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40wx_fmtpngtppngwxfrom5wx_lazy1wx_co1-480x300

 

 

粉絲不一定是消費者,但一定是支持者。

粉絲支援的主要方式是傳播,影響他能夠影響的人。

如果打個比喻,粉絲就像wifi,只要與他連線,就能夠在他的覆蓋範圍內獲得它轉播的資訊。

粉絲是互聯網傳播組織中的穩定力量,有的傳播平臺要付費,有的傳播者偶爾傳播一次,但只有粉絲的傳播是免費的、持續的,並且傳播是連帶信任背書的。

因此,可以說,粉絲是傳播中的付出者貢獻者

 

 01 

1000個鐵杆粉絲理論

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中說:“1000個鐵杆粉絲的要點是:創作者,如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匠、演員、動畫師、設計師、視頻製作者,或者作家——換言之,也就是任何創作藝術作品的人——只需擁有1000名鐵杆粉絲便能糊口。

凱文·凱利說,鐵杆粉絲是指,無論你創造出什麼作品,他(她)都願意付費購買。他們願意驅車200英里來聽你唱歌。即便手上已經有了你的低清版作品,他們仍願意去購買重新發行的超豪華高清版套裝。他們會在穀歌快訊裡添加你的名字,時刻關注與你有關的資訊。他們會收藏售賣你的絕版作品eBay頁面。他們參加你的首場演出。他們購買你的作品,要你在上面簽名。他們購買與你相關的T恤、馬克杯和帽子。他們迫不及待要欣賞你的下一部作品。他們就是鐵杆粉絲

要想提高銷量,需要直接與鐵杆粉絲建立聯繫。也就是說,你需要將1000名一般粉絲轉變為1000名鐵杆粉絲。

不過,凱文·凱利也說,根據媒介不同,實際數量也可能有所不同。畫家也許只需500名鐵杆粉絲,而視頻製作者需要5000名鐵杆粉絲。所需粉絲的數值也肯定會隨國家地區不同而異。但事實上,實際數字並不重要,因為只有達到這個數值,你才能知道到底需要多少鐵杆粉絲。

當然,1000個粉絲只是讓你介於無名和成名之間,成為一個微名人

卡爾·斯特德曼(Carl Steadman)提出的微名人的理論與1000個鐵杆粉絲相似。如果某人對1500人來說都很有名,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微名人。也就是說,有1500人會為你瘋狂。

 

 02 

鹿晗的300名超級忠實粉

 

鹿晗有4000萬粉絲。2012 - 2016 年,鹿晗三次獲得吉尼斯記錄。其中有兩次是因為同一條微博評論數相繼打破世界記錄(分別為1千萬和1),皆由粉絲出於喜愛贈送祝福。

其實,鹿晗只有300人的超級忠實粉絲。

300名超級粉絲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量呢?一是粉絲建【站子】,二是傳播體系化運營。

【站子】是追星族圈子的專有詞彙,它就是一個發佈偶像相關資訊的微博。

一般來說,站子發佈的圖片只要夠美,就會引來關注者瘋狂轉發,以此表達自己對偶像的迷戀。

超級忠實粉為了運營好站子,他們不僅自費購買專業攝影設備、跟著偶像全國各地跑前線,有錢有時間。

他們技能滿點,會攝影、會修圖、會設計、會寫文案,並且吃透微博等各大平臺的運營規則。

在網路上一度有段子曾寫過,招人就招追星族,因為他們一個頂很多個。

 

 03 

200粉絲基本盤

粉絲行銷專家丁丁老師提出一個命題:200人的粉絲基本盤撬動千萬銷量

這應該是丁丁老師多次經歷的總結。她的多次超千萬的眾籌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在互聯網傳播中,我已經發現,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裡,200個粉絲發起的傳播能夠實現交叉覆蓋,形成傳播引爆

互聯網傳播結果,要麼是0,要麼是1差別在於是否實現了交叉覆蓋

交叉覆蓋,就是一個受眾獲得多管道的重複資訊。這與傳統傳播理論無異,傳播是需要密度和強度的。

說直白一點,200個粉絲是在封閉系統引爆的基點

 04 

粉絲的力量

每個人都是粉絲,只不過粉的對象不一樣。比如我從來沒有粉過明星,但我是管理大師德魯克的粉絲,他的多數著作我都買了。

 

我第一次感受到粉絲集體的力量是2016年,我2天時間參加了兩家手機企業的新品發佈,而且恰好在同一個場地。

一家比較傳統,KOL都是邀請入場,現場比較冷靜。

2016年,小米已經不是巔峰,米黑壓過米粉,但小米的粉絲還是花錢排隊入場(不是買門票),花時間支持小米。小米發佈會現場,粉絲很興奮,也很活躍。

第二天的傳播,我發現小米的傳播效果要好一些。

當很多小米的用戶因為小米處於低谷放棄小米時,小米是有忠實粉的。

 

