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公眾號廣告計畫,也許只是微信的一種姿態而已。微信接入廣點通之後,能為微信上的自媒體們帶來多少收益呢?下面由互聯網的一些事為大家拆解廣點通的盈利模式。
這兩天有個話題很有意思,受到某CEO啟發的程苓峰老師,將易迅、嘀嘀打車、美麗說、大眾點評、同程網、京東等一票騰訊投資的公司形容為“皇協軍”。程老師認為,為了構建“騰訊共和國”,騰訊把微信入口當成籌碼,收買這些“皇協軍”幫自己開疆擴土。
相比這個形象的比喻,另外一條“微信做移動廣告,從打劫新浪微博開始”的消息顯得有點沒邊兒,明顯是為騰訊廣點通在虛張聲勢。消息指出,移動廣告收入是跟著流量走的,目前微信流量最大、且每個用戶都真實存在,無疑是最優質廣告平臺,所以廣點通推出後會吸引新浪微博的內容生產者入駐微信,打劫新浪微博流量。
誠然,微信海量用戶創造了可觀的流量,但是公眾帳號們不要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借用程苓峰的比喻,連易迅、嘀嘀打車、美麗說、大眾點評、同程網甚至京東都只能算“皇協軍”,公眾帳號們充其量只能算“保長”。“皇協軍”還能偶爾跟遊擊隊打打仗,“保長”們呢,偶爾拿些小恩小惠,為了保命呼朋喚友,大力鼓吹“大XX共榮”的美好局面?
此前不久,騰訊公佈了“微信公眾號廣告計畫”首批測試的結果(以廣點通為基礎)。10天裡參與內測公眾帳號底部文字鏈廣告點擊率均值為3.5%,收入最高的“羅輯思維”進賬超過10000元。這個無非就是騰訊給“保長”們畫的一個餅,快來吧,有錢掙,幹得好老子升你做保安隊長。
但事情的卻是,公眾號的運營者和訂閱者對微信的新鮮感出現消退,巨大的流量在公眾號“變現”過程中的表現看來並不如人意,這不禁要讓人產生疑問:流量都去哪兒了?
公眾帳號在微信平臺的發展,與博客、微博發展初期的名人策略並無二致。大量公眾號的入駐使微信公眾平臺一舉成名,也給微信帶來了更多用戶和流量。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微信的流量越來越大,公眾號的變現需求也就開始變得強烈。“陳坤微信公眾號日入700萬”等消息出爐,不過這則新聞迅速遭到當事人否認,而且也無其他人跟進,沒能玩轉“粉絲經濟”的微信不得不通過廣告這種原始手段讓公眾號變現。
對公眾號而言,通過廣告變現究竟有多大價值卻值得商榷。首先,廣告必須通過廣點通接入,意味著流量入口掌握在騰訊手中。雖然目前廣告收入在扣稅後全部歸帳號所有者,不過後續如何發展仍未可知。此前有傳言稱微信與遊戲開發者的分成比例是9:1,如果這樣的話那對公眾號運營者而言就沒有任何意義。其次,廣告能夠帶給公眾號的收入極其有限。有自媒體人就表示,為企業寫作發表軟文的收益也遠大於廣告收入。互聯網行業人士魏武揮也認為,無論是自媒體文章的打開率,還是廣告連結的點擊率長遠來看都不會太高,尤其是“小於十萬訂戶”的訂閱號。
由於微信缺乏流量導入機制,公眾號要獲得廣告收益就必須不斷為自己導入流量。這些流量都是運營者通過微博、博客、論壇和其他管道導入的,甚至是將自己在其他平臺的流量分流到微信。對於公眾號運營者而言,從其他平臺分流來的流量實際上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在微信平臺沒有獲得新的流量,整體收入就難有實質變化。即使微信有更強的流量變現能力,這也絕非長久之計。而且,為了正規軍的發展同時收買皇協軍,微信的流量當然也包括公眾號們導入的流量,將不可避免的被遊戲、朋友圈分流,電影裡面保長經常受皇協軍欺負,現實中絕大多數公眾帳號也是在為微信做嫁衣。
推出公眾號廣告計畫,也許只是微信的一種姿態而已。雖然這個廣告計畫並不會帶來太多收入,不過相信公眾號運營者仍然會努力導入流量以期增加收入。流量增加對微信而言意味著更大的商業化空間。回憶一下,公眾號被微信折疊,正是在其推出遊戲、表情等商業化產品的時候,其中是否有不願在商業化的關鍵時刻被公眾號分流流量之意不得而知。公眾號辛苦帶來的流量不但被微信截流,而且公眾號能否變現、如何變現還要看微信臉色,不得不說是運營者的悲哀。
公眾號廣告計畫選在微信發力移動支付領域的時候啟動,就更值得玩味了。易觀智庫發佈的《2013年中國協力廠商支付市場季度監測》顯示,支付寶以69.6%的市場份額佔據移動支付市場霸主地位,財付通的市場份額僅為3.3%,比排名第二的拉卡拉還落後14.5%。雖然通過春節“搶紅包”遊戲成功偷襲,但這並不足以撼動支付寶的地位,反而暴露出伺服器宕機、用戶不知如何提現以及對其安全性產生質疑等基礎問題。電商和遊戲能夠讓微信將現有流量持續穩定的變現,但是微信仍然需要公眾號為其不斷導入新的流量。
據悉,廣點通在微信的試水與接入其它平臺最大的不同在於僅限微信生態,即流量資源提供方(自媒體運營者)和廣告主(廣告提供方)均在微信體系內。使用者點擊廣告連結後跳轉到的頁面也只能是該廣告主在微信上的產品,而無法連結至微信以外的頁面。這就意味著無論用戶還是廣告主,要想形成消費閉環就必須接入微信支付。公眾號導入的流量再次被微信“內部消化”,其用意就更清楚了。
PC時代掌握互聯網入口的百度和360都會為其聯盟成員導入流量,大量中小站長從中獲益,聯盟生態也更加健康。拿到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的微信卻成為公眾號的“流量黑洞”。對微信而言,雖然具備成為超級APP的潛力,但過於明顯的封閉性卻成為其硬傷。商業化並沒有錯,希望把流量留在平臺內也可以理解,但平臺的活躍度畢竟來自於騰訊、用戶、開發者和公眾號運營者的共同努力。如果不能讓為流量貢獻巨大的公眾號享受到紅利,失去耐心的運營者只能用腳投票,最終受傷的還將是微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