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繼生鮮領域後,互聯網巨頭爭相又紮堆進了菜市場。

眾所周知,傳統菜市場在大家印象裡,不過是髒亂差且毛利低的行業,不僅要起早貪黑,而且還要和大媽為了幾毛錢爭執不下。

那麼,資本為何還要盯上菜市場呢?

互聯網巨頭爭相入局菜市場

2017年,新零售成為各互聯網巨頭追捧的熱點。

尤其在生鮮電商這一領域。

 

菜市場成為巨頭的香餑餑,卻是發生在最近一段時間的事情。

今年1月份,美團悄悄上線了美團買菜不過,美團買菜並不是外賣簡單的延伸,而是專門開發了一個APP,即主打APP下單,最快半個小時送貨到家的服務。

目前,美團買菜主營十個品類,全部與菜市場相關,且只開通了上海、北京兩座城市。當然,按照美團的野心,未來必然會陸續進駐更多的城市。簡單的說,相比於每日優鮮而言,美團買菜更加的聚焦,除了突出新鮮食材的特點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

而這,也可以說是菜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今年三月底,阿裡旗下的盒馬鮮生也宣佈進入菜市場。即在盒馬小店的基礎上,取消餐飲業態,更加強調菜市場功能。

與美團買菜一樣,盒馬也主打社區生鮮這一領域。

緊接著,騰訊領投定位于社區菜市場的誼品生鮮,為其送去了20個億;4月下旬,蘇寧小店也表示將在APP上線菜市場功能。

 

除此之外,餓了麼在阿裡的扶持下,在獲得了淘寶和天貓首頁的流量入口後,表示其買菜業務將由目前的100個城市擴展至500個城市,進一步改變高頻需求+低滲透的行業現狀。

換言之,從今年一季度起,美團、餓了麼、盒馬、蘇甯等巨頭紛紛在買菜領域,圍繞生鮮電商的最後一公里,挑起了激烈的戰爭。

菜市場為何成為新風口?

根據早些公佈的一組資料顯示,儘管市場有差不多4000家生鮮電商,但其實其中的88%都是虧損的,另外有7%是巨額虧損、4%持平,真正能夠賺錢的僅為1%

說到底,其實大家都在燒錢

 

那麼,為什麼互聯網巨頭還要入局呢?

首先, 5萬億市場容量的生鮮零售市場,其中近七成是菜品。

傳統的菜市場往往都是髒亂差的代名詞,都是大媽大爺才去的場所。儘管如今很多超市代替了部分菜市場的功能,但是,仍然有諸多的痛點等待解決。

比如,年輕消費者不願意討價還價;比如,年輕消費者對菜品的品質缺乏判斷的標準;又比如,年輕消費者更親睞少量多次的購買方式。

當然,對於年輕群體來說,尤其是白領階層,就像外賣迅速崛起的那樣,其實本質上反映出這一代消費者更偏愛送貨上門的購物體驗。

其次,剛需高頻消費,菜市場是新零售最後的處女地

一方面,最近兩年隨著巨頭將大量資本投向新零售,很多領域都已經處於競爭的白熱化階段;另一方面,被互聯網企業視為生命的流量,如今也在變得越來越昂貴。

總之,就是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所以,像美團這樣的企業,哪怕幹著賠本賺吆喝的買賣,也依舊樂此不疲。更何況,菜市場可以說是尚未被資本開發的處女地

再次,為了覆蓋更多的用戶,與原有業務形成互補。

資料顯示,截止到201812月,我國的外賣用戶數量為4.17億。言外之意,儘管外賣用戶數量很龐大,但是非外賣用戶數更為龐大。

所以,對於美團來說,通過菜市場可以拓展非外賣用戶群體。即便是外賣用戶,也可以在其想做飯的時候,通過美團買菜下單,提高消費頻次和粘性。

實際上,其他互聯網巨頭,也都是這樣的思路。

 

最後,前置倉、大資料和冷鏈技術的成熟,為改造菜市場提供了條件。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場超市和互聯網企業加緊佈局前置倉,加上配送環節的日趨成熟,半小時達不再停留在理論上,而是真的可以實現。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前期打下的基礎。

 “燒錢大戰或再次燃起

前面說到,能夠在生鮮電商領域盈利的企業,占比不過1%

但是,也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沒法盈利。

 

以每日優鮮為例。

根據雲閣資料顯示,每日優鮮以500萬的月活用戶數遙遙領先於京東到家和盒馬鮮生。另外,每日優鮮的複購率可以做到80%

早在去年8月,每日優鮮就宣佈其單月營收突破2.8億元,月訂單300萬,在一線城市已經全面盈利。

也就是說,城市分揀中心+社區前置倉的模式是可行的。只需要將前端損耗控制在合理範圍內,解決冷鏈物流和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那麼就可以給生鮮市場打開新的路子。

再比如叮咚買菜。

這個成立於20174月的鮮生平台,在一年裡就先後獲得了5輪融資,估值上百億。

 

據報導,叮咚買菜的日訂單量達到了15萬單,成交總額在3600萬以上,光在上海就擁有200個前置倉。而且,商品的損耗僅為3%,甚至比永輝超市還低。

就連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也承認,叮咚買菜給盒馬鮮生造成了嚴重的壓力。

儘管仍然在虧損,但是其成長的速度和潛在的賺錢效應,已經得到了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可。

不過,隨著美團、騰訊和蘇寧的紛紛入局,“0元起送“0元配送費滿減優惠或許會頻現。畢竟,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這樣開疆拓土的手段屢試不爽。

一場補貼大戰在所難免。

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麼?

實際上,隨著生鮮行業進入下半場,整個行業已不再是互聯網+菜市場那麼簡單。

必須精細化運作。

 

因此,瞭解消費者的需求就顯得至關重要。

實際上,對於企業來說,如何降低企業的綜合成本,如何提高配送的效率,如何增加複購率和毛利率,是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可能角度不太一樣。

以價格為例。

儘管每日優鮮的市場佔有率很高,但如果與全部網購消費者相比,滲透率仍然很低。客觀的說,每日優鮮的定價偏高,這也就意味著其永遠無法代替傳統菜市場。

因為,菜市場本身代表的就是平民化、大眾化!

相比於高大上和毛利更高的澳洲龍蝦,電商菜市場更多要做的,是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和大資料的應用,降低菜品的單價,讓更優質的蔬菜、肉製品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價格達到消費者家中。

唯有此,或許才能真正顛覆傳統菜市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