。在交互的過程中,要能夠讓裡面的人互為連結。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也許你今天的需求恰巧是別人的問題。所以,連結就能讓他們之間互通。

社群成就粉絲經濟

社群好的地方,就是社群能成就經濟。

 

剛才王詠老師說到直播,我想說,直播帶來很多網紅,帶動了網紅經濟。關於網紅,很多人以為網紅的價值在於流量,每天有10萬人,50萬人,100萬人看著。可是,流量並不能長久,靠打賞,它的變現鏈條是很短的。只有讓你的網紅貼上標籤,網紅的標籤再對應上產品,由產品帶動更長線的商業變現,這個網紅才變得更有價值,而且這個價值是放大化的價值,網紅的影響力也會呈指數級的增長。

社群成就粉絲經濟,無論線上線下,流量都是最大痛點。粉絲是誰,在哪裡?聚焦、粘性、交互。這背後的關鍵字,就是我想講的信任。這也是社群經濟最核心的東西。社群要培養一種深度的信任,這種信任可以讓你放心地由社群帶動你去選擇。

當你自主做判斷和選擇,加入不同社群時,你會相信組織,考慮就會比較少,由組織代我們選擇。在座各位都知道,我們是有選擇權的,然而我們並沒有參與選舉,最終結果是我們相信組織。

社群需要偶像,不需要英雄

社群需要偶像,但不需要英雄。因為社群只應用於同類,反過來講,只有同類聚集在一起的社群才是有價值的。

 

關注二次元的,很多是宅男。他們聚集在一起,創了個FFF團。我沒想到這也是二次元的產物。這時候,我們就知道,其實二次元是個很神奇的東西。比如,你看海賊王,我也看,我們是不是就都是二次元?其實不然。所以,它只應用於同類。

前段時間,我看完兩部電影,一個是蝙蝠俠,一個是美國隊長3。這些影視英雄也衍生出來很多相關的社群。 這些人當中,喜歡蝙蝠俠和喜歡美國隊長的人,是同一類人嗎?肯定不是。

這時候,你就知道,偶像和英雄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什麼?偶像是從我們這個群體當中走出去的,英雄是與生俱來的,這兩者不是同一類人。所以,社群需要的是從我們當中走出去的人。我們和偶像之間的距離是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實現的。他不是與生俱來的英雄,而我們永遠無法達到英雄的水準。這個時候,我們和英雄是無法產生連結的。他的所作所為,他的一切,是對你沒有影響的。

社群是N1的傳播

 

社群,是N1的傳播。我們說微博時代創造了裂變式擴散,但如果微博作為社群的話,它是以N1的方式傳播。

舉個例子,女生都有自己的閨蜜團體嗎?我老婆也有個閨蜜團,她們一群閨蜜只要聚集在一起,我就知道銀行卡肯定要開始少數字了。為什麼呢?因為她一個人的時候不會想買什麼東西。一群人的時候,大家說什麼東西好,就開始買買買了。

一群人對一個個體的影響是遠遠大於一個人對一個人的影響。你在社群當中,就會受到社群裡一群人對你的影響。我們加入社群,以為是社群負責人引導了我們,其實不是,是社群裡所有的人引導了我們。社群裡面是沒有負責人的。每一個人都是社群的負責人,每一個人都是社群的個體。

如果說,今天我們的企業和我們的用戶之間建立了關係,我們把用戶拉到了我們以企業為首的社群當中。這個時候,會有什麼結果,你對他的影響是什麼?其實,這時候你不用想盡辦法,挖空心思去說、去行銷,而是通過整個社群的氛圍來影響他,就可以了。

我們經常說,我們都不想從眾,但我們實際都在做從眾的事情。這就是社群,一直通過N1的說服來左右你的判斷。最終我們就會出來一個共識。

社群的本質

說到這邊,我們都在社群當中。大家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認為社群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能夠為社群創造什麼價值?你抓住了社群的系統和脈絡嗎?你是否真的是在社群當中?

前一陣子和朋友聊到一個問題,他說,很多中國人第一次接觸派對,一進去就問組織人在哪裡,我該做什麼。後來有人告訴他,你就是派對的一份子啊!哪需要組織人,你該做什麼,你自己應該清楚啊!”你本身就是派對的一部分,社群也是這樣的。進入社群當中,我們很多人還是習慣於思考我們在社群裡應該幹什麼,能得到什麼。其實,如果你進入社群的時候,你就是社群的一部分。

社群的本質是什麼?