 05 

粉絲要分級

粉絲的說法很多。凱文.凱利說的是鐵杆粉絲,鹿晗的是超級忠實粉絲,丁丁老師提出的是粉絲基本盤

這裡,有必要界定一下粉絲。

有一類粉絲叫關注者,比如公眾號的粉絲。現在,很多公眾號的粉絲打開第已經低於1%,我認為公眾號粉絲是【最水的粉絲】。

公眾號也有忠實粉,比如置頂的公眾號就是忠實粉。我的一些公眾號粉絲經常說,每天打開公眾號,必看我的文章。我覺得這就是真正的粉絲。

第二類是用戶。用戶可能是免費的,也可能是付費的。即使是免費用戶,粉的程度也超過了關注者。

第三類是傳播者。傳播是重要的認同方式。

第四類是奉獻者。真心認同,願意奉獻,包括購買(金錢)、時間(追隨)、傳播等方面的奉獻。

第五類是有勢能的奉獻者。不僅願意奉獻,而且奉獻者本人也有勢能,本身也就粉絲。

凱文·凱利的“1000鐵杆粉絲應該說的是忠實粉,而鹿晗的300超級踏實粉應該是第五類,丁丁老師的“200粉絲基本盤應該是第四類。

 

 06 

粉絲圈層與指數級增長

上面的粉絲分級,實際上已經列出了粉絲圈層。從最週邊的第一級,到最核心的第五級,形成一個圈層。

以鹿晗為例,核心層是300名超級忠實粉,最週邊的是4000萬普通粉絲。

因為粉絲是分級,每一級粉絲都會帶來更多的下一級粉絲,所以,粉絲的增長不是線性增長,而是指數增長。

特別是當粉絲增長達到某個臨界點時,就會在大眾領域引爆,從小眾進入大眾。這就是發端於小眾,引爆於傳播,收穫於大眾的有的是。

指數級增長利益於互聯網技術。凱文·凱利說,網路連接技術和小規模製造技術,讓這種圈子成為可能。博客和RSS讓新聞、創作者活動預告或新作品逐漸傳播開來。網站上展示著你的過往作品、你的履歷檔案和相關商品目錄。DiskmakersBlurb、快速成型機商店、MySpaceFacebook,以及整個數位世界一同襲來,使得人們能夠快速、容易且低成本地進行小批量複製和傳播。現在,你無需100萬個粉絲才有理由創造新作品,1000就已足夠。

 

 07 

粉絲怎麼來?

粉絲是怎麼形成的?我認為有兩個來源:一是傳統追隨者的遷移;二是產品和體驗的力量

吳曉波和秦朔在傳統媒體時代就有追隨者,只不過傳統媒體時代,追隨者不容易聚集成群,相對分散。

互聯網時代,外部污染追隨者遷移到了互聯網,而且成群了。成群了就有力量。吳曉波的寫作風格更適合互聯網,當某篇文章觸及社會共鳴,比如《到日本買個電鍋》,就會引爆。

因為與時俱進,所以粉絲遷移。

尖叫的產品和良好的體驗,是移動互聯時代圈粉的基本方式。

特別強調一下,越是追求最大公約數,希望人人滿意的產品,越不容易圈粉。我提出過一個粉絲發酵的觀點:發端于小眾,引爆於傳播,收穫於大眾。

互聯網傳播的特點是:不粉絲,不傳播;不偏執,不傳播;不極端,不傳播。

成為少數人的首選,哪怕招致另一極端的叫駡。行銷苗慶顯就說,喝茅臺的說喝江小白的是不懂酒的小屁孩,江小白的粉絲說喝茅臺的是油膩男

成為少數人的首選,遠勝於成為多數人的第二選擇、第三選擇。所以,要滿足特殊人群的特殊偏好。比如,樂純的口感就偏向特殊人群,但恰恰是這批特殊人群有傳播能量。

尖叫的產品,還要有良好的體驗。我吃過一種自認為【最好吃的紅薯】,打電話告訴粉絲行銷專家丁丁。丁丁在心裡想,紅薯能有多好吃?這是沒有體驗的感覺。

當她吃到【最好吃的紅薯】後,立馬感覺就不一樣了,特別是當紅薯吃完後,丁丁老公還專門提醒好一句:家裡紅薯吃完了。我知道,她們全家都是紅薯的粉絲了。

在山楂飲料【消時樂】的行銷過程中,我提出一個【泛體驗】的概念,就是好產品要敢於讓更多的人體驗,不僅讓店主體驗,還要讓營業員體驗,讓店主的家人體驗。最後發現,凡屬於家庭條件好的店主,多半家裡有一個消時樂的粉絲。

 

 08 

參與、體驗與互動

參與、體驗與互動,這是吸粉的重要戰術措施。

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在《參與感》一書中了三個吸粉戰術: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

