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行,行行有門道。混跡互聯網多年,參與了不少的產品專案,見過不少產品經理,面過不少產品候選人,同樣也接觸了不少以產品自居的同事。這次將這些見聞結合起來思考,梳理了九種常用的產品設計方法,分享給準備入行產品的同學,以及有多年產品實戰卻沒有總結成方法的產品經理們。

  產品設計有方法嗎?

  看到這個標題,很多人不免在心裡嘀咕:

  人人都可以是產品經理,沒什麼方法。

  產品經理門檻很低,沒什麼專業技能和方法。

  程式猿代碼寫不好,轉去做產品經理。

  射雞師設計做不好,轉去做產品了。

  互聯網是個趨勢,想要從事互聯網但什麼都不會,去做產品經理吧。

  產品經理就是寫文檔畫原型的。

  …….

  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產品經理是具極具專業性的。真正的產品開發,是以產品設計為起點,同時所有資源都是圍繞產品經理推進的。

  可以肯定的回答,產品設計是有方法和套路的。

  產品設計的九個方法

  人有一半的時間在走路,應留有一半的時間來思考。最近在準備一套內部的系統培訓,正好逼迫自己來總結梳理。

  如下總結了產品設計的九個方法,來自於不同的專案經歷,當然在使用時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切換。

  1、方法一、 場景還原

  顧名思義,描述一個使用者故事場景或畫面,通過問題來還原場景,進行有的放矢的設計。

  這裡有幾個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即什麼人,在什麼場景下,遇到什麼問題。注意不是產品經理或老闆臆想出來的場景故事,也不是意淫的需求。

  5W2H是著名產品創造分析法,源自于二戰中美國陸軍兵器修理部。簡單、方便,易於理解、使用,富有啟發意義,廣泛用於企業管理和技術活動,對於決策和執行性的活動措施非常有幫助,也有助於彌補考慮問題的疏漏。

 

  結合互聯網產品設計特性做了簡化,個人推出4W1H法。

  Who——什麼人;

  Where——什麼場景下;

  why——什麼目的;

  what——遇到什麼困難;

  how——期望如何幫助。

  2、方法二 、角色扮演

  類似演員的自我修養,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就是角色扮演,即基於用戶的維度進行思考行事,模擬用戶的操作,具有同理心,瞭解使用者的心智模型,讓使用者感受到“Don’t Make Me Think”

  只有具備同理心,才能真正理解用戶的所思所想和痛點訴求。有個精神病研究者為與一個整天打著傘蹲在牆角不吃也不喝的患者溝通,自己同樣去打傘到牆角蹲了幾天,後來患者主動跟研究者溝通,才知道原來患者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蘑菇。

  關於角色扮演,業內的大佬們也都是極為推薦的。小馬哥提出做產品要像小白使用者那樣思考;張小龍說過把產品做簡單,自己先變傻,怎樣讓用戶用得爽?簡單的方法是把自己當作傻瓜來做產品;周鴻禕說做產品體驗先把自己切換到二傻子模式。約伯斯也用這方法,他能瞬間把自己變成傻瓜。我要5-10分鐘,馬化騰大概1分鐘。

  你一旦能夠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問題,就能看到自己產品的很多破綻,也就能看到更多的機會。

  3、方法三 、跨界模仿

  設計是個綜合學科,產品設計更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橫向的綜合攝取。

  跨行業和跨界,是設計的常用方法,這在產品設計中也同樣適用。跨行業借鑒,如象形/仿生等;同行業吸取,如流程/交互/視覺方面。漢字的由來,有很大一部分是象形文字,就是將自然生活中的形象抽象為文化設計。還記得豆瓣電臺的收音機思路的設計嗎?

  跨界模仿,產品設計中最牛逼的要屬電商平臺中的購物車了,這個形象和概念,非常形象的將生活中的東西模仿到線上,既貼合業務場景又易於用戶理解;

  同行吸取,最早出現在twitter和微博中的@,後續引申到所有社交產品以及一些團隊協作產品中;資料視覺化的一大方向就是將資料形象化的呈現。

  4、方法四 、直擊人性

  產品設計最原始的出發點,是滿足人類的某個人性的訴求,最好的產品從來都是直擊人性的弱點的。

  佛教中提到人的六大弱點:貪(貪婪、執著),嗔(生氣、憤怒),癡(愚癡、癡迷),妒(妒忌、嫉妒),慢(傲慢、炫耀),疑(懷疑、否定),與電影《七宗罪》裡面的天主教所指的人性弱點本質相同。

  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網站,是色情網站,食色性也。微信裡面有很多基於人性弱點的產品觀,比如:人是懶惰的;人是跟風的、別人都在用,群體智商低於個體智商;人沒有耐心;人不愛學習;人們對隨機好奇等。

  到這裡留個問題:

  團購網站滿足了人性哪個弱點?