 

人群,就是一群人。而社群,就不是這樣一群人,它是具有共識的一個人。一個社群,其實就是一個人。生物上有種說法,叫分形幾何學。分形幾何學講的是,人有四肢,有腦袋,你的手上還有手指,你的整體和局部在形體上是對應的。社群,就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一個大寫的人,它並不是一群雜亂無章的有不同標籤屬性的人。

真正能夠聚在一起創造價值的,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大寫的人,大寫的社群,它的本質是什麼?就是以人為本。社群的規則是永遠尊重人性。比如,今天我們所有人一起跑50公里,跑完我們的活動就結束了。大家會覺得怎麼樣?不是每個人都想跑50公里。像我這種人,你和我說去跑50公里,我會覺得,你還是離我50公里遠比較好。

因此,社群在做規則的時候,前提就是永遠尊重人性。比如,你在一群胖子中和他們宣傳,那件衣服很好啊,很有型啊,s碼。這是違反人性的。我們穿碼數至少3X的,你給我一件s的,這不是違反人性嗎?

但實際上,我們在實踐的時候,卻經常犯這種錯誤。我們組建了一個社群,以減肥為目的,我們社群叫“200俱樂部。超過200()才能加入,200()只是准入門檻。一開始我們減肥還算正常,一起參加減肥的活動,一起去健身,結果到現在,我還是這身材。為什麼呢?

後來我就發現,健身的次數越來越少,聚餐的次數越來越多。我老婆也納悶,都去參加健身了,肥減哪裡去了?我說,肥都減身上了,我每天去運動一個半小時,吃飯吃4小時。

到後來,我們的教練把錢都退給我們,送了我們每人一塊瑜伽墊,跟我們說,動作都教會你們了,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你們可以自己在家堅持練習了。他擔心他繼續教下去,他的招牌就會被砸了,天天都是我們這一群人,以減肥為目的,天天吃吃喝喝。我們建的是減肥群,結果是違背人性的啊!天天健身少了,卻吃多了。

所以,建立社群,我覺得本質就是要尊重社群裡的人性。一個是尊重每個參與者的天然屬性,一個是尊重這個群成立起來的大寫人性。我們今天是個學習型社群,但我們從頭到尾都沒有學習,都沒有讓大家完成學習這事情,這本身就違背了人性。所以,回頭大家可以把手機打開,看看自己現在加入的那些群,問問自己:當時為什麼加入?現在它是否還和當時一樣?我想,答案會讓很多人吃驚。

剛才提到分形幾何學,我們人作為細胞和細胞組成的組織存在,最後才是我們這樣一個人。同樣,一個社群,它依然是有個體、小組、分社、總社。但這中間我們想想,細胞組成了器官,組成了人,你能說你的腎臟,哪個細胞是領導者嗎?通常是沒有這樣的細胞。所以,你就知道,在組織當中,是沒有所謂的領導者的。社群也是一樣,沒有所謂的領導者。

社群的核心

剛才我們說社群的本質是人,那人的核心是什麼?人以群分。這裡有幾句話,不只是應用於社群邏輯,它還應用於所有的平臺和商業邏輯。

 

讓被選擇成為被依賴。被選擇和被依賴是互相的,不僅是對於社群,也是對於社群當中的個體。如果你想在社群中創造價值,你就讓別人選擇你,變成別人依賴你。你進入一個社群,最開始可能是因為這社群裡有某些人,有某種訴求,或者存在某種標籤,然後我們就進去了。我們選擇了這個社群,在這之後,我們一直沉澱。社群要完成一種邏輯的轉換,這個轉換就是從被選擇到被依賴。

讓集體決定變成個體期待。我們加入了很多協會,通常這些協會會消亡的幾個原因中,很大的原因在於所有的決定都是會長、主席一個人決定的,其他人沒有參與的能力。有些決定可能沒那麼理智,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如果,最後的事情沒法完成得很好,但是這個事情的決定是在大家共同見證下、參與下、期待下做的,那麼大家都會一起承擔這個結果。

