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當今的行銷,新用戶獲取成本居高不下,老用戶的培養成為了行銷的核心

據統計,開發一個新用戶的成本是老用戶的10倍,對於有些行業甚至更高。

而由於老使用者對產品和品牌認可度高,轉化成本低;老用戶也是品牌用戶池的根基所在,是品牌的護城河,也更願意和品牌一起成長;同時老用戶是品牌天然的傳播者,能夠用更低的行銷成本帶來更多新用戶。

一個品牌在發展過程如果只有新用戶的開拓,沒有良好的老用戶經營管理,長久不了,而且越做越難做。

當然,老用戶的培養是一個長久的工作,需要搭建完善的管理運營體系,慢慢經營才會開花結果。

而在此之前,有一個問題更亟待行銷人去解決:

使用者一開始非常喜歡我們的產品,但一段時間後卻不再用了!

如果是產品不行,使用者用一段時間感覺被坑了,當然不會再用,這項是你無法控制的客觀因素。

 

但如果說你的產品很好,的確能給用戶帶來價值,幫助解決問題,還是沒有用戶進行後續購買。

 

那你就需要思考:為什麼使用者覺得產品很好,最終還是放棄使用了呢?

既然不是產品利益問題,那一定有其他原因,比如習慣過往方式;比如不想改變;比如感覺不到自己變化;比如使用新產品的動力不足,不想花費額外精力等等。

這個時候,想要繼續靠“產品好”來說服使用者繼續轉化,是很難的。

就像大部分人都認同多跑步多運動是對的,有益身體健康,可能偶爾心血來潮去跑幾次,但慢慢也就不了了之了。

你無法通過一直強調多運動很重要、跑步有益身體健康來解決這個問題。

怎麼辦呢?

在這推薦3個思考方向,讓用戶更願意持續選擇你。

創造短期激勵

如果老闆交給你一個項目,以下哪種說法會讓你更拼命的完成好項目?

“這個項目做好對你未來發展很有幫助,甚至將來成為CEO

 

 “這個項目做好你可以馬上獲得50000元項目獎金”

我估計是第二個。

每個人的每一次行動都需要有激勵,而且相對于未來不可衡量的利益,我們更喜歡短期可見的激勵,這會讓我們的行動更有動力。

馬上得到300 or 一年後得到600元,你會怎麼選?

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馬上得到300元。

因為一年後得到600元雖然是更明智之舉,但它並不能即時獲得,而馬上能得到的300元確實顯而易見的,就在眼前,價值感更加明顯。

所以,有時候你的產品真的很好,但需要長時間使用才能看到帶來的長期效果,並非立馬見效。大多數用戶可能會放棄使用,轉向去選擇那些他們覺得“見效更快”的產品,哪怕這些產品確實沒你的好。

這個時候,你需要給使用者創造短期激勵,滿足他們的“短期利益”偏好。

比如趣頭條作為一款新生代內容資訊APP20166月後在10個月時間內就實現了用戶從0600W+的爆發增長。20189月就正式掛牌納斯達克交易所。發展速度之快,令人乍舌。

趣頭條一個非常核心的成功關鍵點就在於給用戶創造短期激勵。

 

他們一直主打“看趣頭條賺點零花錢”,每天看看新聞,可以獲得現金獎勵;各種活動送不停,寶箱、福利等獎勵讓閱讀變得更有價值;邀請好友一起看也可以賺錢……反正處處是現金獎勵,對於他們主攻的下沉市場人群來說,非常具有激勵性和誘惑。

因為閱讀資訊早就有今日頭條這樣的龐然大物了,想要用戶去看你的頭條很難,而閱讀資訊還能賺錢就不一樣了,這是一個比閱讀娛樂八卦更加短期的激勵,會讓你迅速完成任務。

還有滴滴快的、餓了嗎美團等當時的大規模補貼計畫也是一樣的道理,要想用戶改變過往習慣轉向去一直使用你的產品,光有“便利性”這一個利益肯定是不夠。

這個時候加上一個馬上可見的短期利益:“乘客打一次車立減10元,司機拉一次客立得10元補貼”,馬上就能帶來強大的改變能力,而一旦用戶形成了習慣,就不需要補貼這種短期激勵了,可能換成其他激勵。

 

當然,驅使我們馬上行動的不是短期激勵本身,而是短期激勵帶來的小驚喜。

錢是激勵的一種,僅僅是其中一個而已,而且現在效果相對越來越弱,比如 5 塊錢讓別人掃碼都沒人掃。最關鍵是使用者在使用產品過程中能夠獲得超出預期的驚喜。

比如牙膏是個特別好的例子,現在刷牙已經是我們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一天不刷都難受。

其實早期牙膏剛出來的時候是沒有任何的味道的,之後白速得牙膏創始人霍普金斯在牙膏成分中加入了檸檬酸、薄荷油等物質,人們在刷完牙之後會有讓人舒服的香味,而這種感覺讓人們覺得口腔確實變得更乾淨了。

所以最後他的牙膏,也賣得越來越好。

現在,每天刷完牙清新的香氣也成了口腔清潔的標誌,要是刷完牙吐出一口氣沒有香味,我們會覺得是不是沒有洗乾淨,或者用的牙膏不行,對吧?

