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120507184796-480x300

 

 

研究表明,影響消費者的心理情緒比影響消費者的動機更能刺激消費。但問題在於如何準確把握消費者心理?剖析消費者情緒?並以此創建令人矚目的市場行銷戰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改變現有的消費者行為和思想?

為此,我們發明了各種行銷套路,而行銷的本質,就是和消費者玩心理遊戲。在我們忙著為GDP做出貢獻的時候,還有一群利用消費者心理學的行銷高手也在忙著研究我們。

今天我們為大家整理了10種消費者心理學,希望大家在運營工作中有所幫助。

 

一、阿倫森效應

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在許多APP內,都會有簽到得積分或者優惠券的環節,可能每天簽到才能獲得相應的獎勵,只要中途斷了,就得從頭開始。隨著簽到時間越來越長,獲得的獎勵越來越多,你就會很樂意的堅持下去。比如,趣頭條看資訊可以獲得現金的運營。看得越多獲得的現金就越多。這種運營手段就會使用戶帶著積極的心態去流覽APP內容。

 

阿倫森效應就是給人一種漸入佳境的感覺。也就是說,越到事件的結束,消費者(用戶)的體驗越好。

因此,產品會多花一些心思和成本在體驗的結尾。塑造良好的結尾體驗,會給人一種會越來越好得錯覺,而該錯覺背後所折射出的——期感,是促使消費者(用戶)再次光顧你的產品。

二、交易效用

所謂交易效用,就是商品的參考價格和商品的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的效果。通俗點說,就是合算交易偏見。這種合算交易偏見的存在使得人民經常做出欠理性的購買決策。

  • 兩個同樣品牌和款式的電腦,市場價格是5000元,旁邊需要步行20分鐘到達的商場賣4950元,你會步行去買這台電腦麼?
  • 兩個同樣品牌型號的水杯,市場價格是100元,旁邊需要步行20分鐘到達的商場賣50元,你會步行去買這個水杯麼?

大部分在第一種情況下情況下,不會選擇購買;在第二種情況下,會選擇購買。很好解釋,同樣是節省50元,第二種情況的誘惑顯然更大。這裡面的關鍵就在於50元的優惠,對於不同價格的商品,起呈現出來對應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簡單來說,對於100元的商品來說,50元的優惠,相當於打了對折,因為實際支付時,價格只有50元;而對於一件最低價5000元的商品來說,50元的優惠實際依然要支付4950元,交易效用來說,其實根本不算是優惠,哪怕對於商家來說,其負擔的成本是一樣的。

交易效用,參考價格實際支付價格之間的差額是交易效用的源泉,實際支付價低於參考價越多,你越覺得這是一筆划算的交易。

對於商家或者活動運營者來說,需要設計出讓使用者覺得不參加就吃虧的感覺,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再看一個例子:2016515日,德國老將克洛澤為意甲拉齊奧隊效力的最後一場比賽,這場比賽門票價格上層看臺只要5歐元,場邊也只要20-40歐元。然而拉齊奧球票最低價是每張32歐元。

 

門票很快就售罄了。沒買到票的球迷就只能轉手從黃牛手中買票,售價也是非常之高。可能你會問這場比賽如此熱門,俱樂部為何不直接提高球票價格,反而讓黃牛倒票獲利呢?

其實歷史悠久的球隊對於熱門賽事不提價,會極大地提高球迷的忠誠度,也更符合市場經濟的經營理念。

因為足球賽事的最大項收入是電視轉播,而門票銷售額對於球隊的總體收入占比並不高。這場值得紀念的球賽門票明顯供不應求。從黃牛那高價買票的球迷,會把這筆賬記在黃牛上,而對於通過其它管道以原價甚至更便宜獲得球票的球迷,他們的參考價格是黃牛價,交易效用會非常之高。

俱樂部經營要做長遠考慮而非只圖短期利益。如果俱樂部利用高客單價售票,球迷的參考價格就是票面價格的40歐元,交易效用就會非常的負。球迷的心理就是這樣的微妙。

三、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卻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心理學家弗拉於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分析的測驗,並根據測驗結果分析。試後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

按常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但最終學生們的平均分是4.26分(滿分5分),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這份個人分析是:

  •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
  • 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
  • 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
  • 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
  • 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
  • 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
  • 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 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
  • 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這個個人分析是心理學家從星座與人格關係的描述中搜集編成的,很多語句是適用於任何人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每一位用戶的行為、心理千差萬別,但是他們一定都遵同一些共同的籠統思想。

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網易最近刷爆朋友圈的《榮格心理原型》和《你的哲學氣質》H5,利用的傳播心理正是巴納姆效應。

 

在你體驗H5的過程中,無論是心理屬性還是哲學氣息,使用者都能獲得氣質的社交貨幣,通過為用戶塑造氣質滿滿的形象, 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發現自我價值。而巴納姆效應,在這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網易刷屏H5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全是誇,花式誇。既不會讓你反感,你還會覺得它的測試很准,因為測試結果的適用人群太廣泛了。

 

而網易之前做的《網易雲音樂年度歌單》、《你的使用說明書》、《人臉掃描測試性格》……其實全部都是這一個套路,屢試不爽!

