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蘋果都是一家充滿了話題的公司。
一方面,每當新款iphone上市的時候,外界都會質疑其創新不夠,但最終又都難逃“真香”定律;另一方面,即便蘋果遭遇業績放緩的壓力,但其股價在短暫的低迷後,再次創造歷史新高,重回萬億美金市值。
不僅如此,蘋果還收穫了一份新的榮譽!
前不久,國際品牌諮詢公司Interbrand發佈了2019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蘋果以2342億美元的品牌價值連續第7年蟬聯榜首,依然是全球最具價值的品牌。
而且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在Interbrand發佈的這份榜單中,我國僅有華為這一家公司入圍。也就是說,即便是阿裡巴巴和騰訊這樣的巨頭,也都被擋在榜單之外。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這份榜單的權威性如何?入圍“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的標準究竟是什麼?蘋果究竟憑什麼連續七年蟬聯榜首?
品牌代表著溢價、市場競爭力
這些才是評選的標準
對於中國人來說,最熟悉的莫過於“財富世界500強”和“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這樣的榜單。
毫無疑問,這兩個榜單都是衡量企業實力最為權威的榜單!
但是,由企業營收規模和利潤作為衡量企業實力的唯一依據,並不十分全面。因為,品牌作為企業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可以反映出企業未來的溢價水準和市場競爭力。
什麼是品牌?
就像可口可樂前總裁說到的那樣,“即便一夜之間大火燒掉了我所有的工廠,但只要可口可樂的品牌還在,給我三個月時間我就能夠重建完整的可口可樂。”
這就是品牌的價值!
反觀國內眾多所謂“大而強”的企業,假如真的一夜之間不復存在,那麼最有可能的結果是,消費者立馬會選擇可替代的產品,迅速將它遺忘。正因為如此,在“財富世界500強”中國企業已經實現逆襲的背景下,公眾應該更多關注諸如“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的這樣的榜單。
先回答Interbrand發佈的“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是否權威。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公認權威的品牌價值評估機構主要有Interbrand、BrandZ和Brand Finance等幾家。儘管每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品牌價值理論”作為支撐,但客觀的說,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商界,Interbrand的權威性更高。
為什麼說Interbrand的權威性最高呢?
首先,評估品牌必須直面消費者。
單這一條,就將國家電網和中國建築公司這樣的公司排除在外。因為,這類企業更多依靠的是社會資源和社會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壟斷優勢。
其次,品牌必須有30%收入來自國外市場。
很明顯,儘管我國大型國有銀行賺錢能力都很強,但是由於業務主要局限在本土市場,因此也被排除在外。
再有,品牌經營範圍必須在亞洲、歐洲和北美區域佔據重要地位,並廣泛涉足新興發展中國家。
客觀的說,這對於加入世貿組織不到20年的中國品牌來說,不是特別的合理。但是,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品牌來說,這樣的篩選條件是必要的。
除此之外,為了保證品牌價值的穩定性,Interbrand不僅將品牌產品和服務的財務表現納入篩選的標準之外,還將品牌的競爭優勢、創造的消費者忠誠度、在決策中的作用以及對外來需求和利潤的可持續性作為依據。
也就是說,有一條科學的系統理論做支撐。
憑什麼蘋果依然是“全球最具價值品牌”?
我相信看到這裡,我們應該更多的思考,為什麼蘋果能夠入圍“全球最具價值品牌”這個榜單?
時間回溯至2013年。
彼時,蘋果第一次超越了可口可樂,成為“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時,Interbrand給予了蘋果高度的評價,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這麼幾點:
1.約伯斯奠定了蘋果的領導地位,並且保持不斷的創新;2.iphone擁有極高的利潤率,並且ipod和ipad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供應鏈優勢和優秀的行銷能力;4.在軟體領域避免了與微軟的競爭,並且奠定了優勢;5.具備長期的發展能力。
那麼,如今這些優勢還存在嗎?
如果從波特五力的模型分析來看,蘋果依舊是各大供應商爭想追捧的金主,替代品和潛在的進入者更是沒有影子的事情。因此,只有“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和“現有競爭者的實力”發生了改變。
先說“購買者”。
在過去,購買者幾乎不存在任何討價還價的能力。但是,隨著競爭對手實力的出現,購買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正因為此,iphone11的發佈會價格罕見的較上一代有所降低。
但是,消費者一邊在吐槽iphone缺乏創新、設計太醜,但同時又在期待下一代蘋果能夠做出更好的產品。也就是說,購買者永遠對蘋果充滿了期待,只要產品有所改觀,那麼隨時可以重新喚醒狂熱的消費者群體。
而且,事實也已經證明,當蘋果將價格下調至5000元的區間時,仍然具有競爭力!
再說“現有競爭者”。
誰也不能否認的是,蘋果的創新能力不如從前了,但是,這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因為,科技領域的重大創新都是有週期性的,即便是約伯斯在世也難以改變。
不過,蘋果依然是手機行業的老大。A系列仿生晶片的功能依舊讓安卓難以企及,再結合IOS的系統優勢,能夠給使用者帶去更加流暢的用戶體驗。而且,從目前智慧手機的定價可以看出,蘋果手機依然牢牢的佔據7000元以上的高端段位!
除此之外,蘋果並不僅是一家智慧手機公司,甚至於說不只是一家硬體公司。
以APP Store收入為例。
今年上半年,全球應用收入為397億美元,其中蘋果應用店為255億美元,占比超過了64%。相較於去年同期增長了15.4%。
可以預見的是,只要蘋果智慧手機的銷量繼續保持穩定,軟體的收入可以讓蘋果賺的盆滿缽滿!
另外,蘋果還在諸多正在的新業務。
科技企業,並沒有想像中容易被顛覆
相信熟知巴菲特的人都瞭解, “股神”一向對科技企業沒有興趣。在他的理念中,即便是像微軟、穀歌這樣的科技巨頭,也極有可能在下一次科技創新中被淘汰。
不過,巴菲特還是選擇了投資蘋果!
為何?
根據庫克的透露,巴菲特不再認為蘋果為一家科技公司,而是一家消費品公司。
儘管市場針對這樣的觀點看法不一,但是種種跡象的確在表明,蘋果不再追求科技的不斷突破,而是在品牌和行銷上不斷做文章。通俗點說,蘋果不再追求給“科技發燒友”帶去驚喜,而且試圖像可口可樂那樣,將蘋果手機賣到全球各地。
那麼,既然是消費品,蘋果如何避免被替代呢?
在我看來,蘋果的秘密武器就是基於IOS搭建的獨有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裡,蘋果作為核心,與整個生態系統裡的各端共用利益、共同發展。再通過不同智慧設備(智慧穿戴、平板、電腦、音響,未來可能還會加入VR和智慧汽車)之間的連結和資訊共用,瞄準了未來擁有更大想像空間的物聯網時代。
也就是說,靠著包容和共贏,更多的品牌想要的是如何加入這個系統,而不是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