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587048-a1169568cdb4c964a5704d930e877724-480x300

 

快手和抖音無疑佔據了短視頻行業的半壁江山,但這兩款產品的區別究竟是什麼,卻很難說清。之前有看到千篇一律的回答是:使用者屬性的差異,快手吸引的是草根用戶,而抖音是年輕人的潮流聚集地。

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呢?伴隨著兩款產品功能的日益同質化,我們很難通過現有的產品形態去判斷這種差異,本文希望從一個使用者進入APP觀看視頻的流程入手,看看兩者的真實差異究竟是什麼。

 

先說說快手吧,快手剛上線的時候其實是一個視訊短片工具。當時剪視頻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高難度技術活,需要在電腦上用較為複雜的軟體實現,但是那些電腦軟體其實專業性很高,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或者對視頻創作懷有極大的熱情,普通大眾很少會去使用。

所以,快手剛上線時,主打的就是讓用戶使用手機進行簡單剪輯,本質上是一個視頻加工工具。直到2013年開始,快手逐漸從工具轉型成為短視頻內容社區,從視頻加工轉變為視頻創作,可以說是非常早踏入短視頻這片藍海市場的。

而抖音,2016年下半年上線,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開始風靡,2018年更是抖音的爆發期,身邊基本沒有不玩抖音的。雖然抖音出現得比快手晚了很多,但出現的時機卻恰到好處,成功在2017-2018這段各大短視頻平臺爭相露出的時期迅速走紅,名列短視頻榜單的前列。

具體的發展歷程不在這裡過多贅述,但一個app是否能脫穎而出,其實最終取決於其產品體驗+運營手段

比較明顯的是,快手是一個輕運營的產品,早期的快手沒有KOL的概念,所有用戶都是平等的,只要發佈內容就能在平臺上展示出來。

因此,用戶能否獲得關注完全取決於其生產的內容本身——也就是需要發佈又多又好的內容。而這種公平性恰恰是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工們缺失並追求的,據說快手創始人為了體驗三四線城市的人的生活,特意下鄉待了很長一段時間。雖然不知道真假,但是公平性確實是這些城市的用戶所追求的,用戶平等的價值觀在快手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抖音是一個重運營的產品,善於製造行銷事件。最開始邀請大量明星入住獲得粉絲流量,後來又扶持培養自家平臺網紅。當平臺擁有了大量具有名氣的使用者和海量內容後,再依靠強大的推薦演算法,去做千人千面。

張一鳴有個觀點是:以前的互聯網是使用者主動搜索內容,那個時候的代表是百度;而現在的互聯網是內容主動尋找人,使用者會通過推薦獲得更多內容,代表就是頭條、抖音。

現在各種APP都充斥著用戶的碎片化時間,每個APP其實被分攤下來的時間也沒有多少,而能夠延長用戶停留時間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推薦,這也是抖音能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到現在,快手其實也在向推薦靠攏,我們現在在快手上看到的內容也不再是全部的內容了,而是感興趣的內容。

但回歸產品上來看,快手和抖音有很多交互細節、功能點還是存在差異的,比如:播放快手的視頻時,點擊螢幕是無法暫停的,也不會顯示視頻的播放進度,只有點擊返回才能中斷。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使用者持續播放視頻,減小手勢操作帶來的對視頻的完播率的影響。

因此,我想比較兩者的產品上的設計,去分析它們的差異

 

使用者使用流程

一、入口進入

 

  1. 發現

我理解的發現其實是一個認知層面的東西——也就是用戶是否知道這個APP的定位是什麼(這個APP是用來幹什麼的)。

為了提高使用者對產品的認知,抖音和快手都經歷了改名歷程。快手從“GIF快手快手,抖音從“A.me”抖音,名字的改變也意味著產品戰略發生了變化。如果抖音到現在還叫A.me,可能大家都還不知道這是啥東西,直接把自己定位成年輕人的音樂短視頻社區就清楚多了。

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看短視頻呢?

