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年是創業黃金時代的結束,那麼從現在開始,或許是踏實做品牌的開始,品牌認知與共識,會成為產品最堅固的護城河。

去年我還曾想過,做了這麼多年品牌傳播,一直聽甲方的,聽老闆的,自己的想法不能完全實現。如果有機會的話,自己搞個品牌出來,用自己的方法做品牌,不一定能做的很大,但一定很有成就感。至今還沒想好要做什麼品牌,但是在當下如何從零開始做品牌,我倒是認真思考一下。

或許不成熟,或許有漏洞,當然會不全面。這次把我所想到的寫下來,大家一起探討,互相啟發。以下:

思考如何做品牌前,需要先看清現狀,做策略前要先洞察。接下來從三個層面簡述一下現狀洞察,一是圈層固化,二是消費路徑縮短,三是輿論灰犀牛

這一點在之前的文章有提到,當代生活的真相就是圈層化,認知繭房化,並且大多數並不自知,以為自己關注的就是全世界關注的,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看到的。只要稍微視野遼闊一點,就會發現你的世界很貧瘠,真實的世界很遼闊。

比如抖音,月活5億用戶,按理說這是很大的圈層,內容應該會很多樣化才對,但只要你堅持三天,每天刷2小時抖音,就會發現三天刷到的內容是差不多的,同質化很嚴重,抖音用戶認為全世界都看抖音。但只要關閉抖音看一下別人,就會發現一個遼闊的世界。

圈層固化與認知繭房是客觀事實,既不褒義也不貶義,是個人選擇問題。而行銷人要思考的問題是,在這個環境下,如何觸達受眾,用什麼語言,如何與他們溝通?

這是第一個現象洞察——圈層固化。

 

當下的消費路徑,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以前從看到廣告到購買商品,需要真實走上一段物理距離,幾百米,幾公里,甚至更遠。而現在,由於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社交,搜索,電商,O2O等等,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都集中于一部智慧手機中。

當我發現,一些95後年輕人竟然沒有PC電腦;當發現我每天手機螢幕使用時間超過6小時,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所有路徑,都在手方寸之間,沒有距離只有速度,5G以後甚至沒有網速概念,所有都是即時的。

所以,當下的消費路徑是:看見——(搜索)——行動,搜索甚至可以省掉,或者搜索是行動的一部分,必要的一部分。今天的是分散的,在任何地方看見品牌資訊,如果被打動,立刻拿起手機行動,行動方式可能是打開App Store,打開小紅書,打開淘寶,關注公眾號等等,然後購買,體驗,關注等等,完成品效轉化。

第一,不需要放二維碼,只需告知入口就可以。第二,零延時,只要感興趣就能立刻行動。人們在被打動的一瞬間,是行動欲最強的時刻,如果無法立刻行動要等一會,這個欲望就會下降,就會消失,所有消費者都需要,我要的現在就要

這是第二個現象洞察——轉化路徑縮短,從品到效幾乎0衰減

 

一直很難找到一個詞來形容這件事,勉強用輿論灰犀牛這個詞。舉個典型的例子,快手在發展初期,在輿論上沒有任何聲音,在五環內沒有任何媒體或自媒體報導討論,一個使用者量過億且活躍度極高的龐然大物,就這樣沉默著,輿論對其視而不見,這是不是輿論灰犀牛?

我們要理解輿論的本質,並不是有傳播量就會有輿論。再說一件事,微博剛興起時,一個流傳已久的老套段子,目測轉發過百萬,傳播很廣。我也是無心插柳轉到我微博,並隨手加了話題#XX#(那幾年流行各種體),轉發只有2000左右,第二天有十幾家都市報報導,第三天百度百科流覽量十幾萬,年底被盤點進年度流行語。這很好的說明了輿論的本質,傳播量和輿論並不是劃等號的。

這個現象洞察,可以反過來看。一個產品,沉默的積累使用者,沉默的傳播,不驚動輿論。做的好,這將是很好的戰略隱蔽期。這個戰略隱蔽期給產品和使用者足夠的喘息空間,當成為一頭灰犀牛時,如爆炸般的浮出水面,想想那個景象,會很壯觀。

這是第三個現象洞察——輿論灰犀牛。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基於以上三個洞察,我們如何做出一個新品牌來,其步驟是什麼。先理解品牌是什麼,品牌是甲方與消費者達成的共識,是向消費者進行提案,得到足夠多的認同,與消費者達成共識,便是品牌。所以問題是,甲方如何獲得更多的消費者認同,達成更廣泛的共識?