  遊戲等級滿足了哪個人性弱點?

  你所做產品又滿足了哪個弱點?

  5、方法五、 回歸本質

  做產品,既要腳踏實地,也要時不時的仰望星空。遇到迷茫時,回歸本源,回歸初心,回到事情的本質,把握核心的訴求。

  我們在研究產品,分析需求時,更需要透過現象,看到實物的本質,看看需求背後更本質的訴求是什麼。不要只問到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馬,而忘了本質是想更快的到達目的地。

 

  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需要經過簡單、複雜、簡單的昇華三個階段。對業務本質的掌握,是理解最核心的業務流程和機制;對需求本質的理解是用戶背後真正的訴求和目的。

  對於本質理解,鄧小平這位元新中國最偉大的產品經理,他把握了最本質的東西。首先推動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領導和支援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提出必須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

  6、方法六 、創新組合

  首先明確兩個概念,創新和發明。

  創新,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發明,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製作的新工藝、新方法。

  創新組合可以說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設計方法,產品設計非常值得借鑒的方式。在Iphone的誕生前,成熟的觸屏技術、軟體技術和手機技術這些都已經存在,但是約伯斯通過藝術的方式把這幾個技術結合在一起,從而開創了手機的新時代。

  用於抽水的蒸汽機,加上馬車輪子和貨箱的組合,創造了火車;當下流行的新能源汽車,也是汽車加電池和互聯網的組合。

  7、方法七、 流程簡化

  讓產品更簡單高效,讓用戶的使用成本更低,是產品設計優化和反覆運算的常用方法之一。

  每增加用戶一步操作,就增加流失的風險。我們可以通過技術和資料預測使用者的行為,替用戶做準備或幫用戶操作。

  互聯網行業的表單,從表單項目的精簡,到表單展現的時機,到表單的回應式交互,以及表單內容的預啟動等,都是為了讓表單提交流程更簡化。前面提到使用者是懶惰的,優秀的產品流程都應該更簡化。

  8、方法八 、用戶之聲

  最終為產品買單的是使用者,只有使用者滿意願用,產品才具備價值和意義。不論是前期調研,中期的使用者測試,以及產品上線後的使用者回饋,都需要傾聽使用者之聲。

  當然不能簡單的一聽了之,因為有時用戶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或者說不出想要什麼。如約伯斯所說,用戶不可能說出下一個偉大的產品是什麼。因此我們需要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並建立一套良好的體系,以瞭解是不是還有更多的人也有相同的需要。

  瞭解使用者之聲,就需要做使用者研究。可以是定性的本質發掘,也可以是定量的統計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問卷/訪談/觀察/焦點小組/眼動測試/用戶故事版;管道包括:線上回饋,客服電話,論壇,社交管道,輿情系統,問卷網等。

  關於用戶之聲的案例,騰訊有10/100/1000法則,淘寶有VOC/論壇/商家大會/線上回饋等。

  9、方法九、 資料之美

  大資料時代,人類從IT進入DT時代,產品設計更加注重資料驅動。資料不光可以檢驗產品設計的效果,更能探究潛在的需求和趨勢,為產品改進提供參考依據。

  簡單來說,資料可以發現問題驗證問題,可以預測趨勢發掘需求。這裡的資料,包括使用者行為資料和業務成交資料。在大資料的支撐下,使用者的行為軌跡更加全量和全面,更加精准。從之前單維度的抽樣,變成了多維度的全量綜合,從之前各種假設條件既定下的理想化分析,變成了社會環境下的全面考慮。

  資料的呈現可以是複雜網路,可以是點擊熱力圖,可以是成交轉化漏斗,可以是趨勢占比等,豐富的資料和豐富的展現,這些都是產品設計的利器。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

  社會經濟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用戶的要求越來越高,產品服務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要想獲取並留住用戶,那麼所有的活動開展必須以用戶為中心。

  在產品設計時,必須從用戶的需求和感受出發,圍繞使用者進行產品設計,而不能讓使用者去適應產品。無論產品的使用流程、資訊架構、人機對話模式,視覺呈現等,都需要考慮使用者的習慣和心智。簡單來講,就是在做產品時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慮,而不是站在開發者(包括產品/設計/研發/運營等角色)的角度上來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