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一分錢一分貨”,價格高低從來都是商品成本和消費者心理價位之間的博弈。
在購買決策中,我們並不真的是在為商品的成本付費,而是為商品的“價值感”付費。
同樣的,我們在選擇一個產品的時候,往往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本身的使用價值,還會看重產品其他的價值屬性。
網上有一個流傳很久的賣杯子的故事:一個杯子到底能賣多少錢?
第1種賣法:賣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僅僅當一隻普通的杯子,那就只能賣3元/個;
第2種賣法:賣產品的文化價值。如果你將它設計成今年最流行款式的杯子,可以賣20元/個;
第3種賣法:賣產品的品牌價值,如果你將它貼上著名品牌的標籤,就能賣50元/個;
第4種賣法:賣產品的延伸功能價值,如果你猛然發現這只杯子的材料竟然是磁性材料做的,那可以挖掘出它的磁療、保健功能,賣80元/個絕對可以;
第5種賣法:賣產品的紀念價值,如果這個杯子被胡錦濤或奧巴馬等名人喝過水,後來又被帶到了太空去轉一圈,都可以賣2000元/個了。
同樣一個杯子,杯子的基本特性(功能、結構、作用等)依然如故,但隨著杯子價值的不斷轉變,價格卻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消費者的選擇也在變。
所以說,同樣的一個杯子,採用不同的價值創新策略,或者說給杯子轉換不同的價值,就會產生不同的行銷結果。
大家知道,腦白金最開始是主打保健品,本來要帶給消費者的功能價值是“改善睡眠”和“調理腸胃”。但在頭些年保健品行業陷入信任危機,銷量不好。
當時史玉柱經過調研,腦筋一轉,把腦白金直接弄成了禮品定位,產品價值一轉換,加上廣告一宣傳,效果馬上不一樣。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還收腦白金”
這些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每一類產品都有它對應的價值屬性和定位。但可以通過行銷手段使之發生價值轉換,使產品彰顯不一樣的價值。
在做行銷策劃的時候,不要只是一頭栽進產品的基本屬性價值。轉換產品價值有點像是給產品賦能,讓它更有行銷勢能。
蜜餞本是個小得可憐的品類,葉茂中再把“溜溜梅”策劃成“沒事就吃溜溜梅”之後,從原來的小零食價值,猛然一轉換,成了打發時間的消遣品,著才有了之後上十億的市場規模。
香飄飄由奶茶這個功能價值,也轉換成了“小餓小困,喝點香飄飄”,這個時候它的價值定位變成是能夠緩解你疲倦勞累、增加飽腹感的飲料價值。
這樣,香飄飄開創了更多的消費場景,不再局限於冬季暢銷奶茶,不管你是在上班、運動,還是熬夜追劇,都有可能小餓小困。只要你覺得餓了、困了,就可能有了消費場景。
再說星巴克,原本對應的價值屬性是好喝、健康的咖啡,但賦予了文化因素後,做了價值轉換,成功升級為上班人士裝逼神器。
還有DR(Darry Ring)求婚鑽戒,有著男士憑身份證一生僅能定制一枚的規定,並且只能送給唯一最愛的那個人。
在購買時除了需男士身份證之外,還要簽署一份真愛協定,協定上會有男士姓名與鑽戒受贈人姓名。
戒指本來是個首飾,但被定義為愛情的信物之後,它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一生只愛一人,轉換成了精神意義上的價值。
這個時候,本身就是無價了。
小米手機最開始只是主打性價比很高的一款手機,很多人還覺得廉價,它主要是手機的功能價值,但是當有了“為發燒而生”的Slogan之後,它不僅是一款手機,更是發燒友們身份的象徵。
雷軍賦予了它產品的身份象徵功能。
還有一個針對孩子的智慧學習機器人案例,最開始是打造孩子貼身全能老師這個功能價值,做大力宣傳後,銷量並不好,很多家長用了後還各種吐槽。
因為這個價值定位把家長預期提高了,實際上這個智慧型機器人並沒有老師那麼厲害,它只是能完成一些趣味交互。所以他們又定位為陪玩機器人這個價值,之後不僅銷量上去了,差評也降低了。
再說說王老吉,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最開始王老吉沒有這麼火,消費者總是覺得它是中藥,這也就限制了王老吉的市場。
之後,王老吉轉換產品價值,定位為“預防上火的飲料”“怕上火,喝王老吉”,這可不僅僅是一句廣告語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這一個價值的轉變,結合大範圍的宣傳推廣,讓所有人都知道王老吉是飲料不是藥。
這才保證了王老吉發展到現在,可以和可口可樂去競爭。
另外,還有美拍,由一個拍照神器變成一個美顏神器,同樣的產品,轉換功能價值後就完全不一樣了。Vivo也一樣,放大了拍照價值,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拍照神器,“2000柔光圖元,照亮你的美”。
這樣關於產品價值變化的還有很多:
江小白是白酒,變成年輕人的生活符號;
微信由一個即時聊天工具,變成一個生活方式;
很多歌手會出珍藏版CD,本來是聽歌的,轉換成粉絲收藏品;
絕大部分奢侈品都是把產品功能價值轉化成了身份價值;
還有熱門文章,由文章本身的內容價值轉換成了社交價值。
…….
總而言之,每一類產品都有它對應的價值屬性和定位。我們可以通過行銷手段使之發生價值轉換,使產品彰顯不一樣的價值。
比如實用功能價值、幫助他人價值、身份價值、社交價值、符號價值、精神價值、情感價值、文化價值……等等。
這個價值的轉換,可以是同類價值的轉換,比如由一種功能到另一種功能,也可以是不同類價值的轉換,比如由功能轉向情感。
而隨著產品價值的轉變,消費者的認知和選擇也會改變,結果大不一樣。
所以,做行銷策劃更多的不是行銷產品本身,而是塑造產品的價值。
產品是死的,它就在那,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但是它附帶的價值是活的,是品牌賦予的,也是用戶感興趣的。
這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空間,有了更多的行銷可能性。
也讓我們有了去創意去發散的底氣。
木頭不一定是木頭,金屬不一定是金屬,手機不一定是手機,水也不一定是水…
突然發現,好高深莫測的樣子啊!
難道是傳說中的那個禪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