無論是在地鐵上、午休時、吃飯時還是排隊時,都是碎片時間,雖然我們無法挪出一大段閒置時間用來消遣娛樂,但這些碎片時間所產生的價值卻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那麼,為什麼用戶在沒事可幹的時候會第一時間想到看看快手或者抖音呢

都說抖音有毒,一旦打開很難停下來,它正在悄無聲息的吞噬著用戶的時間。

最可怕的是,本想著利用碎片化時間消遣一下,但一不小心幾個小時就過去了還不自知,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它的精准推送。它會把內容大致分為幾大品類,通過你的流覽行為、觀看時長來確定你所喜歡的類別。對於剛進入抖音的用戶,它會精准推送同一類別的爆品,等你掉進這個品類的資訊繭房裡,再擴展邊界,把這個爆品所屬的大類繼續推給你,行之有效,又簡單粗暴。

抖音的火爆卻也讓大家開始思考起生活的意義,很多用戶發起了刷抖音就是浪費時間和生命的質疑。刷抖音一時爽,刷完後卻陷入了懊惱之中,因為你發現當你希望利用這點碎片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時,比如:瞭解時事熱點、看書,卻難抵抖音的誘惑。

快手其實也意識到了競爭對手的問題,創始人王欣曾說過:

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增加時長,比如說加強沉浸感,加強視頻之間連續的體驗(這些都是抖音的產品特性),把觀看收益最大的東西往前放。如果這樣做,以我們現在的內容體量,每天再提升二三十分鐘的時長並不難。但關鍵是我不覺得這些手段跟記錄、分享生活這個目標很吻合,使用者只有24小時,你讓他沉浸在這裡花了很多時間,他能獲得什麼樣的成長和收益,這也需要去替他考慮的

因此,快手在反覆運算更新中依然保留了原來的產品邏輯,沒有效仿抖音去做沉浸式體驗,給用戶的感受就是我看快手但我不會沉迷。

2. 進入

抖音原來的slogan專注新生代的音樂短視頻APP”,去年改成了記錄美好生活,和快手的記錄生活記錄你很相似。

以前的slogan是為了體現產品的定位,新生代音樂短視頻很明顯地告訴了大眾這是一個針對年輕人的,可以使用潮流音樂拍攝自己想要的短視頻的產品。改了slogan後說明抖音的用戶群在慢慢擴大,不再局限於一二線城市的用戶,正在將魔爪伸向非一線城市的普通大眾,裡面的內容也越來越大眾化。

其實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使用者發送內容的心態也會存在很大區別,三四線城市的用戶大多只是通過這個平臺,在內容上來博眼球。他們更注重日常生活的分享記錄,生活場景化很突出,所以快手很注重營造生活社區的氛圍。

而抖音最開始的用戶群,則是注重選音樂、加特效,強調個性創意的人,生活場景化少了些,多了一些技能的體現。抖音這次品牌標語的變化,想必就是為了吸引和普及那些潛在的用戶群體,拓展自己的市場。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快手的有個細節令我印象很深刻,對於剛進入APP的新用戶,快手的右上角會有一個引導提示,內容大致為:喜歡農村主播的視頻的話,就為ta點個贊吧(具體原話不記得了,來不及截圖)。會讓人覺得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應該被看見,不要因為他不是城市裡的白領就瞧不起他,會讓我忍不住為他們點贊,這比很多短視頻平臺裡千篇一律的按兩下點贊提示要有溫度得多。

二、看視頻

1. 進入頁面

 

(左)快手;(右)抖音

打開快手後,預設進入視頻清單頁,目的是為了將更多的內容呈現給使用者,這樣使用者就能自主選擇內容;而打開抖音,默認進入的是播放頁,使用者可以上下滑動切換視頻,這樣做是為了減少用戶的自主選擇,希望使用者可以直接消費內容。

對比其他內容型app,抖音的滑動引導更加強烈,除了有滑動查看更多的手勢提醒外,頁面也會隨手勢自動上拉半屏,露出下一個視頻的半屏,這種強引導提高了使用者上拉頁面的預期,希望使用者盡可能地上滑查看視頻。

還有一個明顯的差別是搜索功能的位置,快手把搜索放置在了一個比較明顯的中心位,並帶有搜索你想看的內容的解釋,說明快手是希望用戶產生搜索行為的。

而抖音的搜索功能放在了右上角的位置,也沒有文字向使用者解釋這個搜索圖示的含義,原因有可能是使用者對搜索圖示是有明確的認知的,即使不過多說明也知道這是搜索功能。其次就是搜索獲得內容和推薦獲得內容完全是相反的邏輯,而抖音是重推薦的,不希望太多流量被分到搜索入口裡。

2. 挑選內容

-快手;右-抖音

挑選內容也就是讓使用者主動選擇內容,常見的方式有搜索、展現海量內容。但是,現在大部分平臺都會把搜索和推薦結合起來,快手和抖音也是。

因為純搜索獲得內容的成本太高,用戶不一定能在平臺上找到感興趣的內容,很容易產生使用者流失,另外就是用戶不知道怎麼去搜索到熱度較高的內容,需要自己去摸索,和互聯網時代下用戶越來越的特徵是不相符的。

