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賣輪胎的為何這麼厲害?這就要說到那本紅色的米其林餐飲指南。
1895年,整個法國僅有350輛汽車,汽車在當時只是富人的玩具,而且還不能開得離修車廠太遠。在這種汽車還未普及的情況下,提高司機數量比製造更優秀的輪胎顯得更重要,這也是米其林小紅書誕生的初衷。
當時,這本米其林小紅書記錄了關於酒店、餐廳、加油站的指南,其旨在刺激人們內心的購車欲望,鼓勵他們跑向更遠的地方——然後買更多的米其林輪胎。
所以,發行《米其林紅色指南》其實是米其林兄弟使用的行銷手段,這就是最早玩跨界行銷的成功案例。
碎片化資訊時代,消費者注意力過於分散,品牌商都卯足了勁宣傳自家產品,然而單打獨鬥卻始終影響力有限,卡在瓶頸,止步不前。
與其他品牌抱團取暖,或許能將雙方價值最大化,於是跨界行銷就成了品牌商們慣用的手段。
跨界行銷,是一種打破傳統的新型行銷模式,一般是非同行業的品牌合作。跨界合作對於品牌最大的益處,是讓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通過相互融合,給品牌一種立體感和縱深感。
那麼怎樣做跨界行銷,才能達到1+1>2的效果呢?
要塑造一次成功的跨界行銷,首先就要找到跨界品牌之間的聯繫點,深挖基因共性。如果將跨界品牌毫無關聯的綁在一起,其結果很難達到1+1>2。
跨界品牌的基因共性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品牌理念相同,另外一種是消費群體相同。
品牌理念相同,指企業使命、經營思想、行為準則等方面相同。比如去年,擁有132年歷史的紐西蘭乳品品牌攜手盒馬鮮生與今日頭條,聯合推出了限量版的鮮奶產品——安佳頭條新聞瓶。這款產品將新鮮牛奶與新聞資訊合二為一,讓消費者一邊享用新鮮牛奶,一邊瞭解最新資訊,共同詮釋了“新鮮”的理念。
消費群體相同,指消費行為具有一種或多種相同特性或關係的群體。比如網紅出道,擁有一大批年輕人粉絲的“喜茶”與“中國第一時尚男裝品牌”太平鳥跨界合作,推出聯名衛衣系列,雙贏合作,共同收割年輕人韭菜。
跨界合作的本質就是利用不同品牌之間的化學反應來製造話題,什麼樣的品牌跨界聯手,才能製造出熱門話題呢?當然是反差越大的不同品牌跨界聯手,越能引發消費者的好奇和討論。
比如去年德克士與氣味圖書館聯手推出一款煙熏味的香水,將接地氣的速食品和高大上的香水結合,形成巨大的反差感,給年輕人製造出討論的話題。
再比如六神與銳澳聯手推出花露水風味的雞尾酒,一經推出,就被年輕人瞬間搶空。
還有美加淨和大白兔跨界推出了大白兔口味的潤唇膏。
縱觀這些火爆的品牌跨界行銷案例,不難發現,他們都是利用了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吸引眼球和流量。通過這種反差感極強的跨界合作,強化年輕消費者的記憶,引發年輕消費者的共鳴,從而引爆話題成為爆款。
不光是跨界行銷,在任何的行銷活動中,熱門的產品永遠逃不出限量這個“魔咒”。幾乎所有的跨界爆款產品,都是限量的。由於年輕人愛炫耀的心理,我有的,你沒有,在心理上就能壓你一頭,所以品牌商們總會利用年輕人的這種心理,採用饑餓行銷,故意製造稀缺感,讓產品成為爆款。
比如麥當勞與夢妝跨界合作,推出“mm組合”,限量發售唇膏禮盒以及單肩包,瞬間吸引年輕女性的眼球。
肯德基與瑪麗黛佳跨界合作推出限定款的霜淇淋口紅,3天就賣出1200萬,不得不服。
必勝客與氣味圖書館跨界推出榴槤味的香水,並喊出了“撞香終結者”的口號,全球限量2000瓶,一經推出就被搶光。
前段時間KAWS與優衣庫跨界合作推出聯名款衣服,讓粉絲們瘋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該聯名系列衣服是限量款。
有明星的地方就有流量,有流量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品牌們來“搞事情”。“好酒也怕巷子深”,任何品牌都需要曝光度。而明星自帶流量,無疑是跨界夥伴中最好的選擇,他們憑藉著自身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將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比如前段時間,漫威影業正式宣佈跨界聯合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重啟十周年活動,推出體育明星與漫威“超級英雄”們一起的概念海報,讓漫威的名聲進一步輻射體育圈。
這不是漫威第一次與明星跨界合作了,早在2016年漫威就曾與ESPN合作推出球星聯名為《奇異博士》造勢,推出了一組NBA 5大球星的漫畫,庫裡、杜蘭特、詹姆斯等人的籃球絕技被賦予奇異博士的各類殺手鐧。漫威借NBA球星為自己造勢,提高了曝光度,最終收穫6.77億美元的票房。
結語:走心不走量
縱觀各大品牌跨界行銷的玩法,不難發現,他們都是利用了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吸引眼球和流量。通過跨界合作,強化年輕消費者的記憶,引發年輕消費者的內心共鳴,從而引爆話題成為爆款,然後提升品牌曝光度,最終實現由單一的跨界產品帶動跨界品牌爆火的目標。所以,跨界行銷的本質是走心而不是走量,你get到了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