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你的客戶?
因為要制定戰略,如何“服務好客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
如果找不到客戶是誰,努力錯了方向,到最後可能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今天,分享一些關於客戶和戰略的思考和想法,希望能夠對你起到幫助。
首先,請問。使用者和客戶,有什麼區別?
01.使用者和客戶,有什麼區別?
使用者和客戶,這兩者不是一回事嗎?
有些情況下,是的。但有些情況下,不一定。
使用者,是使用產品的人,而客戶,是需要產品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
我舉個例子,你就有感覺了。
比如說,現在有個培訓機構,開設了一個面向少兒的興趣班。
那麼,誰是它的客戶?誰又是它的用戶?
爸爸媽媽,是客戶,是“決定要不要為產品付費”的人。小朋友,是使用者,是“使用產品”的人。
那麼,培訓機構最終服務的人,是使用者,還是客戶?是小朋友,還是媽媽?
是客戶,是媽媽。因為只有媽媽決定為這個課程付費,這筆交易才算成立。
而想辦法提高課程品質,可能只是培訓機構用來說服媽媽付費的手段,並非最終目的。
清楚了這個道理,你可能很快就明白,為什麼很多培訓機構非常熱衷於辦比賽了。
舉個例子,英語興趣班,就可能很喜歡辦英語演講比賽。
媽媽給孩子報了班,上了一學期,覺得路程有點遠,每次接送都不太方便,正想著是不是下一期不報了。這時候,培訓班告訴媽媽,自己聯合贊助商辦了一個英語演講比賽。
媽媽一聽很有興趣,於是擠出時間去看了孩子演講。一看不要緊,媽媽馬上就感慨,哇,我兒子太厲害了。
這興趣班上的,真值!
本來還不想續費了,這怎麼行呢?我孩子的才華可不能被埋沒,離家遠一點就遠一點了,報!
相似的情況,非常常見。
就像守在電影院門口賣花的小姑娘,見到情侶,就會拿出一束花走上去。說哥哥,給女朋友買束花吧,姐姐這麼漂亮,這麼有氣質,和這束花特別配。
男同學一聽,誇自己女朋友漂亮、有氣質,可能就特別高興。
於是大手一揮,買了!
你看,這個賣花的小姑娘一般不會說,姐姐你這麼漂亮,給自己買束花吧。
因為她很懂得,到底誰是客戶,誰是使用者。
所以,常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使用者,是我的客戶嗎?
使用者關心的,是產品用著“好不好”。而客戶關心的,是這筆錢花的“值不值”。
很多服務商,敢於提供給用戶一個“他認為對用戶有利,但用戶有點抵觸”的方案,但他並不敢提供被客戶抵觸的方案,也是一樣的道理了。
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使用者雖然直接接受產品的服務,但他們最多只會對產品的細節產生影響,並不直接決定產品的方向和根本。
客戶,才是為產品買單的那個人,才是根本。客戶,才是你真正的服務物件。
好了。
講明白在銷售端,誰是客戶的基本邏輯之後,我們看一個更複雜一點的問題。
如果在長長的貿易鏈條裡,簡化出一個簡單的交易結構:品牌商,經銷商,消費者。
在這三者中,誰又是誰的客戶?
比如,品牌商的客戶,是誰?
02.品牌商的客戶,是誰?
有不少品牌商,把經銷商當作了自己的客戶。
有一次,我和一個服裝品牌的CEO溝通。他說,我們現在關注的工作,就是想辦法把貨賣給客戶。
乍一聽,這話沒錯,很樸實,也很在理。
可他接下來又說,怎麼賣呢?一般是通過開一個客戶大會,把貨物的大頭給賣出去。
且慢,且慢。客戶大會,什麼意思?你賣的是C端產品,產品會賣給一個個消費者,客戶大會,是消費者大會的意思嗎?那誰來代表消費者出席呢?
他又解釋了一下,我才明白。原來,他說的客戶大會,是經銷商大會。大會的內容,是發佈新品,然後和經銷商聯絡感情。大會開完之後,經銷商紛紛下單,把貨品買走,自己去賣給消費者。
他把經銷商,當作了自己的客戶。
有人就可能會說了,這有什麼問題嗎?經銷商是付費的人啊。他,不是客戶嗎?
