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86900011041

 

行銷的本質就是研究人

行銷生態在變,但人性心理不變。

為什麼直播間裡的主播會不停提示商品的剩餘量?為什麼網紅店越是排隊、越能吸引你?為什麼很多月光族少女願意透支信用卡買名牌包?……

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一致的,即人性使然。在我們身邊,利用心理效應做行銷的例子,比比皆是。掌握消費者的心理及行為模式,會讓行銷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誘餌效應:催化消費者選擇最貴價位

在價格模型中常見此效應,其中一個價位故意來吸引人們選擇最貴的價位。丹·艾瑞裡曾分享過《經濟學人》雜誌訂閱的案例:①電子訂閱59美元;②紙質訂閱125美元;③電子和紙質訂閱125美元。他給100名麻省理工學生提供了上述價格表,詢問他們購買的選擇。當三個選項都在時,學生選擇了混合訂閱;當去掉125美元的紙質訂閱選項時,學生選擇了最便宜的選項。

這意味著,中間選項不全是無效的,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參照,通過對比會發現混合訂閱非常划算,從而刺激他們花更多的錢訂閱雜誌。這也是我們消費行為中常見的相對論。

2、錨定效應:提供參照物 度量產品價值

錨定效應,同樣是消費者“貨比三家”心理在作祟。當消費者對某一件事情價值無法評估時,就會拿身邊熟悉的參照物進行對比,獲得一個確定性的結果。品牌在行銷時要善於設錨,給消費者找一個具象化的價值、價格參照物,放大你的產品價值或者價格的超值。

比如,蘇寧618推出“J-10%”計畫,承諾蘇寧618比京東至少便宜10%,在這裡京東就起到了錨定的作用。

3、折中效應:在不確定情況下 選擇中間選項

如你去買橙汁,下面有兩種橙汁可以供你選擇: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結果顯示,各有50%的人選擇了AB。另一種情況: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C橙汁,600ml58元。此時,選擇B的人大大增加了,大約有70%的人選擇了B

這個現象就是“折中效應”,當人們偏好不確定的情況下做選擇時,往往更喜歡中間的選項,因為中間的選項看起來更安全。因為太高的,可能超出自身消費能力,太低的又看不上。

4、凡勃侖效應:炫耀的力量 越貴越好賣

凡勃侖效應揭示了人們的一種奇怪的心理現象:當商品定價較高時,反而更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背後其實是消費者炫耀的心理需求。

奢侈品的價格原理,就是讓奢侈品成了人們彰顯身份、體現自己經濟實力的商品。這就是為什麼奢侈品的定價,遠遠超過成本,卻有無數消費者趨之若鶩,這才能顯示出自己是個有品位的人。

5、互惠原則:以小恩小惠 換取更大利益

在《影響力》一書中,羅伯特·B·西奧迪尼博士介紹了“互惠”概念。書中寫道,當服務員遞給顧客帳單時不給薄荷糖,顧客將主觀地依據服務水準給小費;如果服務員給了一顆薄荷糖,小費增加3.3%;如果給了兩顆,小費破天荒地增加約20%

行銷中有許多方式利用互惠原則,商家不需要贈送貴重的東西,小禮品就很好,甚至像外賣中商家手寫的便條,這樣簡單的東西就能與顧客建立互惠關係。

6、稀缺原則:機會越少 價值越大

西奧迪尼還提出了稀缺原則概念:機會、內容或產品越少,其價值就越大。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種東西的想法,對人們激勵作用更大。

比如,告訴顧客某種商品數量有限,不能保證一直有貨。“時間”也是一種資源,所以“截止日期”、“搶購”、“秒殺”等銷售手段,能高效刺激顧客購買欲望。

7、從眾效應:跟隨主流選擇 准沒錯兒

阿西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從眾心理。很多時候,用戶自願追隨大部分意見,人們內心總會有一種“被孤立”的恐懼。

阿西效應在行銷中最常見的一個表現就是,營造“大多數人都在做”的意見環境,比如網紅店喜茶、奈雪的茶門口的排隊長龍……

8、心理帳戶:為溢價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帳戶。商家可以先分析瞭解目標使用者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帳戶,捨得在哪個帳戶上花錢,然後運用情感化設計來突出強調,為用戶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花錢理由,從而減少花錢的心理愧疚,促成購買。

例如,同樣一件標價為2千元的衣服,如果是給自己買可能覺得貴,捨不得買,但如果是送給心愛人的生日禮物,可能就會毫不猶豫地買了。這是因為,用戶把這兩類支出歸到了不同的“心理帳戶”,前者是使用功能,後者上升到情感維繫。

9、羅森塔爾效應:越是正向激勵 越能收穫成果

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羅森塔爾效應強調正向激勵的重要作用,品牌對用戶的誇讚與認同,可以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讓使用者更努力完成目標。

Keep在用戶體驗設置中,就用到了羅森塔爾效應。在用戶使用過程中,可以收到粉絲或朋友的加油語音,同時App也會在適當節點給予用戶鼓勵,如“您已跑步4公里,用時40分鐘,加油哦”!

10、潘朵拉效應:好奇心越被壓抑 越容易反彈

潘朵拉是個希臘典故,宙斯命令眾神給潘朵拉送禮物,因為被好奇心驅動,潘朵拉最終沒忍住打開了眾神送的小盒子。潘朵拉效應,是指利用禁止的反作用力去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比如製造懸念、假意禁止,或者通過預埋與鋪墊“好奇心”線索等方式,刺激消費者的逆反心理。

疫情期間,網易嚴選曾經投放一組戶外公益廣告,文案為“還是別看這個廣告了”。越是禁忌,人們越想看。網易嚴選正是抓住了人性的這種逆反心理,反而吸引路人產生強烈的興趣。

11、巴納姆效應:把話說進消費者心坎裡

巴納姆效應,簡單來說,每個人想看到與我有關,自己又喜歡的內容。巴納姆效應能夠在行銷上奏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都習慣性地“對號入座”,尋找自我認同感。

很多品牌推出此類H5,即根據演算法推薦機制,生成千人千面的人設標籤或者個性化內容,而不是讓玩家獲取千篇一律的標準化答案。這能讓每個人都能獲得參與感,激發用戶對號入座式選擇或回答,從而激發大眾的分享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