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品牌怎麼做,我們綜合各組資訊,建議企業不妨從這些方向去行動。
(一)回歸使用者視角
關注用戶關注需求,這早已老調重彈,就不強調了,我們想說的是希望關注實現“用戶共創”。其實這已經成為許多品牌產品創新及行銷的依據。說白了,努力建池塘,養更多的魚。讓這些魚參與企業中來。企業建立更多和用戶溝通互動的管道,傾聽並轉化他們的需求。
品牌人設要“貼標籤”,激發用戶的興趣,進而自我挖掘品牌內容。而產品要“去標籤化” ,儘量降低“儀式化”和“專屬化”的認知。尤其是大眾類產品,儘量考慮先有知名度,再有美譽度。
讓使用者參與,用UGC模式,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容素材。企業才有可能豐滿品牌,人格化品牌。
(二)長期價值主義
別再想著一蹴而就,一炮而紅,一勞永逸,不存在的!個別成功案例不代表你也可以成為那個幸運兒。而極個別的幸運兒早就被行業和媒體無限誇大,千萬別認真。
真實現狀就是線上獲客成本不斷變高,消費者也不會僅僅因為短時的效果行銷而買單。品牌們應該越來越重視品牌認知和長期價值的建設,關注行銷內容品質,遠勝追逐流量和短時轉化。
疫情並不會2023來了就結束了,商家只有探尋更穩定且持續的盈利模式,而非快速擴張模式。要實現持續性,只有堅持長期價值。努力塑造品牌認知,才可能實現。
(三)內容,內容,還是內容
如何讓品牌實現長期價值,除了產品致勝,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關注行銷內容品質。
有錢就做廣告,沒錢則可以有N種方式去做。
有市場基礎,有一定流量的品牌可以用足UGC,讓用戶主動成為品牌的“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這讓品牌內容具有長期運營和自主裂變生長的能力,也增強了品牌和消費者的情感連接,最終沉澱為品牌資產。
近年來,事件行銷已經讓消費者司空見慣,投資回報越發走低,除非頂級創意,否則破局機會不大。相比之下,基於更為視角使用者化、內容生態化的自建內容方向,就成為適合更多品牌去操作的一條主動路徑。
做內容,已經成了品牌的必選項。規劃清晰的內容策略,才能形成品牌壁壘。
但用一套統一的內容影響不同的使用者已經成為了過去式,時刻關心並分析消費者喜好和傳播平臺的變化,只有根據內容的形式,平臺使用者的屬性等,精細化地做優質內容,才能助力品牌生長。
做內容是品牌的必經之路,品牌在佈局不同的社交媒體管道時,應該提前想清楚自己、平臺、希望觸達的人群和效果之間的關係。
(四)全域經營
當下,巨大的不確定性始終懸在企業頭上。那麼,不變應萬變的唯一原則就是“以用戶為中心”。雖是老生常談,卻真正堅持的很少。
那不妨往全域經營方向去做。舉個例子:如特侖蘇從朋友圈廣告、搜一搜、DM單等線上線下觸點將公域流量引流至微信「名仕會」小程式,通過在小程式內為會員使用者提供私域專屬產品、週期購、隨心提、定制專屬禮品卡等多種個性化服務,以此來精細化運營會員用戶,將公域流量沉澱在私域池中。說穿了,就是整合線上線下,公域私域,使得用戶獲取成本優化,品牌擁有更自主的流量主動權。
我們判斷未來私域的重要性將會持續提升,從現在開始,企業需要更多往這方面動腦筋並展開鋪設。
(五)BC一體化
過去,品牌大多走DTC模式(Direct to Consumer 直接觸達消費者的品牌商業模式)。但現在越發發現,傳統線下企業拓展線上,線上企業回歸線下成為趨勢。這過程中,逐漸意識到,C端(消費端)固然存在,B端(代理及零售)則必然走向強大。BC一體化,意味著品牌在管道B端和C端需要有一致的發聲。
線上紅利期已經過去了,線上線下全管道的佈局,成為企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上下打通,這才是一個完整的閉環,一個成功的品牌,一定是能做到線上線下兩開花,從容應對各種挑戰。
而讓品牌融入B端,尤其是小B端(雖小,卻是市場的神經末梢,極度敏銳),只有真正從利益層面上進行結合,才能激發效能。這樣,實現BC一體化,品牌才能有更強生長力。
(六)顏值、顏值、還是顏值
為顏值買單,這是真理。但很多企業依然對此很不敏感。
你未必要設計最好的顏值,但叔叔爺爺輩的設計風格註定吸引不了當代消費群。
如果你的品牌有一定市場基礎,升級下你的產品形象和品牌形象吧,這個,是顯效行為。如果你是新晉者,那就一出手就漂亮點,給自己多個機會。
早就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了。你產品好,算老幾啊?我都沒機會去初體驗啊。
(七)一定要考慮場景
挖掘消費需求,本質是挖掘者不同生活場景下的需求,以產品提供解決方案。
以前,我們講產品賣點,講USP,講定位......很多是無意識的場景產物。但今天,應該{產品+場景+消費者需求“,強調特定場景下的消費者體驗。這種方式,在以小紅書為代表的平臺上,種草效率極高。因為它更容易建立起品牌的強場景感和記憶度。
比如,市場上有個產品品牌貝瑞甜心,它定位女性酒,最終能不能成還未知,但的確深挖一個群體和一系列場景。以低度酒這個產品為載體,以N個女性常見場景為內容,提供情緒價值,完善場景體驗。其slogan———“小聚開心,喝貝瑞甜心”,當產品策略和品牌定位很明瞭了,選擇管道就非常清晰了。
(八)嘗試下聯名
近年,最成功的跨界聯名行銷事件,我覺得瑞幸和椰樹聯名搞得算很成功了。真正的雙贏。引起超高討論度,聯名產品椰雲拿鐵也被瑞幸評為了“年度熱搜王單品”,並搶佔了“椰乳+咖啡”的配飲心智。
知名品牌可以聯名,新品牌也可以聯名。行若®在2022年為滬上老品牌老鳳祥旗下新晉品牌“鳳享好禮”設計推出了系列聯名文創產品,在訂貨會上被狂掃一空。
匹配的聯名、更高頻的IP聯動和品牌聯合行銷是必然的趨勢。在行銷內容打造的維度上,聯名能有效調動使用者參與的行銷內容,並獲得使用者關注。
(九)直播助力
這裡的直播,我們傾向於企業自播。
2022年,薇婭消失、佳琦停播、辛巴售假風波……超頭部主播們的離席產生了機會,於是自播開始成為一些品牌的標配。而2023年,自播將必然得到強化。
建議品牌在自播上投入加重,行銷與管道結合的模式成為重點行銷手段,頭部主播可以在適當需要的時候選擇合作,比如快速出圈,快速體驗等。
其實,超頭部主播可能帶來的短期爆發(也可能啥都沒有),品牌方在自播中的掌控力更強,除了利潤保障,重點是品牌可以直接和消費者溝通,提供更好的服務,也更有利於品牌自有內容的傳遞。自播的優勢是長期價值的塑造,它和頭部主播是“互補分工”的關係。
(十)行動力
以上這些,再怎麼領會也沒用,還缺最後一個:你是否準備行動呢?
2023,致所有經營者,“待重頭收拾舊山河”。祈望2023能成為真正安心幹點事的起始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