心智引導群體建立。看待一個人,我們會做出不同的判斷,是基於我們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價值觀。心智是培養一個群體下意識地對一件事物或人的第一判斷。

需求才能維持群體穩定。今天你在這個社群裡出現,一定是你對它抱著某種需求。每個人都有需求,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是有需求的。你對社群當中的某些人,或者對社群的未來都可能是有需求的。如何讓群體穩定?就是持續維持這個需求。讓絕大部分人在社群裡都能滿足需求。

所以,社群要通過交互去打造一種文化,達到資訊的對稱化,打消資訊的不對稱。然後通過資訊的對稱,最後創造出資訊的視覺化。社群是沒辦法滿足所有人的。但,社群中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滿足你,你也有可能滿足其他的人。

社群的定位

 

社群定位最核心的是什麼?是共性信仰。一個最偉大的社群到最後,它不是因為某個人成立起來的,它也不是因為某個價值觀成立起來的,它是因為我們的信仰。

要達到共性信仰至少要做到2個東西:

第一,一切有所得源於有所認可。我們想在社群當中做到有所得,就是要需求被滿足,或者我得到某個東西。社群想讓大家有所得,前提是你要有所認可。

我覺得這件東西在教育上得到極好的驗證。大家今天在這邊學習,去其它地方也能學習。但對於學習而言,你能否有收穫,最核心的前提就是,你是否認可。如果你在來之前,就覺得:哇,這老師這麼胖,不好,肯定滿腦子想著吃。如果你有這想法,那你後半段就會想著吃了。收穫就是今天中午吃什麼。

所以,前提是你要認可社群。有一句話,叫做:相信即存在。前提就是你要認可,然後才能有所得。

第二,一切被改變源於相信改變。心理學上有種說法,夢想最後都能成真。改變是對時間和空間的調整。它是在不同的時間點和空間點完成你自己身份和節奏的轉換。這個轉換的前提是,你要相信改變是一件存在的事情。

中國有句古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些人就錯誤理解為祖宗都說本性不好改了,所以別人勸我要改正缺點的時候,我告訴他,這不能改,我改了還是我嗎?其實,沒有任何東西是改變不了的。所有無法改變的東西,只有自己不想改變。要相信自己能改變。

我們都知道蝴蝶效應。我有個朋友想要戒煙,他怎麼做到的呢?他是做了一些小事情,慢慢積累。他每天就早一點睡覺,吃飯的時間也延長一點。最後,他就慢慢不想抽了。他只發生一點點的習慣改變,但內在的東西已經在變化了。所以,社群的定位就是培養共性信仰。

社群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偉大的社群不受限於人數、物質、金錢。真正推動社群成立的是人性的力量。看似荒誕的東西,放在了人性的層面上,它就有了一種必然性。你會發現,當人性做選擇的時候,你最後別無選擇。就像上了賊船一樣,上去了就下不來了。所以,社群就是一個大寫的人。不是人群,而是社群。

人有頭、手、腳、身、心,社群也有。社群的頭,指的是學習培養共同價值觀的理念; 手,就是交互過程。一定要有行為創造落地交互的過程。如果沒有交互,社群的粘性就沒有了;

腳,就是前進帶動集中的方向。我們產生交互之後,勢必要一起成長,一起往前走。社群不僅要求每個成員創造價值,它還要實現商業價值,所以要往前走;身,就是合作讓利益滲透,共生共榮。這也是我們共同體存在的理由和意義。有很多群提倡分享利益,但前提是要共用利益;

心,這是最關鍵的。很多社群剛開始的時候,很棒很棒。但最後為什麼也消失了?《天下無賊》中葛優說過一句臺詞:隊伍大了,不好帶了,人心散了。往往在隊伍變大的時候,社群的人越來越多,價值越來越大的時候,人心散了。如果社群依然秉持著共生共用的狀態,所有的價值是共用的,這時候是散不了的。這個利益並不歸結於社群裡的某個個體,而是整個社群。請記住:初心不變,人不散。

社群的成長過程

社群,也有它的成長過程。

 

最開始的社群,是平臺化野蠻生長。那個時候,人們都有交際的需求,都有抱團天性。比如:天涯社區、百度貼吧;後來,社群發展到2.0時代,就是標籤化定向養成。這時候就開始貼標籤了,你開始選擇性的加入社群。比如:校友群、書友群、酒友幫;

到後面就是3.0時代,品牌化自然培育。比如:共同體、行動派。

社群衍變的內涵

我們剛才看的是表像變化,但邏輯上有什麼內涵變化呢?

