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86902629116

 

新挑戰也是新機遇

疫情反復態勢之下,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導致購買行為發生變化——如非必需品購買欲望下降及線下消費比例降低等。

如何通過全管道運營建立消費者觸點刺激消費行為,已成為消費品及零售行業的新挑戰。

“新零售”是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以資料驅動的泛零售形態 核心是零售組成三要素“人”、“貨”、“場”三者的重新定義與關係重構。

 

傳統零售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對新零售的理解存在誤區, 部分企業認為新零售轉型即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在“人、貨、場”三個要素中,通過“場”的變化就可以達到轉型的目的。

然而,數位化轉型是漫長的工程,唯有通過使用者定位、匹配客戶需求,搭建符合企業業務流程的數位化工具,對全管道資料進行收集分析,提升精准行銷觸達能力,使得各類資料持續反哺產品生產與業務變革,才能真正提升經營效能

人——以“人”為本,數據賦能

人的變化在於消費者由被動轉為主動,新時代消費者追求品質感與精緻化、細分化與個性化、終極便利性,以及體驗和參與。 由此, “人”成為了“貨”和“場”的核心。

 

以“人”為本

對市場及消費者的分析是執行行銷體系的第一步。通過篩選人群,沉澱積累針對不同客群的行銷方式打法及經驗,形成有效方法論;進而面向關鍵人群和關鍵領域客戶,構建價值內容開發、溝通話題、行銷觸點以及營造高端體驗能力;建立行銷活動管理規則規範,精准定位目標客戶,通過活動內容創新及價值傳遞,形成與消費者的溝通鏈條,從而有效獲取銷售線索。

在消費品和零售行業,缺少了“人”的要素,“貨”和“場”皆無從談起。 消費者一方面追求購物的便捷性,一方面也重視購物體驗,追求的是產品品質和個性化消費體驗。

貨——使用者對話,延伸價值

貨:直接反映消費者需求變化,由單一的有形、實體商品向“產品+體驗/服務/社交”等結合有形與無形雙重形式的“產品+”轉變

 

“貨”如何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應基於客戶視角進行思考,密切注意消費行為的變化。

企業是一個收集、加工、實現需求的平臺,存在的意義在於滿足市場需要。生產“貨”的本質即滿足消費者的某些需求或價值。

隨著社會朝向更公平、多元化及包容性方向發展,消費偏好與導向也隨之變化,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商品本身,而是更關注其背後的人文情懷、文化氛圍等,且越來越習慣於根據個人偏好尋找氣味相投的品牌

換言之,商品成本除了要考慮到生產成本、交易成本,還包括選擇的時間成本等;商品的價值也不再單純指代效用,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情感交流

因此,企業相關轉型不僅要考慮外在的變革,更要有新思維。

如何知道消費者想要哪些“貨”?

“同消費者對話”——在對話中探索消費者的真實需求,瞭解商品的成本與價值在消費者心中的真實構成,由此得知消費者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具體來說,在與消費者對話的過程中,如客戶服務過程、客戶交流過程和現場支援回饋過程等,會產生過程資料。

通過分析這些資料,發現消費者隱形需求,企業才能知曉涉及產品概念、計畫、研發、驗證、發佈、生命週期各個環節 的重點分別在哪裡。

唯有形成產品資料服務客戶、客戶資料優化產品的閉環,相關產品、資料和服務才會越來越好。

企業的能力也不僅僅是追求生產、流通與銷售的效率,還應該升級為如何降本增效,設計出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產品,並快速地送至消費者手中。

綜上所述,“貨”的重構不僅僅是商品成本與價值的延伸,更多應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供應鏈管理效率提升

場——多管道整合,多業態統一

場:消費場景無處不在。新零售下線上線下各個“場”之間的界限已然模糊,“場”的變化體現在消費旅程各個環節的全管道融合,激發全場景消費體驗。

 

對於 “場”的定義,不應狹義地將其視為消費者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更多的應是指能夠使使用者感受到產品價值,並激發購買衝動的場景

當下,每一位元消費者都是資訊的發送者和媒介傳播者,消費者通過社交媒體獲取資訊,並通過社交媒體(微信、抖音、淘寶、興趣社群等)發佈資訊。企業依託互聯網技術與平臺,通過人群間的資訊資源傳播商品口碑,並建立與消費者的連接互動,由此將消費者變為品牌代言人,最終實現銷售轉化

 

同時,消費者不會滿足于一種或幾種消費管道,而是希望在消費過程的每個階段,以及消費場所的不同業態中皆可以獲得購物、娛樂和社交的綜合消費體驗及一致性的行銷服務,這對於數位平臺工具的ONEID場景及其實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