不是的。
如果經銷商買了產品,免費給消費者用,交易到此為止,那我們的確可以把他們當作客戶。
但實際上,只是把產品賣給經銷商,還遠遠不算完。
因為經銷商買了你的產品,也不是自己用,而是要加價賣給消費者。
只有消費者願意為你的產品買單,你的產品才叫“賣出去了”,整個商業邏輯才能閉環。
而消費者買不買帳,經銷商說了不算。
他雖然為你的產品付了費,但他沒辦法“決定”最終消費者是不是願意買單,沒辦法決定產品是不是“賣出去了”。
所以,經銷商不是你真正的服務物件。一旦你把服務經銷商,當作制定戰略的重要參考因素,那麼當產品因為各種原因賣得不好,消費者不買帳,經銷商的貨物大批積壓之後, 你可能會遲遲找不到問題在 哪。
所以,如果你是品牌商,你真正要服務的人群,應該是消費者。他們是你真正的客戶。
因為只有消費者買帳,你的生意,才算能跑通。
而制定戰略的時候,也應該把服務好消費者,當作制定戰略的重要參考因素。
好吧。那對品牌商來說,如果經銷商不算客戶,又應該算什麼角色呢?
算合作夥伴。在產品最終被消費者買走之前,像經銷商這樣的中間環節,都應該被品牌商當作合作夥伴。
懂了。
那麼,對經銷商來說,誰又是他的客戶呢?是消費者嗎?
經銷商的客戶,是誰?
誰是經銷商的客戶?
可能馬上有人回答:嗨。這不是明擺著嗎?
消費者付費,買走了經銷商從品牌商那裡拿來的貨,客戶肯定是消費者呀。
真的是這樣嗎?
我講個故事,你可能就明白了。
比如,有一位經銷商,我們叫他老王。
老王專做某品牌的服裝經銷和代理。他以服務好消費者為目標,勤勤懇懇地做生意。
可有一天,品牌商通知他,下一年的銷售合同不續簽了。
啊?一下子,老王如同五雷轟頂。怎麼回事?我把消費者服務的那麼好,銷售額也不錯,怎麼就不讓我做了呢?
一問,才知道。原來品牌商這幾年,一直在做自己線上的電商直播間,而且越做越好,產品線上上幾乎就能全部銷售完,也就沒必要讓老王這些經銷商去一點點銷售了。
就拿一條褲子來說,假如成本是60元一條,之前的零售價是100元一條。給老王這些經銷商的價格,是80元一條。
現在,直接在直播間裡賣,售價可以賣到90元一條。
消費者買的比之前實惠,自然高興。而品牌商扣掉雜七雜八的運營費用,也比之前賺的多,也高興。
只剩下老王在風中淩亂。
老王這才發現,之前他所有的商業模式,都建立在“品牌商願意讓他賺到差價”這件事上。
一旦品牌商找到更合適的管道,更便宜觸達到用戶的方法,可能馬上就會放棄和他合作。
所以,對於經銷商來說,把消費者當作最終的服務物件,圍繞這一點制定自己的經營戰略,可能並不明智。
因為老王雖然開了很多店,把衣服賣給了消費者,但消費者並不是他的客戶。
對他來說,真正需要服務好的客戶,可能是品牌商。
而品牌商之所以和他合作,是因為老王有機會低成本地觸達到消費者。
這就是他的核心競爭力。而老王只不過把這種能力,賣給了品牌商,這才是老王生意的底層邏輯。
消費者,是品牌商的客戶。而品牌商,可能又是經銷商的客戶。
如果你是經銷商,一旦理解了這一點,可能你需要馬上回頭,審視一下自己的戰略方向。
是否專注于建立“低成本觸達消費者”的核心競爭力,專注於幫助品牌商,低成本觸達到了更多消費者。
最後的話
在一個交易結構之中,我們首先要理解“誰是你的客戶”這件事。
因為雖然用戶可能是你的資源,但你最終還是要在客戶身上賺錢。
今天,我們分享了一個簡化的交易結構,分析了品牌商,經銷商,消費者三者之間的客戶關係。
對於品牌商來說,經銷商可能只是他的一個管道,哪怕經銷商,確實也拿錢從企業買走了產品。
因為最終,品牌商的產品,還是要賣給消費者的。
而對於經銷商來說,品牌商才是他的客戶。
消費者,是經銷商的資源,低成本觸達消費者,是經銷商的核心競爭力。
他要守住消費者,想辦法服務品牌商,在這個基礎上賺取利潤。
所以,在制定戰略之前,請問自己這麼一個問題吧。
到底誰是你的客戶?
找到他,服務他,圍繞著他制定戰略吧。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