第一步:圈層共識

 

 

 以往推出一款新產品時,一開始就面向所有人,一開始就希望與所有人達成共識,這個策略在中國市場早期是可行的,空白市場多,媒介話語權集中,消費口碑無法聯網。這幾年出現的各種風口,雖然話語權沒那麼集中了,但依然開闢了一些空白市場,所以還是部分有效的,唯一變化是消費口碑聯網了。在早期市場或者空白市場,時間視窗很重要,在短時間內獲得足夠多的市場份額很重要。

現狀是,空白市場越來越少,大眾品牌越來越難做,更多的新品牌是細分垂直品牌,成熟市場的反覆運算品牌,並不是空白市場的新品牌。在這種情況下搶佔市場的工作並不急迫,先達成圈層共識,就顯得很重要。

由於圈層固化,所以只達成圈層共識,不驚動大眾輿論,是理論可行的。圈層共識分兩部分,通過圈層賣貨,積累圈層消費口碑

為什麼要達成圈層共識,原因有二,一是如果在核心圈層無法自然增長,無法做到90分的品牌,就需要及時調整或反覆運算,甚至中止運作。二是與消費路徑有關,先在圈層內做好口碑,做到90分的品牌,再推向大眾時,是一個90分的品牌推向大眾。反之如果沒有達成圈層共識,一上來就推向大眾,那這個評分是不可控的,有可能是90後,也有可能是10分。

比如喜茶,它的第一家店在廣東省江門市九中街,是中國的一個犄角旮旯,接下來是東莞,佛山,惠州,直到三年之後才進入省會城市廣州。喜茶在進入大眾視野前,在區域市場(圈層市場)沉澱了足夠久的時間,用以收集回饋打磨產品,在試錯中保持自然增長,最終進入大眾視野時,成為網紅品牌。試想如果喜茶的第一家店開在北京三裡屯,還會是今天的喜茶嗎?

再比如拼多多與快手,在進入大眾視野之前,在水面下累積了足夠多的用戶,以灰犀牛的姿態橫空出世。再如很多電商爆款,在成為大眾爆款之前,往往已經是某個小眾圈層的爆款了。

所以在進入大眾視野之前,先達成圈層共識是比較靠譜的。

第二步:大眾定調

 

 以前品牌最重要的是定位,現在定位很重要,定調更重要,很多品牌忽略了這一步,還有一些品牌的定調權,被大眾媒體或KOL搶佔,定成負面,以至造成非常沉重的代價。

聊兩個例子解釋定調是什麼。一是快手,快手發展歷史上最大的敗筆在於,大眾定調權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快手在大眾視野的亮相,是自媒體“X博士的那篇《底層殘酷物語:一個視頻軟體裡的中國農村》,正是由於這一篇,把快手的調性確立為low的,殘酷的,底層的。也正是因為快手被釘在了農村,也有了抖音的機會。

大家想一下,當年若沒有X博士那篇,而是塑造了另一個短視頻平臺形象,哪怕是中立的平臺形象,還會有抖音的崛起嗎?

在美劇《紙牌屋》第一季裡,有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弗蘭克在推進教育法案時,引發教師大罷工,期間有人往弗蘭克家中扔磚頭。弗蘭克在後花園與克雷爾和道格討論如何定調這件事,克雷爾說了一個詞叫無組織勞工,於是沒有了讓人尊敬的老師,只有無組織勞工,這個詞頻繁出現在各種媒體,把罷工教師轉變為無組織勞工,最終導致教師罷工失敗,教育法案通過。一塊磚頭與一個定調詞,為弗蘭克在鬥爭中贏得勝利。

所以,新品牌建立的第二步是大眾定調當一個產品在核心圈層內獲得了足夠好的口碑,很漂亮的自然增長,已然是一個不錯的小眾品牌時,就需要考慮如何在大眾輿論亮相了。這個定調的亮相,不一定是官方形式,可能是協力廠商公關的形式,但一定是要甲方親自操盤。

什麼時機合適?這裡分兩塊,一是密切關注大眾輿論,如果一旦出現類似《底層殘酷物語》那種負面定調,要麼及時與博主溝通,要麼正面定調內容及時補救。另一種是大眾輿論沒有為品牌定調,節奏就可以掌握在品牌手中,看圈層共識的階段已經完成,自然增長趨緩了,就是開始大眾定調,打破圈層壁壘,進入大眾空間。

