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運營在做使用者分類時,喜歡按照地區、性別、年齡、收入以及消費心理特徵等來對使用者進行分類。

比如說在做輕食類產品的運營時,很多人喜歡把用戶按照青年、中年、老年等年齡段來分類,或按照收入高低來分類等等。

 

實際上,這樣的細分方式並不是最好的。因為即使年齡相當,或者收入差不多,用戶群體之間還是會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比如說,同樣是25歲的女性,收入相同,但她們對於吃輕食的意願或接受程度可能並不一樣:有的人可能在想吃輕食真的有益健康嗎?也有的人在想我到底要吃哪家的輕食?

 

 

這麼一看,如果用同樣的運營方式對待你認為是相同分類的這群用戶,那麼你的行銷可能還不夠精准與有效,也會導致不必要推廣成本浪費。

所以,今天我們推薦一種更好的用戶分類管理方法——按照用戶需求的「認知階段」來分類。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什麼是「需求的認知階段」?

需求的認知階段,是指大部分使用者對某個需求或產品都有自己的認知階段,不同的認知階段,解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比如一個男性用戶,他發現自己最近腰很痛。這時候,他的需求認知程度是處於「我為什麼會腰痛」的階段,而如果你對該用戶上來就說你家的膏藥有多好,該用戶很可能就會產生反感。

因為該用戶目前真正的需求認知,還沒達到「要用哪個產品」的階段。

由此可見,目標使用者所處的需求認知階段不同,需要解決的運營問題也是不同的。

 

而按照用戶的需求認知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五種用戶類型:

 

  • 疑惑型用戶
  • 迷茫型用戶
  • 搜索型用戶
  • 考察型用戶
  • 決策型用戶

接下來,我們就分別看一下,不同認知階段的目標使用者,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以及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對應的運營問題,才能讓我們的產品運營更加有效。

 

01

 疑惑型用戶 

這類目標使用者,它的需求認知階段是關於: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麼。

 

比如說,用戶發現自己最近總是失眠,但卻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類目標使用者,處於一種被動的需求認知階段,很難立刻做出決策。

想啟動這類使用者,你需要做的運營方式,就是為使用者答疑解惑,幫助用戶說出他們遇到的問題背後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案。再引導使用者,進行接下來的產品推廣。

當用戶得知自己的問題出現的原因之後,他才會繼續去想「有什麼辦法能解決我的問題」。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用戶發現自己最近總是失眠,運營在廣告文案或其他行銷方式中,應該對這類用戶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

 

比如說,失眠可能是壓力過大或者其他某種原因,然後要為他們提出解決方案,告訴用戶失眠應該怎麼辦——比如說去看醫生、吃藥、加強戶外鍛煉等方法。
 

然後,再去把我們的產品推廣給這類使用者:告訴使用者,為什麼我的產品更能解決他們的問題,為什麼我的產品是你最好的選擇等等,向使用者展示出產品的賣點。

如果大家明白了這個邏輯,面對這類目標使用者時,就不能在一上來就介紹我們的產品。而是應該先去幫助他們理解問題出現的原因,給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再考慮介紹產品的賣點去做轉化。

值得一提的是,疑惑型使用者的產品購買轉化率是比較低的

為什麼呢?

因為從用戶出現問題,到用戶識別問題,到用戶最終的購買決策,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並不只有一個,而且這個過程中,遇到的同類競爭產品可能也不只一個。

 

02

 迷茫型用戶 

這類目標使用者,他的需求認知階段處於:知道自己的問題,但還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法。

比如說,我知道自己非常孤獨的原因是缺少朋友,缺少陪伴。所以我需要去加強自己的溝通能力,交際能力。但是怎樣去加強,我還不知道呢。

我們面對這類用戶的時候,首先應該為他們說出解決方案和具體的產品。

比如說,在對方想要瞭解加強社交的產品或服務時,我們應該在廣告或者海報等推廣形式上,告訴用戶最適合提升自身溝通能力的解決方案——找一個溝通力導師,然後告訴用戶,這個導師能為你提供什麼説明(產品或服務賣點),為什麼這個導師很適合你。

