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未必要轉行
世界經濟論壇在2025年初發佈了《未來工作報告》,其中有一張關於員工核心
「現在算不上好,5年後也不會更好」的“失焦技能”區,就有marketing & media,也許這點刺痛了正在閱讀的你。
「現在重要、未來也重要」的“核心技能”裡,創意思維、好奇心與持續學習、領導力與社交影響力,你我都有啊!
也許可以這麼理解:傳統的行銷與媒體技能變得不那麼重要,但是極具同理心、客戶導向的新傳播將越來越受重視。
現實情況也是如此。
海報設計、媒體投放、活動組織、電話獲客等傳統行銷能力,要麼太受預算所限,要麼容易被AI所替代。
市場人的潛力要得到發揮,價值要被看見,就要往右上角走。比如在洞察客戶、高品質內容、高效傳播上更聚焦。
這三項不是新名詞,只是受過時的崗位職責所限,或者被短期KPI所壓,並不深入,也沒太受重視。
比如很多沒去過客戶現場;產品介紹客戶看不懂;視頻上投入沒效果...
但這三項能力又極具價值,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企業,無論是經營副業還是運營一人公司,都可以跑通閉環,實現快速把產品/服務推介給合適受眾的目的。
1. 洞察理想目標客戶
有流量就有客戶,就能有收入? No!
一個產品是否好賣,主要還是看有沒有切中一個清晰、具體、有付費意願的客戶群體。
如果沒有找准目標客戶,可能會讓整個生意模式失效,白白浪費了研發以及行銷投入。
2014Google推出售價高達1500美元的眼鏡,最後不了了之。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回答“這款產品目標客戶是誰?”是給極客玩?給大眾用?還是給行業應用?
找到精准的目標客戶群體,並深入瞭解他們,不但節約獲客成本提升溝通效率,更能優化產品設計,讓傳播與銷售都更容易。
當然,有個大前提,就是產品足夠好。不少企業、個人創業者不敢聚焦的原因也在這。
我列了一個理想目標客戶畫板示意圖。包括:客戶所在的國家地區、他們具體有哪些使用的場景,有哪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的產品正好能解決?
優秀的行銷人員可以為產品匹配最合適的使用者,找到那些會驚呼“這就是我找了很久的東西!太棒了。”
比如某CRM新產品,在會員社交上有領先技術與經驗,但與行業老大salesforce 去PK價格、可靠性等幾乎不大可能。
後來選擇投資銀行作為目標客戶,瞄準他們在高端社交、隱私管理的需求,慢慢也擴張到金融行業,成為細分領域的領先者。
在洞察客戶群體上,市場人的換位思考的能力極有優勢。
產品、研發自然不必說,專長不在這。而銷售的大部分工作都在搞定某個客戶、招投標、追尾款等工作上,也是沒這個精力。
但只是感同身受還不夠,還需要借助資料。比如用AI進行客戶畫像的分析、用機器學習模型來預測客戶購買意願...
那你可能說,“我現在還沒有這樣的洞察能力也沒學會資料分析,怎麼辦?”
先說如何洞察,可以去使用者、客戶一線蹲點觀察;求助媒體協力廠商瞭解;多請銷售、合作夥伴喝幾次咖啡;再請瞭解這個行業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吃幾頓燒烤...
把這些收集到的資訊結合網上能找到的白皮書、調研報告、客戶領軍人物的採訪視頻反復看,再找到內部資料進行分析,就會有更全面的視角。
資料分析、A/B測試、AI做客戶畫像分析等網上就有很多教程,也可以一邊嘗試一邊學習。
方法總是有的,要跨過現實困難,靠的是對行業的熱情、對完成這件事的緊迫感以及對潛在客戶的好奇心…
這些正是前面那張圖裡最右邊的能力。
2. 客戶視角的內容創作
知道目標客戶是誰,有什麼需求、痛點,也明確了自家產品能解決客戶的問題,那就要好好表達。
好的內容帶來的價值不言而喻,節約成本,提高了銷售效率。
常見的問題是以為客戶會懂,於是給一大堆技術資料、功能指標與競爭對手的對比…即便是客戶再有耐心,也看不進去跟自己不相關的內容…
客戶只關心這些產品/服務對他有什麼價值?能帶來什麼好處?
更重要的是,客戶需要一個購買理由。無論是跟人商量,還是申請預算、推進審批流程,最好有直接可用又正好有說服力的話術。
市場人擔當翻譯的角色,把晦澀難懂的技術語言,變成客戶願意聽、聽得懂的語言。
如果是企業級採購,決策流程給裡的每個崗位角色的知識背景、思維邏輯、崗位角色都不同。他們是否能理解,並且被打動?
比如財務人員、採購部門是否能理解“高密度雲端推理能力?”
市場人長期積累的能力,比如對不同的人要說不同的話,使用例子、對比、資料、圖形、視頻等形式輔助理解...正好能發揮。
這些外顯能力背後是極強的理解能力、講故事能力、創意呈現能力…
既要懂產品,又要會表達、內容能力是感性與理性的融合,無法被替代。
即便是AI參與,也僅僅是輔助,比如在內容庫完成後,針對不同的媒體調整內容形式。
3. 整合的高效傳播與互動
好了,有了好產品,也知道賣給誰,並且把需要客戶瞭解的內容都準備好了,那怎麼去和這些客戶接觸呢?
過去常見的方式有投放搜尋引擎關鍵字,連接到官網、邀請客戶參加活動、給客戶打電話/發郵件、銷售拜訪、短視頻…
現在有結合產品的駭客行銷、口碑傳播、KOL行銷等。
在時下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即便產品很好,技術領先對手,但是沒有用對傳播方法,很可能延誤時間,錯過大好時機。
過去廣告是最高效的方法,即便現在也是,但是投入大,風險高。
社交媒體最省錢,但是太分散、效率不高、觸達也不精准...
到底該用使用哪個方式比較好?要花多少錢,預計會有什麼效果?
這些需要行銷人的經驗,更需要領導能力。比如在什麼時候、什麼場景、什麼客戶用什麼形式來與客戶互動。
這些具體的工作,離了市場人還不行,其他部門聽了就皺眉頭。
比如選擇視頻號還是抖音?口播還是做高品質的廣告片?全員矩陣還是只做創始人的IP?海外用領英還是穀歌SEO?...
當然AI也拿不了主意,它哪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這一切不僅需要協調、整合的能力,還要有勇於探索嘗試的勇氣。
總結這三種能力如下:
你會發現都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
沒錯,這就是市場人的差異化優勢,既有同理心,又能理性分析;既有審美,又能結果為導向;既能發散想像,又能體系管理…
這些能力,離了市場部,其他部門不擅長,也很難外包給人或者AI。
現在唯一沒有解決的問題,也許就是直接量化結果這個終極難題了。
除了產品的利潤、銷售過程中的SQL,品牌知名度等指標,我也凹不出來更多的指標了。
那就別管那些KPI了,只要上面三條某一條你極其擅長,所有人都伸出大拇指,誰還關心KPI?
另外,你發現了嗎,找到客戶、創作內容、社交傳播的能力,用在個人創業上同樣適用,想到這,你是不是更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