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杯熱,但只做冰杯生意不好做
冰杯,猝不及防地闖入了炎熱的夏季市場。
這幾天,“是誰在買3.5元一杯的冰杯”、“部分冰杯價格超10元遭吐槽”等熱搜詞條把這個“新鮮事物”的價格爭議暴露在公眾面前。
所謂冰杯,其實就是一杯可食用冰,主要作用是作為自製冰飲的器皿。目前,市面上的冰杯價格大多集中於3-9元區間,部分價格甚至上探到了兩位數。
這年頭,只要談價格就能吸引討論熱度,何況在很多人眼裡,“賣到十塊錢的只是一堆冰塊”。
這還不止,“低價王者”蜜雪冰城也入場,一向以性價比虜獲年輕人芳心的雪王這次也不例外,給自家的大杯(660ml)冰杯定價1元,一下子就拉開了和其他品牌的差距,將這輪“冰杯熱”推上熱潮。
眾多入局者,為何都一股腦湧入冰杯這個細分賽道?冰杯“價格屠夫”的到來,是否能像往常般用低價一錘定音?這輪冰杯熱背後,哪些公司獲益,哪些公司賺個吆喝?
01年輕人愛喝冰,農夫山泉和蜜雪冰城也下場了
“我感覺我自己就是冰杯的目標客戶群之一,出門在外喝飲料喝酒,買個冰杯爽爆了。”郭尚坤自認自己會是這一輪冰杯熱中的狂熱受眾。
“對於我這種狂熱愛冰人來說,真的是福音,沒有冰的飲料我寧願不喝,只是冷的也都很難喝,買個冰杯,在辦公室也可以喝到冰咖啡”。談起自帶冰杯會不會不太方便,為什麼不自己制冰時,郭尚坤連連搖頭,“買一些在家裡冰箱囤著,很方便,自己凍冰塊我無法做到密封無菌,買冰杯還是要省事兒不少。”
除了單純喜歡喝冰水以外,冰杯還在平替茶飲方面有妙用。
在小紅書上關於冰杯體驗的帖子中,有不少是關於茶飲店飲品平替的,“薄荷冰烏龍=農夫山泉冰杯+薄荷糖漿15ml+東方樹葉烏龍茶;血橙葡萄=農夫山泉冰杯+葡萄冰球+水溶C100血橙味……”冰杯作為“特調”的基礎,喝一樣的水,花更少的錢,無疑戳中了這一代年輕人的G點。
受到影響的還有各大線下餐飲品牌,面對現實,不少“麥門忠徒”、“K記忠粉”也不得不表示,冰杯+可樂,這種總成本不超過7元的搭配,比動輒12元的速食店冰可樂要划算太多;許多平日裡的咖啡愛好者也不得不感歎,冰杯+咖啡的組合秒殺幾十塊的“刷鍋水”。
很明顯,平替消費氛圍之下,冰杯不缺需求。而在供給端,這種現象也再次得到印證。
武漢一家羅森便利店的店員表示,他們門店目前主要是賣兩種冰杯,分為帶檸檬片和不帶檸檬片的,兩者價格為3.5元和3元。進入7月,隨著武漢連續大雨的天氣暫停,最高溫度攀升到35度,這些冰杯賣的很快,“我們店在學校旁邊,很多年輕大學生喜歡來買,特別是一些剛打了球的,基本上不愁賣。”
事實上,在今年冰杯爆火之前,市面上冰杯主要來自冰力達、冰極限、冰趣味等幾家可食用冰公司。這些公司的商品中也不止是冰杯,還有袋冰、球冰,酒吧高端水等。一些公司還推出了檸檬水果冰杯和草莓水果冰杯等各式各樣的冰杯產品。
每到夏天,這些產品的銷量也不差,但並沒有今年這麼火爆,有便利店員工也表示,如果說今年火爆度是100,那去年可能就是20的樣子。真正讓冰杯獲得這麼多關注的,是農夫山泉和蜜雪冰城的相繼入局。
農夫山泉的佈局要追溯到一年前,早在2023年5月,農夫山泉就申請了標貼(冰杯)專利。同年7月,有2位IP地址在杭州的小紅書用戶開始分享農夫山泉冰杯,考慮到農夫山泉總部也在杭州,這被認為或許是公司的小範圍試水。
到今年2月,農夫山泉冰杯開始陸續出現在小紅書的種草筆記中。到5月,這些冰杯相繼鋪陳到各地的便利店中。
一個店員介紹稱農夫山泉的冰杯賣的要比以前的冰杯更好一些,“兩三天就能賣完,賣完後會重新下單補貨。可能是沖大牌子來的吧。”
到7月,“雪王”蜜雪冰城推出1元冰杯,將這輪狂歡推上新高度,這輪熱潮也來到了一個新階段。
02茶飲店做冰杯,雷聲大雨點小
在古茗、書亦燒仙草、茶百道、滬上阿姨等競爭對手意識過來之前,蜜雪冰城不由分說地下場了冰杯賽道,這也讓外界再次見識到了雪王市場嗅覺之靈敏。
那麼,冰杯的推出,對蜜雪冰城吸引客流真的起到作用了嗎?