再比如說,做運營或對運營感興趣的人,想通過碎片時間學習一些運營知識和技巧,但卻不知道有什麼方式比較好,那我就告訴這類使用者的解決方案和產品:通過搜索微信公眾號,關注運營小咖秀,因為這個公眾號的文章基本上都是運營類的原創乾貨文章,XXX大咖都在推薦的垂直號。

 

所以說,面對這類使用者時,我們需要解決的運營問題是——提供用戶解決方案,以及解決問題的相關產品或服務。不再只是告訴用戶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03

 搜索型用戶 

一般這類用戶所處的需求認知階段,是知道自己的問題和答案,但還不知道該用什麼產品來解決,處於搜尋產品的過程中。

該階段的目標使用者,已經進入了挑選產品的階段,所以這部分使用者的產品購買轉化率是比較高的。

比如說,我知道自己目前的職場技能有短板,需要學習更多知識,但還不知道報名哪家的課程。

面對這類目標使用者,我們應該採取的運營方法是,說出你的產品以及產品對應的賣點。

使用者為什麼選擇你的產品就可以了?

比如說洗髮水,使用者為什麼選擇你的產品,因為你的產品對油性發質/幹性發質效果較好,相對其他品牌同價產品容量更大,或者比較經濟實惠等賣點。

前面提到的提升溝通能力的例子如此,有些目標使用者已經解決了「問題的解決方法是什麼」的階段,比如說打算報名課程來幫助自己提升社交能力。

這個時候我們就不需要去強調方法了,而是應該告訴他什麼樣的課程,什麼樣的導師更適合你,比如說這個導師的課程是可以根據你的需求進行私人定制,或者說課程除了有線上教學之外,還有線下的答疑解惑等等。

 

04

 考察型用戶 

處於該需求認知階層的使用者,已經對產品進行了鎖定。如果拿捏得當,好好把握,產品購買的轉化率是會比第三類搜索型用戶更高。

這個階段的用戶我們怎麼理解呢?

就是說用戶已經知道自己該買哪個品牌的產品了,但是還不知道這個品牌值不值得信任,在各個品牌的產品評估中猶豫不定。

 

比如我很心儀錘子手機,但不知道是否值得購買,自己對該品牌還有一些顧慮沒有解決:也許會擔心品質品控問題,也許會有售後維修等顧慮。
 

 

在這個階段,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決「用戶的信任顧慮」,而不是趕緊讓用戶去下單。

還是前面提到的例子,如果使用者選擇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提升自己的社交溝通能力,但是還在猶豫中——不知道你所謂的導師是否專業,萬一騙我錢怎麼辦?

面對這類存在品牌顧慮的用戶時,你可以採用比較有說服力的行銷方式。

 

比如說信任背書:名人推薦,國家認證,銷量高,專業機構評測……(注意不要違反廣告法)。也可以用公認事實,用戶口碑等方法來打消用戶的顧慮,促成下單購買。

05

 決策型用戶 

決策型用戶,是最容易達成轉化的使用者類型,需要我們好好的珍惜和把握!

這類用戶的需求認知階段,是知道自己要買哪個品牌,也知道現在可以買,但還差一點刺激(動力)。比如我想買一部華為手機,但不是特別急,那我可能會看看有什麼優惠活動。

面對這類使用者,我們需要做的運營工作,就是針對用戶的優惠和激勵措施。最好能以限時或限量等行銷方式促使使用者立刻下單,防止到手的訂單或客戶的流失,畢竟讓用戶到了這一階段也不容易。

比如說我上周在淘寶買了一頂帽子,準備提交訂單時,發現支付寶餘額不夠,就沒有繼續下單。3天后,店鋪賣家發來短信說最近搞活動,立刻下單可以優惠5元。我一下就記起來了,很快就打開淘寶完成了訂單。

看吧,該店鋪一個簡單的優惠活動,就重新挽回了來之不易的訂單。可見,面對「決策型使用者」,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該用戶立刻下單購買」,以防就到手的訂單流失。

 

 

總結

有時候,針對產品做使用者分類時,如果僅僅對目標使用者按照年齡、地區和收入等來進行分類,很多情況下並不是最精准有效的行銷推廣方式。

 

按照目標使用者「需求的認知階段」進行分類管理,然後有針對性的去解決不同類型用戶的運營問題,是更為有效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