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121804583829-480x300

 

01

這次分享的主題是:後流量時代的行銷戰怎麼打?但現場我臨時改成了:焦慮時代的行銷戰怎麼打?因為我覺得,後流量時代的主要特徵就是焦慮

結果,現場的舉手調研也驗證了我的判斷,當我問,在座的各位不焦慮的請舉手時,整個會場無一人舉手。

為什麼焦慮?因為不確定性,消費者的不確定、競爭環境的不確定、行銷環境的不確定……

但我覺得最根本的是流量獲取的不確定,一是流量紅利終結了,二是流量變貴了,三是用戶興奮的臨界點提升了,轉化難上加難了。

那,如何解決流量問題呢?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出要向內看,即從拉新轉向留存,關注和重點培養老用戶和粉絲。

今天,我再提供一種思維:結硬寨,打呆仗這句話是曾國藩說的,用在當前這個商業環境下,正好適合。

結硬寨就是把基礎做扎實,比如產品、服務;打呆仗就是切忌急功近利,不盲目追風口和崇拜效率,而是下笨功夫,按照商業價值的邏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02

引發我這種觸動的是鄭州新書分享會上認識的一家企業。

這家企業叫微領控,前身叫風信子,是一家美容整形機構,現在專注做微信行銷。新書分享會的第二天,我們受邀參觀了他們公司,結果給我帶來了非常大的震撼。

 

讓我震撼的不是他們的技術,而是他們的發展理念。

他們做微信行銷是非常早的,但與多數人的選擇不同,在微信的流量紅利期,他們沒有去搶佔遍地都是的公域流量(公眾號、社群以及傳統大眾媒體),而是專注於私域流量,即個人號的朋友圈打造。

前些年,微信的流量紅利主要是指公域流量,因為相對而言,私域流量太封閉,有太多限制,比如最早的好友數量才幾百人,發展到現在才5000人,而公域流量比較開放,就像廣場上的大喇叭,引流更快也更能保證規模。

好多大號就是在微信的流量紅利期快速聚集了幾十上百萬訂閱用戶,但微領控沒有跟風,而是選擇了另外一條截然相反的路:運營個人號,一個好友一個好友的添加維護,這麼多年下來也積累了兩百多萬好友。

 

可能有人會覺得他們做得是群控。看著類似,但做法卻不同。他們沒有一鍵轉發、主動添加好友、多開等對別人形成騷擾的功能,做的就是真實的朋友圈和微信連接。

所有的好友都是通過正常途徑添加進來的,比如手機通訊錄、附近的人、好友推薦、活動拉新等等,而每個微信ID的運營和維護也都是真人來做,所有內容都是真實的,跟我們每個人的微信沒有任何區別。

一句話:他們做的也是真實社交,只不過借助了部分技術的管理手段。

 

可以想見,真人運營兩百多萬的好友,工程是相當龐大的,單是每天回復朋友圈的評論就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在外人看來,與公域流量的運營相比,這真是笨到家的做法。

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在微信公眾號打開率嚴重下滑的當下,他們的選擇無疑是非常有遠見的。

私域流量打造的IP與好友之間的連接是強關係,是可以隨時互動的,粘性和信任感更強,轉化率也更高。

這就是典型的結硬寨打呆仗

03

馮總當時說了一句話我特別有共鳴,她說:把交易放到交情後頭。我們粉絲思維也宣導:先交往後交易。

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認同是一致的。

先建立交情,有了認知和信任感之後再交易,這顯然是笨功夫,肯定不如燒錢搶用戶、買流量的互聯網思維效率高,但這樣獲取來的用戶才是可以留存的,否則,只能是財聚人聚,財散人散

很多做市場推廣的朋友都會有這種體會: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促銷活動,發紅包、發禮物的時候,一下子來了一大批人,而領完之後,根本沒有什麼複購,多數人都是沖著便宜去的,占完便宜之後,立馬把你刪除,掉頭就走。

不是這些用戶無情,而是你的手段太急功近利。是你一開始就給他們傳遞了錯誤的導向,你傳遞給他們的是有便宜可占而非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有價值的好品牌和好產品

試想一下,蘋果、星巴克的複購率為什麼這麼高?因為他們的用戶是被價值吸引過來的。

互聯網思維的典型邏輯是:先燒錢把使用者規模做大,讓使用者養成使用習慣,最終形成依賴,再薅羊毛這種做法的效率毋庸置疑,但事實證明,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用戶根本不給你的機會。

所以,進入後流量時代,免費模式、燒錢補貼越來越不靈了,而更多的投資機構也越來越強調效率與收益之間的平衡,甚至更傾向於後者。

任正非說:在大機會時代,我們不要犯機會主義錯誤。

免費模式終結,我們正在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遊戲規則就是紮硬寨打呆仗,精耕細作,在老用戶和粉絲身上下笨功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