四、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是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而不能有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簡單來說,就是那些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那麼,沉沒成本是如何影響用戶決策的呢?

雙十一期間,商家都會搞出一個活動:預付定金。基於當時用戶逛淘寶的心態,可能一時喜歡某個商品,沒有考慮是否真的需要此商品,就衝動預付了定金。當用戶購買衝動消失時,為了不損失預付的定金,很有可能就會支付比定金多好幾倍的尾款。

 

再如,當前音樂類APP 眾多,如QQ音樂、網易雲音樂、酷我音樂、酷狗音樂等等。這幾個APP有一個共同之處:用戶在APP內建立了自己喜歡的歌單。用戶歌單中積累了成千上萬首自己喜歡的歌曲。如果你考慮更換APP時,就存在著重新建立新的歌單,放棄原有的歌單,而這操作會產生很大的成本。所以你就會基於沉沒成本,依舊選擇原有的APP。這也是產品利用歌單實現留存在手段之一。

 

   

 

因此,你想要留住用戶,就要想方設法的使用一些技巧或者心機,在你的產品裡消耗時間、金錢或者精力。

五、誘餌效應

誘餌效應是指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被誘餌説明的選項通常稱為目標,而另一選項則被稱為競爭者

誘餌效應是最先在消費品的選擇中被發現的,在過去這些年裡,誘餌效應已經成為常識,只有當人們察覺到不對稱優勢時,當一種選擇顯然優於另外一種選擇時,不對稱優勢效應才會起作用,否則就不會起作用。

經濟學認為,人們在作選擇時很少作不加對比的選擇。那麼,為了讓消費者作出有利於商家利益的選擇,行銷人員便會安排一些誘人的誘餌,從而引導消費者作出正中商家下懷的決策。

我們看個案例:

麻省理工學院的斯隆管理學院曾經讓100個學生對訂閱《經濟學人》雜誌的閱讀方式進行選擇

  • 電子版:每年59美元
  • 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 電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

你會怎麼選?

麻省理工MBA群體中的測試證明,選擇第一種的占16%,選擇第三項套餐的占84%。而如果把根本沒人選的第二個選項去掉,會有什麼影響嗎?

  • 電子版:每年59美元
  • 電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

結果是,去掉了一個完全沒人選的選項,卻給最終比例造成極大改變:選擇第一種的上升至68%,而選擇套餐的驟降至32%

這是為什麼?

商家是精明的,他的聰明之處就在於瞭解人們的消費心理,人們每做一件事,每選擇一樣東西,都會加以對比,而越是有對比的東西就越能凸顯價值。

因為人們對某件事、某樣東西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並不知道某件事物的真正價值,而只能通過與這種物品相近的其他物品的比較來判斷優劣。於是,有了前兩個單價的對比,第三種套餐會顯得更加划算。

想一想,你有沒有買過麥當勞套餐以外的漢堡呢?麥當勞裡的超值套餐都是包含漢堡、薯條和可樂的。

而這個套餐的價格比單點個套餐貴不了多少,好像薯條跟可樂簡直就和白送的一樣。這時候速食店也會把單點漢堡的價格也顯示出來,就是為了突出套餐格外的合算。

對價格而言,相對的百分比,比絕對的金額更容易產生激發行動的誘惑力。 這就是我們消費行為中常見的相對論,憑相對因素做決策是我們自然的思考方式。

六、認知失調

我們每個人都有對世界的看法、價值觀和認識。當外界的世界觀、認識或者邏輯同我們的認知發生衝突時,或者我們的行為與認知不一致時,我們就會產生不平衡。出現不愉快的情緒。而我們有趨於實現一致性的壓力,便會產生認知失調。

  • 買彩票前我們對選擇哪張彩票左右為難,一旦做出決策,被選的那張似乎中獎概率就增加了;
  • 面試時遇到的困難越多,拿到offer後,我們對公司的認同感會越強,即使加入以後你發現那個公司其實不怎麼樣;

從以上兩個場景可以看出:當人們陷入一種很荒謬的情況時,他們就會想出個理由使這種情況變的合理。這一理論在各種付費圈很常見。

如在遊戲業,肯定會有付費玩家。在認知失調的影響下,即使遊戲體驗差也會讓玩家作出好玩的評價,讓自己內心得到安慰。此外也會帶動更多的免費用戶付費消費。同樣在知識付費領域,如在得到、喜馬拉雅,付費使用者都會讓自己或者他人相信自己買的課程是有用的,值得的。

眾多產品深諳這一效應,在使用者在產品內投入的大量時間或者金錢情況下,會即使產品存在很多不足,但是他們依舊誇大產品優點,同時也會影響身邊的人,將其轉化為付費用戶。

七、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損失厭惡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並不是一致的,當涉及的是收益時,人們表現為風險厭惡;當涉及的是損失時,人們則表現為風險尋求。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對於打麻將的人來說,如果他贏了200元,然後不玩了,是比較容易的。但如果他輸了200,然後不玩了,就很難。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就是損失厭惡在作祟。