我們詢問了一家商業街上的蜜雪冰城門店,店員坦言,冰杯出現以後,小程式下單量、線下到店的密度都有明顯增加,“特別是6月底開始熱了以後,有時有顧客來問有沒有冰,這個冰杯確實讓不少人專程來一趟”。
由於這家蜜雪冰城門店處於人流量較大的地域,很多人是冰杯和其他飲品各來一杯。店員介紹稱,“這個月流水應該比去年要好一些。”
不過由於不同門店的地域、人口密度、人口年齡結構分佈不同,單一門店沒有很強的代表性。
在蜜雪冰城冰杯推出沒幾天,就有不少網友發現,有的門店小程式上雖然還有冰杯,但等線下去拿卻被告知已經下架,不得已兌換成了瓜子和果凍。
在小紅書上,有消費者發現自己這邊的蜜雪冰城門店小程式已經下架了冰杯。此舉甚至還導致,不同地區價格的不一致。
有消費者描述,“我們這邊的蜜雪冰城打一整杯冰要四塊錢,說是按最低的飲料價格收的”。甚至有消費者因此對蜜雪冰城產生不滿,“不想賣冰杯就別上架啊”,“玩不起”的質疑聲也逐漸多了起來。
有商家現身說法表示,實際上,當初蜜雪冰城小程式統一上線這款冰杯的時候,他們就並沒有得到集團方面的通知,許多商家並不知情,只知道大概的上線時間。
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加盟商與品牌的利益不一致。
在冰杯這件事上,站在蜜雪冰城品牌的角度,吸引了更多客流,發揮了品牌效應,將冰杯作為“輔助商品”加寬主力商品寬度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不僅如此,一塊錢一杯的價格,也足以覆蓋其成本。因為雪王並沒有採用高端可食用冰,氣泡更少的製作方法,也不似其他冰杯一樣需要高昂的物流儲存成本,而是一如既往地走下沉路線,當店製作,成本幾乎僅限於杯子本身。在1688上,一線貨源中,這種杯子的杯均價格僅僅在0.1元~0.3元之間。
對於品牌來說,這樣做無疑是賺的。
而在加盟的蜜雪冰城商家看來,這門生意卻遠不止這麼簡單。
現在是夏天,制冰機制冰能力畢竟有限,短時間內如果突然爆單,對於商家來說就將面臨極大壓力。
有蜜雪冰城加盟店主就埋怨,“比如短時間一兩百單都要冰塊,制冰機忙不過來,又不能讓顧客投訴,我們就只能去外購,而且冰塊一旦冗餘又會擠佔空間和資源,這成本就又要高很多,最後算下來,員工累得要死,賺不賺得了還兩說”。
03供需短時間逆轉,冰杯生意沒那麼好做
和茶飲店相比,專職可食用冰的制冰廠們也需要面臨更加複雜的競爭環境。
最重要的,是冰杯的銷售管道問題。
當前,中國零售消費市場上,線上搶食線下是一大趨勢,而冰杯的商品屬性,則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在常用的電商平臺搜索“冰杯”,搜索結果幾乎只有各種“創意杯”、“保冷杯”這種純杯子,因此冰杯幾乎遠離了物流時間在幾天左右的異地配送,而主要是即時零售,特別是只有線下,才有更加具體可觸性更強的消費場景。
這一點,無疑是逆勢的。在許多人看來,夏天40度的時候,比起出門在外尋找便利店買冰杯,不如待在家裡不出門來的簡單直接。這就在商業邏輯上出現了矛盾點。
好的商業邏輯,應該是順勢而為,如何觸及那些在炎炎夏日,不願出門的年輕人,說服他們去買冰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不止如此,由於特殊的商品屬性,這些食用冰製作企業幾乎只支持批發送冰,從企業到消費者之間,需要經歷層層傳導,這其中的利潤磨損可想而知。
從整個冰杯市場維度來看,行業前景更加複雜。
作為從日韓傳入的舶來品,冰杯在中國的兩大鄰國早已衍生出了多種玩法。
早在2012年,韓國便利店品牌CU就推出過冰杯和袋裝飲料品牌Delaffe的套裝產品,大獲成功。到了今年,CU又推出了韓國最大的特大型杯冰杯,這款冰杯的蓋子有2個吸管洞,適合與家人或戀人分享飲料,也更適合戶外演唱會、露營等戶外活動等場景分享飲品。
另一大品牌아미則主攻融化速度更慢的品類,據悉,其使用的65mm冰塊密度更大,與飲料的表面接觸較少,因此融化速度更慢。
而日本市場上則已經出現了純冰杯、碎冰、1.1kg的板冰產品。同時,還可以根據搭配產品的不同附贈不同蓋子。此外,也有企業主攻融化速度更慢的冰杯,甚至以此為賣點對外出口。當前,在日本,冰杯年消費量已經達到25.7億杯,在中國市場潛力之巨大可想而知。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與日韓的飲食習慣尚存差異,與日韓一年四季都愛吃冰、喝冰水不同,在中國,冰杯仍然主要是夏季品。“多喝熱水”,仍然佔據了絕大多數人眼裡的養生主旋律。
此外,冰杯本質上仍是一種輔助商品,很難唱主角戲,作為平替消費潮下的產物,冰杯熱能持續多久尚未可知。
冰力達和冰極限等許多制冰廠家在前、奧雪、大橋道、唐府等霜淇淋廠家加入冰杯賽道在後,還有農夫山泉與蜜雪冰城作為各自行業領頭雁入局。短時間內的火熱,提高了冰杯這個細分賽道的參與度。
而眾多大小公司短時間的集體發力與搶佔,也讓冰杯這個本就不寬闊的賽道更為擁擠。行業價格戰與產品內卷的情況,已然出現。其後,市場進入穩態後,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出清與淘汰或許馬上就會到來。
但如農夫山泉或者蜜雪冰城這樣主業就是茶飲,順應當前年輕人的冰飲潮,儘早入局冰杯賽道,不指望冰杯產品本身掙錢盈利,而是希望通過“冰杯+”促進自身原有飲品,則是提前做好了消費者調研的提前佈局了。這或許會是他們的一個小業務佈局,也可能是一次“神操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