圈層共識是大眾定調的基礎,如果在圈層內沒有做到90分的品牌,大眾定調就定不下來。大眾定調成功後,品牌會獲得關注與討論,此時消費者一定會搜索該產品,看一下輿論說的是否真實。回身搜索,如果圈層口碑非常好,是90分的品牌,那麼品牌調性基本能夠定下來,也會形成新一輪的增長,同時帶來更為廣泛的品牌共識。到此時,一個小眾品牌可以成功進入大眾視野,具備成為大眾品牌的潛質。

第三步:大眾傳播

 

我們見過太多火不過一個月的刷屏產品,小咖秀,臉萌,前段時間捏臉的那個(或許子彈短信?)等等。所以為了不讓品牌成為一陣風式的爆款,接下來進行持續投入,做大眾傳播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前面的工作只是基礎,一個新品牌剛剛亮相,如果此時沉醉於刷屏的快感與成就,不出一個月,這個品牌會沉默,再過一段時間,這個公司可能會倒閉,有很多前車之鑒可以參考。當做完一次成功的大眾定調之後,接下來需要乘勝追擊,鞏固勝利。更新產品,大眾傳播,持續創新,持續搞事,在長時間裡保持住一個新品牌的新鮮感。

為什麼要先在前面做這麼多,才開始進行大眾傳播?一是為了效果轉化,前面我們講到的轉化路徑,幾乎是0衰減的,看到就可以立刻行動。現在做大眾傳播,消費者看到,然後回去搜索口碑,看用戶的評價,看大V與媒體的態度,如果是正向的,很可能就下單了。如果沒有圈層口碑,沒有大眾定調,用戶什麼也搜不到,下單的可能就小很多。

二是為了品牌,品牌不再是甲方的一廂情願,不是知名度也不是影響力,而是甲方與用戶的共識。前面做圈層共識與大眾定調,是為了形成品牌共識

你抽象一點理解,這兩步做完,一個有產品,有口碑,有調性,有共識的,完整的的品牌就放在那裡了,只不過範圍比較小而已。此時做大眾傳播,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品牌,而不是一個產品。這將會快速擴張品牌共識,讓品牌的共識範圍越來越大,成為真正的品牌。

 

今天聊的是新邏輯。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我試著總結一下。

大家以前一定都看過一個漏斗邏輯,最上層是關注看見,然後是感興趣,接著產生渴望,最終購買,再轉化口碑等等。這是一個人群篩選原則,當我們做好一個產品後推向大眾市場,然後極盡可能的廣而告之,告訴所有人,然後在大漏斗裡篩選感興趣的人。可能有一億人看到了,最後10萬人轉化成了消費者。通常的邏輯是這樣的。

而當下的環境不太一樣,一是所有消費者都是網路使用者,一億人看到有10萬人購買,萬一產生了50萬人因為討厭而在互聯網吐槽,剩下的9550萬人看到了這50萬人的吐槽,就可能導致失敗。今天的消費口碑是聯網的,及時回饋的,輿論不可控,一個產品只有一次出手的機會,一旦被定調就很難扭轉。

二是,權威的消解,以前我們相信央視等權威媒體,現在大眾只相信大眾,甚至只相信身邊的小眾。所以在一開始就曝光一億人,沒有群眾基礎,會導致轉化率極低,且極有可能導致負面定調,是有些危險的。

因此,在新產品推出之初,不要一開始就進入大眾,不要給所有人批評你的機會,這會很危險。先在核心圈層嘗試,修改,試錯,打磨成90分的小眾品牌,與核心圈層的用戶達成品牌共識。

然後再進行大眾定調,這一步很關鍵,大眾定調權最好掌握在甲方手中,不要讓媒體或KOL搶先,因為這個調性一旦被公眾認可,將會在很長時間裡影響品牌形象。想想快手,想想陌陌所付出的代價。

最後進行大眾傳播,在大眾定調成功後,將會迎來一次高速增長,但這個爆款階段是最危險的,很容易忽然過氣。所以此時要趁熱打鐵進行大眾傳播,保持長時間的品牌新鮮感,直到品牌躍過這一輪高速增長,進入穩定的常態化的增長。這時一個新品牌的調性與增速都趨於穩定,算是度過了死亡區,上牌桌了。

王興曾經說過美團永遠距離破產只有6個月時間。我挺認同這句話,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做的幾乎所有項目,都充滿不確定性,每次都如履薄冰。也不是販賣焦慮,在瞬息萬變的傳播環境中,沒有任何方法論一定有效,沒有確定的陽關道,只有不確定的獨木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