損失厭惡,指人們面對類似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把損失厭惡運用得淋漓盡致的是拼多多,在使用者進入產品的時候,先告訴你獲得了現金紅包,但是紅包你要完成分享才可以兌現;或者先給你一個紅包,告訴你每分享一個人紅包會變大。大多數用戶不願意放棄已經到手的紅包,就會去分享。

 

如果一款App裡面有簽到功能,正常情況是,簽到一次給xx積分,然後積分可以用來兌換一些東西、神器。也許你可能還看不出什麼效果,但是如果你把簽到機制改成簽到不給分,漏簽還扣分,肯定用戶要駡街或者卸載了。

用戶面對收益時,可能默然,而要損失,就翻臉。

八、小概率事件

什麼是小概率事件?購買彩票事件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心理。

眾多彩民買彩票的心理就是賭自己能中得大獎。但實際情況是絕大多數時候中獎人數都是1人或者無人中獎。這就是典型的小概率事件。

在概率論中,經濟學家把在大量重複試驗中出現的頻率非常低,甚至接近於0的事件,稱之為小概率事件。

我們生活中還有好多迷戀小概率事件。比如:人身保險、車險等各種保險以及年初很流行的沖頂大會之類的答題遊戲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天上掉餡餅的小概率事件。對於這類事件,大家都是抱著僥倖心理,而且有時會放大這份心理。戲謔地說就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運營是如何利用用戶迷戀小概率事件的呢?如支付寶積分抽獎。

 

打開支付寶介面,點擊指示欄我的中的螞蟻會員,裡面有來抽獎。每天每個人有10次抽獎機會。如果你點擊了抽獎一次,相信你就會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移動聯通、航空公司他們都是利用這種套路來讓你消耗積分,否則大家都換積分商城內的物品,他們的成本自然就會增加。這些案例都是利用了迷戀小概率事件效應。

其實,現在在眾多產品中當中都會有抽獎活動,如淘寶京東,抽獎成本都很低,很容易吸引用戶參加。這也是產品吸引流量的一個方法。

九、狄德羅效應

指的是人們擁有了一件新物品之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回想一下,你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行為:

  • 你買了一件新衣服,就想再買雙鞋或者耳環來搭配。
  • 你辦了一張健身卡,很快就會為新的健身衣、瑜伽墊、護腕買單。
  • 你買了一件新沙發,就覺得客廳裡的桌子、椅子、茶几都得換。

這就是狄德羅效應在作祟,叫我們剁手,買了好多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

商家也會利用這一效應讓消費者(使用者)產生系列購買行為。

宜家在賣場展示家居空間就是最典型的狄德羅效應,它促使人們去購買展示空間中的所有東西。服裝店展示模特身上的搭配,促使顧客會成套購買。玩具店陳列商品時會配合相關產品一起展示,孩子看到後會買了一個就想要買另一個。

 

也正是因為消費者(用戶)具有此效應心理,從而為產品的銷售提供了動因,即促進企業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更新和變化的需求,這便是市場行銷最本質的東西:一切以用戶需求為中心。

十、折中效應

折中效應是指消費者的決策具有非理性傾向,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當一個選項集合裡新增加一個極端選項後,會使原來的選擇方案成為折中選項,那麼即使折中選項在選項集合中不存在絕對占優關係,它也會更具吸引力,被選擇的概率增大。

1989年,斯坦福大學的教授Itamar Simonson在《消費者研究學報》上首次發表了關於折中效應的研究。

 

如圖,假設在屬性1,屬性2上有4個可選擇的產品。A產品在屬性1上最優,但是在屬性2上最次,以此類推。

研究發現,同樣是B產品,在ABC選項中選擇時被選中的概率大於在BCD中選擇。因為在第一種情況下B是折中選項,而在第二種情況,B是極端選項。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

買手機選規格

  • 64G649 美元
  • 128G749 美元
  • 256G849 美元

64G記憶體太小,256G價格漲幅太多,有點不划算,於是更多人選擇128G的版本。

這個現象就是折中效應,當人們偏好不確定的情況下做選擇時,往往更喜歡中間的選項,因為中間的選項看起來更安全,不至於犯下嚴重的決策錯誤。很多手機品牌都會設置很多種規格的手機,為用戶們提供更多的選擇。

總結

1阿倫森效應: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2交易效用:就是商品的參考價格和商品的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的效果

3巴納姆效應: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卻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4沉沒成本: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而不能有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5誘餌效應: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

6認知失調:當人們陷入一種很荒謬的情況時,他們就會想出個理由使這種情況變的合理。

7損失厭惡: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8小概率心理:抱著僥倖心理,而且有時會放大這份心理。

9狄德羅效應:人們擁有了一件新物品之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10折中效應:當人們偏好不確定的情況下做選擇時,往往更喜歡中間的選項,因為中間的選項看起來更安全,不至於犯下嚴重的決策錯誤。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