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開手機,電視機,上街的路上,朋友的交流,任何地方都充斥著商業,充斥著資訊,充斥著可能佔用你時間的資訊。
時間是非常寶貴的資源,一天只有24個小時,你把時間花在了遊戲上,你就為遊戲開發商,遊戲平臺創造財富;你把時間花在淘寶上,就會在淘寶上投入更多的資金,給各類店鋪帶去銷售額;你把時間花在社交平臺上,會給平臺帶去流量,吸引更多廣告商的入駐,進而給平臺帶去收益……可以說,誰能搶佔用戶的時間,誰就能獲得財富。
各大媒體平臺的競爭,也是在搶佔用戶刷屏的時間。而能夠搶佔用戶的時間,也是最有效的廣告投放策略。那麼,品牌的行銷活動中,如何吸引用戶注意力,搶佔用戶時間呢?下面這些內容,可能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示。
變換認知角度的表達
反差內容打破常規思維邏輯
從電梯廣告、路邊傳單到各類app的廣告插入、各種網站的植入和彈窗,我們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對著成百上千的商品推銷,經常被迫看到各種各樣的行銷廣告、內容軟文和很多資訊。基本上,品牌想要喚起了本來沒有需求的消費,已經成為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線下的小攤販的吆喝,門店做活動時搞花樣、放音響,這些的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把人們被吸引過來,就能產生銷售的機會。在網路上也是一樣,四處去發廣告,發行銷文案,目的也是一樣,就是為了吸引到潛在客戶的注意力,但這樣的很多資訊都被使用者選擇性的忽略了。
拿打遊戲做一個比方,如果一個不愛玩遊戲的女性在流覽網頁時,收到關於“XX遊戲”的體驗邀請,上面寫著送金幣、送裝備,肯定會本能的點擊右上角的叉號,一秒都不會猶豫。
對於這種不玩遊戲的用戶,面對這種廣告就是“不喜歡”“不感興趣”的直接觀感,如果我們想要通過內容轉化這批女性使用者,就要嘗試在內容中製造反差,打破他們對這個內容判斷的線性邏輯。比如,用“會玩遊戲的女生比你和他多一點話題”這樣的帶有PK的資訊激發這類使用者互相比較、較勁的心態,顛覆他們對“玩遊戲無聊無用”的常規感受,打破原有的認知閉環。就能比“送金幣、送裝備”更有效。
宣傳環節利用人們各種情緒,更能吸引人們的關注。
比如利用恐懼:你一定害怕錯失一條有“價值”的資訊,害怕失去談資,用“不錯過每一個XXXX”吸引人們的目光;
比如利用貪婪:怎麼樣讓你看了還想再看?怎麼樣讓你分泌多巴胺?除了美色,還有爽文、美食,還有觸手可及的快樂;
比如利用好奇:你就真的不想點開來看看嗎?真的不想知道哪個明星又出軌了嗎;
比如利用憤怒:氣不過啊!居然有人罵我的偶像,居然有人攻擊我的地域,居然有人在網上挑起對立的觀點,居然有男孩子不懂女孩子的心,這個必須要撕了。
廣告誘發的情緒喚醒水平正向影響其廣告觀看時間,最終能否成功讓用戶買單,還是要看產品本身的價值。
消費者購買和使用商品在很多情況下是為了追求一種情感上的滿足, 或自我形象的展現。當某種商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某些心理需要或充分表現其自我形象時 ,它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可能遠遠超出商品本身。因此,情感廣告是訴諸于消費者的情緒或情感反應, 傳達商品帶給他們的附加值或情緒上的滿足, 使消費者形成積極的品牌態度。
抓住消費者的“薅羊毛”心理
精准提升行銷的粘性
吸引住人們目光只是一個開始,行銷宣傳中內容和活動相結合,用內容留住看到廣告的這些人,才能將受眾轉化為品牌用戶。如何留住用戶呢?資本家們通常的解決方案是:把優惠活動設計的麻煩一點。
每年各大商城的購物狂歡,都會有各種定金膨脹、階梯式返現、各種名目繁多的優惠價,這樣繁瑣的優惠計算讓很多人頭痛不已,為什麼不直接打折直接優惠呢,這裡面就要提到這中間的時間成本了。
《小王子》裡的一句話:正是你花費在玫瑰上的時間才使得你的玫瑰花珍貴無比。
面對商品的用戶也是一樣的。回想下你紅包是怎麼獲得的?沒錯,就是進入活動頁打開一家家店鋪和玩一個個小遊戲才獲得的。為了得到優惠,需要付出“看規則、搶紅包、算數、交定金、熬夜秒殺、快遞爆倉、半個月收不到貨”等一系列成本,都是時間成本。
活動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各種手段觸及用戶,讓用戶變得更活躍,更長時間的停留。
長達一個多月,通過持續創造話題熱度,多次反復的刺激喚醒消費者的潛在需求。當我們已經在這個平臺上為了優惠去領了優惠券,通過各種活動搶了紅包,計算好了各類滿減下的最優價格,就算有其它平臺同類價格更低的產品出現,我們也不會輕易放棄紅包優惠,畢竟這可是經過千辛萬苦得來的。
建立趣味互動
讓行銷更具吸引力
在這個消費者主權時代,90後、00後已然成為消費新勢力。“懂我”是這一代消費者的核心需求。所以,你要搶佔年輕用戶的時間,品牌要放下身段傾聽她們的聲音,不斷與她們交互,才能讀“懂”年輕消費者心聲。
對於很多品類來說,消費的頻點比較低,如手機、家電、無人機、珠寶,如何來搶佔用戶的時間呢?那就是利用娛樂手段,和用戶一起玩一起嗨!
例如,朝陽大悅城的5、6樓有一個“悅界”場景:從非洲運回來一棵國內最大的永生植物大樹。在大樹下做了一個“存在一夜的解憂酒館”,一到週末,一次邀請30多個顧客參與,在樹下唱歌、喝酒,很多圍觀者也會主動參與其中;上海大悅城室外有個愛情摩天輪場景:就是消耗年輕情侶在這裡逗留、談情說愛,為愛買單,為享受買單。
很多品牌也可以去組織一些活動,比如小米就是通過小米社區將使用者組織起來,線上線下組織使用者一起玩一起嗨,比如遊戲比賽、比如手機攝影比賽、比如跑步、K歌、組織明星演唱會等等。還有王者榮耀的職業賽事,一些親子品牌的親子課堂,還有很多品牌植入綜藝電視劇等,都是在用人們感興趣的活動佔據用戶時間。
這些體驗活動,不僅是體驗品牌和產品的載體,也是相同客群的社交平臺,用戶與用戶之間能利用這些平臺擴大交際圈,積累人脈。用戶之間就會從陌生人變為熟人。熟人越多,你這個平臺就越能搶佔用戶的時間。微信、抖音、拼多多、小紅書這些社交媒體和社交電商能火爆,就是因為你的朋友都在這裡。品牌要順應這個趨勢,結合品牌、結合行業邀請用戶一起玩一起嗨,去搶佔用戶碎片化的時間,培養用戶忠誠度。
場景始終都在,場景的本質是生活邏輯,利用場景體驗,本質上是在還原一種生活方式,目的還是搶佔使用者的時間。
流量競爭,就是看誰能夠搶佔人們更多的時間,來到商家的空間裡,那麼誰就更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收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