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71158803272

 

網紅CEO是必殺技嗎?

碎片化時代,企業傳播沒聲量?投放頭部媒體,價格太貴?品牌沒個性,無法建立區隔化形象?現在,可能這些行銷上的“老大難”問題,只要一個網紅CEO就能解決。以至如今,CEO被分為了兩大類,普通CEO和網紅CEO

尤其是川普成功上位後,引來企業家們諸多效仿,打造網紅CEO,成為一眾企業的戰略目標。雖然川普本身不差錢,但競選經費相比希拉蕊,卻頗顯寒酸。然而,依靠鮮明的人設和勁爆的觀點,川普晉升現象級網紅。這位敢說、愛說、偶爾胡說的大嘴川大叔,必殺技是推特治國,分毫不花,卻永遠在刷頭版頭條。

那麼,企業家們都應該成為網紅嗎?網紅CEO,到底能為企業帶來什麼?

一、最直接的好處,低成本高回報的行銷手段

萬達的企宣團隊應該挺苦惱,天天拼命寫稿策劃打廣告,卻比不上董事長王健林說句話、唱個歌。原本需要數億元廣告費,才能達成的品牌傳播計畫,王健林動動嘴皮子就輕鬆解決了。

比如“先定一個小目標,賺他一個億”、“要讓迪士尼中國20年不能盈利”、“海爾砸冰箱值幾個錢?我們一拆那就是10個億”等等,每一句話,都在全國人民面前,刷了一波廣告。

 

萬達年會上,王健林穿著西裝革履,一邊踏著拍子,一邊唱著“我要從南走到北,我要從白走到黑”,這首《假行僧》的視頻,全球點擊量25億次。

王健林開始自己的網紅之路後,越玩越溜,在把握媒體和受眾的情緒方面,已經遊刃有餘。

二、網紅CEO,能夠助力品牌高效地建立人格化形象

不同于傳統行銷時代,講求的是規模化、模式化與流程的重要性,只要資訊有效觸達使用者即可;數位行銷時代,更強調的是,快速反應、創造品牌個性化形象的能力,畢竟,新生代用戶當道,更喜歡的是與鮮活的、價值觀一致的人打交道,而非冰冷的資訊。

很多品牌官方微博的粉絲及互動量,還不如創始人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使用者喜歡與有個性特徵的活人打交道,而官方帳號感覺是個機器號。

Weber Shandwick市場研究公司研究發現,全球50大公司中有2/3CEO在社交媒體上活躍,這一數字比兩年前增長了30%。股神巴菲特、GE的韋爾奇、蘋果的庫克、Facebook的紮克伯格、傳媒集團的默多克,都是著名網紅。

根據CEO.COM公佈的社交CEO報告:83%的美國消費者認為,“網紅企業家” social-media savvy CEOs)可以更好地連接消費者、企業員工和投資人;77%的消費者更願意選擇愛用社交媒體的CEO的公司產品;82%的消費者表示,如果CEO使用社交媒體,他們會更信任這家公司。

 

以英國維珍集團為例,創始人布蘭森是維珍品牌真正的代言人--他一頭灰白的長髮,永遠浮現在臉上的笑容和敢於冒險、特立獨行的舉止,是對維珍品牌的最好詮釋。在英國,維珍的品牌認知率達到了96%,其中有95%的人能正確地說出維珍的創辦人就是布蘭森。

三、壞處是,把品牌與CEO個人形象捆綁,風險極大

網紅CEO給企業帶來了鮮明的品牌特色,但品牌想轉型時,難度會加大。

以小米為例,小米成也發燒,敗也發燒。每一款小米產品的推出,雷軍都在強調參數和性價比,收穫了諸多氣味相投的技術極客用戶。如今,小米請了梁朝偉、吳秀波、劉昊然和劉詩詩,這幫原先的技術狂用戶,馬上就有了情緒的反彈,甚至脫粉。

還有就是,企業一旦做大,在無數雙眼睛的注視下,CEO的每一步差錯,都會被聲討。

一個比較久遠的例子是,2008年汶川地震後,萬科因王石言論引發的“捐款門”,使其品牌價值比上一年縮水12.31億。這種負面效應在王石與田樸珺戀愛後有增無減。

任何產品的成功,歸根結底在於產品本身的品質,以及是否符合市場和消費者需求。在優質產品的基礎上,網紅CEO能夠為品牌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如果連產品本身都不過關,網紅CEO太高調,反而會顯得行銷太浮誇。

不過,時代大潮不可逆,企業家們似乎都在努力變成網紅,真正的勇士,就是敢於把自己變成I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