快手的做法是利用用戶的從眾心理,告訴用戶大家都在看的內容,其實也就是平臺裡最熱的內容,評判標準可能是播放量或者點贊數。但是換了一種包裝,告訴用戶大家都在看這些相關主題,使用者就會有種心理,認為自己不瞭解這些就落後了,就會好奇地點開這些主題看是什麼內容。

抖音的做法類似於微博,出了一個熱搜榜單,同時還自己做了一個人氣榜單,有音樂榜、品牌榜、好物榜,音樂榜可以理解為使用者在錄製視頻時最喜歡使用的音樂。抖音最初就是因為大量個性潮流的bgm受到廣大年輕用戶的喜愛的,而另外兩個榜單可以看出抖音在電商領域的部署。

快手在搜索入口裡還有一個專題板塊,用戶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專題參與錄製視頻,刺激使用者生產內容。但這個板塊入口藏的比較深,只有已登陸的用戶才能看到,並且只在人氣榜單上留了一行自動輪播的專題入口。但是,我們都知道抖音短視頻最開始的幾個版本就是由推薦、話題、活動專題(比如:之前和摩拜合作的嘻哈音樂共用單車的話題活動)構成的,現在這種轉變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 起初的活動是為了營造社區氛圍,引導用戶模仿,刺激使用者生產內容,通過這種方式讓平臺獲得海量的內容,為推薦做準備。
  • 當平臺已經擁有海量內容,有足夠的內容做到千人千面後,會將重點放在推薦上面。抖音是個非常典型的中心化產品,並不是每個短視頻作品都能被人看到,那些反復出現的高播放量作品基本都是頭部KOL的。抖音現在已經逐漸進入成熟期,面臨從內容平臺轉型成為社交電商平臺,內容生產分發已經不是該階段的重點,因此版面的調整可以看出整個產品的戰略變化。

抖音也有視頻清單頁,讓使用者挑選內容,但是入口較深,需要進入搜索裡上滑頁面才能看到。而且點擊視頻清單不是跳轉至單個的視頻,而是跳轉至話題。在話題裡去尋找單個視頻,在播放頁面也沒有可以直接進入列表頁的提示,在播放頁左滑進入的是作者詳情頁,右滑進入上傳視頻頁面,和常規理解中的進列表頁完全不一樣。

而快手就是進入播放頁後右滑就可以返回列表頁,更加證明列表頁並不是抖音希望用戶看到的。

3. 消費內容

 

 

-快手;右-抖音

拋開功能區來說,消費內容層面涉及到在播放頁面的展示及交互。

從展示來看,兩者都有視頻類產品常見的點贊、分享、關注等加強用戶互動的功能。但評論功能的設置有所區別:快手是上滑獲得本條視頻的評論資訊,抖音是點擊評論的icon後向上方彈出評論介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快手上滑螢幕是無法切換視頻的,通過評論的設置來解決用戶可能會不自覺上滑後看不到內容的尷尬。

另外抖音的展示元素明顯比快手多,包括作者、標題、bgm,而快手沒有這些資訊,更希望使用者關注視頻本身。

而抖音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擁有豐富的背景樂庫,並且視頻特效卡點和音樂也會很貼合。所以,會把音樂名稱放在介面上,使用者聽到某首歌覺得很好聽就可以去音樂平臺搜索,我們看到抖音也是個網紅歌曲的生產平臺,有很多紅遍大街小巷的歌其實都來源於抖音。

在交互方面,快手右滑返回瀑布式的列表頁,左滑進入作者頁,上滑進入評論頁(用戶第一次進入播放頁的時候會漏出兩行左右的評論,是為了提示用戶上滑可以查看使用者對於本條視頻的評論)。而抖音是右滑發佈視頻,縮短了使用者上傳視頻的路徑,左滑進入作者頁,上滑切換視頻,更符合移動端用戶的使用習慣。

4. 引導消費

 

 

-快手;右-抖音

抖音的播放介面設置了很多引導因素,激發用戶的潛在消費欲望。

比如:視頻裡出現了某個景區,在介面上就會有個風景圖示並標注了視頻所在地名稱,點擊後可以看到更多用戶在該景區拍攝的視頻,激發使用者去景區旅遊的欲望。還有視頻裡人物的穿著,在介面也會彈出衣服的連結,使用者點選連結會跳轉至電商平臺(可能是抖音自己的,也可能是其他購物平臺),激發用戶購買衣服的欲望。

