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77206143803

 

現在,該是整個廣告行銷行業“回歸根本”的時候了。

近年來,行銷傳播領域的的熱詞層出不窮,從原生廣告場景行銷到到資訊流,從全域行銷、眾籌定制再到粉絲經濟,行銷技術也是瞬息萬變,概念分秒更新,領域細分再細分,行銷人又身不由己地被推向新一波行銷熱潮的洪流中。

但喧囂過後,廣告人是否有時間反思一下,是否在追隨大流中迷失了自我,行銷真正需要的是打動人心,盲目迷信資料,迷戀技術,並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

迷戀新技術,將使數位化行銷“空心化”

移動互聯網大行其道、微信朋友圈刷屏的今天,H5已然成了廣告主行銷的標配。不少廣告主花大價錢、運用新技術做出了一個又一個超級酷炫的H5,吹、搖、劃、指紋識別、碎屏等各種交互形式,圖、文、音訊、視頻、360度全景、虛擬實境齊上陣……這些技術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品牌方做廣告時很high,但用戶使用過後卻是索然無味,新鮮一兩次後最終選擇放棄。

有些廣告主往往陶醉於新科技,忘了行銷傳播的內容本身。往往假想使用者都是在順暢的wifi網路環境下,並且很樂意互動十分鐘,還特別願意把這個頁面分享給好友。一邊自我沉醉,一邊大膽假設,一邊忘掉了目標,做出了自嗨卻無人問津的高科技互動活動。雖然每項技術看起來都非常的酷炫,但使用起來卻沒有那樣舒適、自然,沒有解決用戶剛需。學習成本高不說,而且還給用戶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最愛炫技的廣告人,現在對VR的態度也變得謹慎起來。

技術創新不是炫技、不是尋找行銷賣點。技術和功能的創新最後真正還是要為用戶的使用落地。降低學習成本、儘量靠近用於原有的使用習慣,慢慢尋找到創新和習慣之間的平衡點,這樣才可以真正讓自己的技術創新落到實處。

大資料 並不是萬能的

有人預測,廣告業下一個會被拋棄的元素就是“大資料”。其實,這個行業已經開始認識到,不能完全靠資料來做判斷了。

大資料行銷的前提是大資料分析,而大資料分析是基於演算法的,是電腦固化的模式。並且,大資料精准行銷是對使用者產生的網路流覽資料、分享資料、搜索資料等等行為資訊進行分析,從而對人群或事物進行分類,並由此推測人的偏好、興趣等。但是,偏好不等於真實需求,點擊不代表一定喜歡。機器可以對行為分類,但卻不能真正探測到人的心理和真實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說,大資料並不是萬能的,也不能被一味神話,我們必須清晰的認識到它的實質,它能用來幹什麼,不能用來幹什麼。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對資料的計算和分析工作如今可能會被機器替代,但是,人的另一部分工作(探測人內心的能力)沒辦法被演算法替代。

作為廣告主,在利用大資料行銷前,首先需要自問:技術力量真的能為我所用麼?

行銷細分化走入死胡同 創意和媒體購買趨於整合

很多行銷公司都在盡力使自身的業務專一化,但客戶的要求卻是多元化和整合化,他們是被成本價牽著走的:總收視點,你買得越多,就越便宜,客戶是經不起這樣的誘惑的。

行銷傳播行業誕生的初衷是架起廣告主和消費者的橋樑,而講故事,依舊是有史以來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拋開吸睛的行銷概念,剝離花哨的新潮技術,撥開真假難辨的資料迷霧,我們發現,行銷的模式,其實可以很簡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