開放參與節點把做產品做服務做品牌做銷售的過程開放,篩選出對企業和用戶雙方獲益的節點,雙方獲益的參與互動才可持續。開放的節點應該是基於功能需求,越是剛需參與人越多。

開放參與節點,不是產品出來後再參與,而是研發過程中就可以參與。特別是【極客】的參與。

極客是一群以創新、技術和時尚為生命意義的人,他們懂消費者、懂技術、有開放性。最前端的參與節點,就是產品概念的形成。

設計互動方式根據開放的節點進行相應設計,互動建議遵循簡單、獲益、有趣和真實的設計思路,把互動方式要像做產品一樣持續改進。2014年春節爆發的微信紅包活動就是極好的互動設計案例,大家可以搶紅包獲益,有趣而且很簡單。

擴散口碑事件先篩選出第一批對產品最大的認同者,小範圍發酵參與感,把基於互動產生的內容做成話題做成可傳播的事件,讓口碑產生裂變,影響十萬人百萬人更多地參與,同時也放大了已參與用戶的成就感,讓參與感形成螺旋擴散的風暴效應!

 

 09 

經營粉絲基本盤

凱文·凱利說,一般粉絲不會購買你的一切作品,可能也不會尋求和你直接接觸,但他們會購買你創作的大部分作品。在培養鐵杆粉絲的過程中,你也能發展一般粉絲。擁有一批新的鐵杆粉絲,也就意味著你又收穫了更多的一般粉絲。如果繼續下去,你可能真的能夠擁有數百萬粉絲,並且大獲成功。在我看來,創作者都希望擁有百萬粉絲。

接觸粉絲,用心經營粉絲,才能擁有粉絲基本盤。

有粉絲基本盤的人,在互聯網上一定是有勢能的。

怎麼形成勢能?肯定得有與眾不同,拿得出手的東西。

在山楂飲料【消時樂】鋪貨的過程中,沒有大水漫灌式鋪貨,第一輪每個縣定向鋪貨100家。這100家是有良好體驗的店主。100家店主,就能發起200人的傳播。當100家動銷後,就會有300家跟隨,600家跟隨,然後全面引爆。

在任何一個社會,只有一定比例的人成為塔尖的人。但在一個快速變動的社會,從塔底到塔尖的轉換可能非常快,這就需要抓住轉換的機會。

每一輪互聯網工具的創新,都給了社會重新洗牌的一次機會。

 

 10 

好產品,要有粉絲

互聯網時代是產品豐裕時代,產品的功能性滿足是基本條件。在此之外,還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產品要有粉絲;二是產品要有傳播屬性

產品有粉絲,不是滿足大眾需求,讓所有人滿意,而是滿足部分人的偏執需求,讓小眾尖叫,讓他們成為粉絲。所以,產品有粉有黑很正常,不因部分人的不喜歡而說明產品不好,部分人的尖叫才是關鍵。

產品有傳播屬性,才能讓粉絲的力量得到發揮。前面講過,粉絲的主要貢獻是傳播,而產品有傳播性,粉絲的傳播才有效果。

 

 11 

粉絲自組織

像鹿晗的粉絲建【站子】,像樊登的粉絲建讀書會,像羅胖的粉絲建基層組織,早期可能是基於粉絲的奉獻,但後期一定要給自組織賦能。

一般來說,粉絲自組織多數是不穩定的,因為多數粉絲沒有組織能力,只是因為熱愛、喜愛,所以有熱情。但是,自組織的影響力僅僅有熱情是不夠的,還要有組織能力

給粉絲自組織賦能,或者把基於熱愛的自組織變成經營性組織,就非常重要。比如,樊登讀書會發展這麼快,就是因為把它變成了經營組織。

 

 12 

粉絲引爆

當粉絲達到臨界點,就可能因為某個事件引爆。

 

引爆,就是長尾聚集,原來沒在粉絲體系內的也成為粉絲。

引爆,還會帶來粉絲的升級。原來的關注者,可能成為用戶。原來的普通用戶,可能成為傳播者,原來的傳播,可能成為奉獻者。

引爆帶來的最大收穫,就是媒體的介入,成為現象級的討論,形成二次傳播。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自媒體需要消耗大量話題,引爆就話題。

有的粉絲引爆有偶然性,可遇不可求。但商業傳播要追求必然性、可複製性,粉絲引爆同樣遵循引爆規律,即資訊傳播的強度和密度,要麼達到足夠的絕對傳播量,要麼形成足夠大的密度。比如,全國性引爆,一定要有足夠大的絕對傳播量,區域引爆一定要有足夠大的密度。

可控的、可複製的粉絲引爆,一定要在廠商的控制之下,當達到一定的粉絲量時,把粉絲組織起來,同頻共振。同時,當傳播量不足以引爆時,要通過付費傳播的方式達到引爆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