而這種“香味”就是牙膏帶來的短期激勵。相比于刷牙能清潔口腔這個長期利益更加容易感知到。

 

總之,每個人的每一次行動都需要有短期激勵,而激勵是給用戶帶來驚喜。且如果激勵是一成不變的那不叫驚喜,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喪失吸引力。

思考“多變的驚喜”是維繫用戶長期興趣的關鍵。

提供回饋/進度

經濟學裡有一個著名的複利效應。

說的是原本基數很小的一個數值,通過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運算,每一次都會在上一次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的增長,在執行若干次之後,會形成爆發式增長,帶來巨大效果。

雖說複利效應被用在各行各業,但是它有個重大缺陷,導致很多人享受不到它帶來的巨額回報。

因為在複利效應裡,它一開始的增效是非常低的,甚至低到你都感覺不到在增長。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無數次的重複後,它才會急速增長,帶來神奇的效果。

所以為什麼很多人會中途放棄?因為他在投入很多後,得不到回饋,感受不到事情的發展進度,然後就終止了行動。

 

同理,用戶的任何一次行動和改變,都是投入了時間、精力、金錢等等大量成本,如果他得不到任何回饋,不知道自己做得怎麼樣,不知道自己做到哪個程度了,也不知道給自己帶來了什麼效果。

你憑什麼讓他繼續堅持?

你說:“別急,堅持就會勝利,後面你會得到巨額回報!”

但是人都喜歡掌控感,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沒有任何信心,充滿懷疑,你的產品再好他們也很難堅持下去。

這個時候,你需要給使用者提供回饋/進度,想辦法讓他們看到過去付出帶來的效果,讓他們知道自己做到什麼進度了,已經達到什麼程度,帶來了哪些具體的改變,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等等。

比如keep家用智慧跑步機,不僅完美適配keep專業跑步課程,最關鍵是同步記錄跑步資料,分析跑步效果,並且會在跑步機上即時給你進度回饋,效果可見更易堅持。

那些專業的資料回饋,簡直讓人欲罷不能,你永遠不會覺得自己的運動沒有結果。

塑造危機感

如果利益還不能促使用戶去行動,那危機可能會讓他主動動起來。

恐懼、害怕是人性最大的弱點,而學會害怕是人類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我們的祖先,因為害怕猛獸與黑夜,發現並延續了火種;害怕饑餓,開始學習種植糧食,馴養家畜。

恐懼是人類適應環境的必然結果,促使人行動的一個持續源動力。

人們在面對同等的收益和損失時,會更加令難以忍受損失,我們更在意損失帶來的不快樂。如果不做某個事就會失去一些喜愛的東西,那我們更願意行動起來,進行自我保護。

比如我們經常會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話 10年前錯過了淘寶,8年前錯過了微博,5年前錯過了公眾號,現在你還要錯過小程式嗎?”

它就是給用戶塑造一種危機感,讓他明白再不改變可能就要被淘汰了。

如果你的產品很好,使用者就是不能堅持使用下去,那可以試圖給他塑造一點危機感,激起用戶自我保護本鞥,這往往非常有效。

一句 “你out了,連抖音都不會玩” ,可能會讓很多人下載抖音APP,甚至迫使自己學會玩。

 

那麼如何給用戶一點點 “危機感” 呢?

3個點一定需要特別注意:

1)危機嚴重性——該危機如果真的發生,到底有多嚴重?會帶來多大的損失和傷害?

2)危機易遭受性——該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高不高?僅僅嚴重還是不行,需要說明“危機很有可能發生”,這才會激發真正的危機感。

3)危機的解決方案——你的解決方案是否可以有效降低這種危機?而且實施起來是否很容易做到?如果消費者認為你的方案並不能消除威脅,或者執行起來太難了,那就是一場空。

總之,就是先說明面臨的嚴重危機,然後一定要說明這種威脅很容易發生,眼前的威脅才能真正帶來危機感,而對應靠譜的方案才能讓人馬上進行自我保護。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簡單概括就是:

創造短期激勵,給用戶帶來驚喜;

 

提供回饋/進度,讓使用者感知行動帶來的即時變化;

 

塑造危機感,激發自我保護本能——讓用戶更願意持續行動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