快手也在向電商邁進,前不久上線了快手小店功能,和微信的微店有點形似,但沒有大力宣傳推廣,只有已登陸的用戶在設置裡才能看到快手小店的入口。

在視頻上嵌入商品資訊和購買連結需要通過實名認證並且信用良好,如果想把快手小店放在個人主頁裡還需要出示正規的營業執照。我大概連續流覽了十幾個快手的視頻,也沒發現一個帶有商品連結的視頻,主要就是因為目前用戶發佈商品的門檻偏高,而且快手後臺有一定的限制,可以看出快手在不傷害用戶體驗的條件下,發展電商所做的努力。

但由於快手小店只是小量測試的探索階段,未來是否會像抖音一樣大力推廣還說不定,但是權衡用戶體驗和電商變現卻是很必要的,畢竟抖音上線電商功能後暴露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

兩者雖然都在嘗試電商變現之路,但是模式還是存在一定區別。

抖音初期採用的方式是給淘寶導流,在視頻播放介面上彈出商品資訊,使用者點擊後跳轉至淘寶店鋪,產生的收益兩平臺進行分成。

很容易理解這種開拓方式,抖音目前的活躍用戶量已經達到億級,很多平臺都希望能從使用者規模如此龐大的平臺上獲取流量。

去年的雙十一,抖音開始電商初嘗試,開通購物車分享功能,相關帳號一天售出商品達10萬件,直接轉化銷售額突破2億,訂單增長1000%,這驗證了抖音的內容變現實力。但是,抖音是不甘心做一個倒量平臺的,這種變現模式比較受限而且單一,因此做起了自由店鋪,構建自己的電商體系,商家可以入駐放心購商城(頭條自己的商城),可以在抖音等多個位元組旗下的平臺開設店鋪。使用者點擊視頻介面彈出的商品會跳轉至本平臺的店鋪,並且在本平臺查看訂單、物流等相關資訊。

但也隨之而來暴露了比較多的問題,比如:假冒偽劣商品氾濫,沒有售後保障等。

三、總結

1. 主動獲取和被動推薦

 

整體看下來,其實快手和抖音最明顯的產品邏輯的區別就是:快手重視讓使用者在海量內容裡選取感興趣的;而抖音希望用戶不做選擇,直接觀看平臺推薦給他們的內容。

主動獲取其實是一種搜索邏輯,被動推薦是一種推薦邏輯,兩者能夠有效結合才能提高內容的利用率。不管是快手還是抖音,他們也都沒有為了其中的一種邏輯放棄另一種,而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將兩者結合起來,來提高使用者觀看視頻的效率。

2.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

快手圍繞去中心化做文章,不扶持網紅不做資源傾斜,讓所有用戶都有被發現的可能。

這一點有利有弊,利在於確實能夠吸引更多的大眾用戶,弊則在於紅人從快手紛紛出逃,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跑到了抖音上去了。

反觀抖音,則選擇了一條完全相反的道路,從中心化出發,耗費了很多成本去邀請明星,扶持網紅主播,迎合都市年輕人追求個性、酷炫、好玩兒的生活態度,因此做電商也比快手要容易得多。因為年輕人的消費潛力是最無窮的,抖音正在培養很多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它的電商變現能力會比快手要強,道路也會更通暢。

3. 輕運營的社區和重運營的媒體

 

短視頻平臺作為媒體或是社區運行的底層邏輯差別很大。媒體思路追求製造爆款內容,進而突破原本的用戶圈層,輻射到大眾。

這半年以來,抖音已經製造出多款內容爆款,從音樂舞蹈類的學貓叫、海草舞,到飲食攻略類的海底撈花樣吃法,以及各種翻轉頻出的情節式短視頻。

社區思路則更為追求關係層面的互動和沉澱,快手會更鼓勵互動,比如兩款產品的私信功能上有區別,在抖音給未關注人最多可發三條消息,若對方沒有關注或回復就無法繼續發送,快手則沒有類似限制。

但我們也會發現兩者其實都不會僅滿足於當前的現狀,抖音正逐漸向三四線城市擴展,籠絡快手的用戶,而面臨抖音帶來的挑戰,快手也在不斷優化自己的演算法,提高自己的使用者的忠誠度和粘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