 

首先我覺得,需求讓人群聚集,抱團是天性。我們都知道,人類最開始就是群居,抵禦那些自然動物,反抗惡劣的生活環境。抱團是天性,它造就了社群的出現。

其次,照亮迷路的個體,當因標籤成為引導者的時候,就有了中心化。這時候的社群是一個中心化的階段。大家知道史上誕生的第一個英雄是誰嗎?他為什麼會誕生?1937年,當時是比較黑暗動盪的時代,社會需要被拯救。一個正常人拯救不了世界,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非正常人(超人)來解救。

超人是什麼?實際上就是一個標籤,就是照亮迷路的個體,就是那一盞燈。所有對世界不滿的人,希望被拯救了,所以超人就橫空出世了。這就是因標籤成為引導者。這時候,是不是說社群是圍繞超人來建立的呢?不是,它是圍繞超人形象來建立的社群。標籤是否能陪伴社群走到最後呢?我認為是不可能的。社群在發展的時候,它最後肯定不能依靠於一個標籤。因為它風險很大,也不具備擴大化的價值。

這時候,就要完成這樣一件事情,去中心化。讓社群成為系統,品牌化凝聚領域價值。大部分群做到去中心化階段,我認為已經可以了。只有極少數社群做到這一步,叫潛意識化。用情懷來引導心智模式,心智管理塑造偉大社群。

社群的品牌化管理

說到社群的品牌化管理,其實我認為核心的就是三個核。

 

第一步,DNA解析;

凱文·凱利的《失控》一書說過,我們應該用生物學,而不是機械學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在《必然》一書中,也提出了基因,決定一切。的觀點。小到個人,大到社群,都是這樣的。DNA決定人,組織,品牌的一切。對社群進行梳理,分析其DNA內核,將社群內外的用戶個體需求進行排列,得出社群品牌DNA的序列,也就是社群的定位。基於DNA為社群提煉核心標識,DNA是在標籤基礎上做提煉,標識達標共同的價值觀。

第二步,系統建立;

 

社群只是個人,最開始只是個細胞組成的胚胎。最後是如何長出了這樣一個人?是通過細胞、組織、器官還有系統的辨別。整個系統建立是個對社群進行多元切割的過程。根據社群的特性進行分層管理,每一層的凝聚核心與整個社群貫通。為社群創造共同的習慣,包括視、聽、用、感,用習慣承載價值表達,在習慣裡培育共性認知,社群內使中心人物和標籤降維,演變成可享受的實體,創造IP雛形。

從標籤化到品牌化,這一過程就是讓每個人在社群中養成習慣。如果我來到一個地方,知道進來之後需要做什麼,在每個時間點都該做什麼,我自然而然就會變成習慣。所有做社群經濟的,最後都會去做使用者習慣,比如:羅輯思維,十點讀書。一旦用戶對社群已經養成了習慣,就會產生依賴感。

第三步,心智引導。

 

理性主宰所有非關鍵時刻,感性影響重要決定。社群的根本凝聚力就是情懷的共鳴。商業,也是一種情懷,用共同的教育價值觀梳理,一起的經歷,參與的故事,成就共同的心智模式。所以,用參與的東西,去培養用戶的心智,最後用戶就會產生和你一樣的判斷。情懷不是錢,卻最值錢。

時代的社群

這個時代,什麼最缺?很多人會說錢。但是,人最核心的還是知識,學習是永恆的話題,不管是學什麼。如果說學習是我們共同要面對的,那麼和誰一起學習就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能學到多少東西,往往不是老師在臺上講得有多好,也不是你在下面記了多少,而是你生活中經歷多少,以及你即將去經歷多少。這一過程中,誰在影響你的經歷?和你一起學習的人,同伴。

最後這個時間,我想說,是共同體社區的精髓,同知同行,共生共長,我們從同學到同伴到同袍到同仁到同胞,這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也是共同體存在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