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起互動行銷,你最先會想起哪個案例?

01

媒介環境下的互動行銷

談起互動行銷,你最先會想起哪個案例?

是炫酷的H5,還是微信小程式,抑或是沉浸式的VR體驗,以及尚在混沌階段的元宇宙。

對於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互動行銷案例,卻來自於宜家在一本女性雜誌上所投放的創意廣告,廣告上的文案也非常的簡單直白——“尿在這張廣告上能改變你的生活。”而這張廣告內頁上附上了驗孕紙,放置在嬰兒床產品圖片的下方。當女性用戶將尿液滴在紙張上,若是懷孕,就會浮現一行紅色字體的新價格。懷孕媽媽可憑這張確認懷孕的紙張,去宜家店內獲得特殊的嬰兒床折扣。

沒有炫酷的交互,也不是傳統理解上的沉浸式體驗,宜家在一本靜態雜誌上,與核心目標受眾——“懷孕媽媽”進行了一場互動行銷。

除了雜誌之外,報紙也湧現過不少經典互動行銷案例。在日漫電影《你的名字》上映期間,為了宣傳造勢,朝日電視在報紙上投放了宣傳廣告。兩位電影主人公分別印在正反版面上,當用戶將正反兩面疊在一起,對著陽光照射時,會看到兩人相遇的畫面。與電影主題相契合的主題創意,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

 

因此,互動行銷並非當下興起的概念,早在傳統媒介形態中,就已然成為了品牌與目標受眾溝通的重要形式。

透過上述兩個案例,我們在回歸互動行銷的本質。所謂的互動行銷,是品牌與目標受眾的雙向奔赴,他們的互動基於一個共同的利益點,並結合媒介形態,找到巧妙的溝通時機和方式,繼而達到互助推廣、行銷的效果。

這個定義中有兩個核心要素,其一,找到共同的利益點,它可以是物質上的激勵,也可以是社交貨幣;其二,適配媒介形態,從“電視+電臺+雜誌+報紙”的傳統媒介到“手機+平板+智慧電視”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多屏生態的新媒體。前者是不變的要義,後者是對媒介形態的理解和順勢而為。

 02

傳統媒介時代的互動行銷

傳統媒介時代的本質是“中心化”,品牌的行銷打法是自上而下的,即通過“大製作“的廣告,投放到中心化的媒體上,進行廣告轟炸,形成空中力量的奇襲,而後再通過“大管道”策略進行地面推進,讓產品佔據主流的商超管道。

傳統媒介時代的互動行銷,正是成長於這一環境。由於品牌對媒介無法掌控,所以需要從廣告和內容中,做到足夠的差異化和故事感。

而在其中,報紙和雜誌等靜態媒介,成為了當時互動行銷的熱土,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電視電臺媒體的廣告呈現時間短,廣告費用也相對較高,品牌需要短時間內呈現高密度資訊,因此品牌形象宣傳、產品價值塑造等是第一需求;其次,報紙和雜誌等靜態媒體,不會有呈現時間的限制,受眾更能沉下心來觀看內容,並且紙媒形態可以作為互動的道具,用戶可以即時參與其中。

例如在電視劇《權力的遊戲》的推廣中,便選擇了報紙作為互動行銷的陣地之一,即在宣傳文案上印上了飛龍的陰影,當使用者觀看到這一頁內容時,會不自覺低朝天上望去,仿佛感覺到頭頂有一條龍正在飛過,這種奇妙的聯動,無疑讓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繼而關注到品牌資訊。

 

類似的紙媒創意,還有品牌將文字排版成雜草的形狀,來推廣除草機;將文案排版成圓形,其中一塊將披薩產品放入其中,推廣披薩產品;把圓形色塊拼接在一起,只有色盲症用戶才能看到裡面的電話號碼,繼而引導目標受眾撥打電話諮詢;招聘廣告的聯繫方式做成類似代碼程式的形式,程式師解出疑題後,可與企業HR取得聯繫;戶外看板在白天,看不出特別的地方,當傍晚的彩霞穿透看板,才能看到絢麗的秀髮,染髮劑品牌的行銷資訊也得以呈現……

除了差異化的呈現形式外,強故事性也是聚焦受眾注意力的關鍵。例如在一家百貨公司的宣傳廣告中,便講述了一位武者的內心故事和獨白,能夠感受到的是一個人,在挫折面前損耗了內心的拼勁兒,讓人難免會產生消極情緒。但當用戶讀到最後一行,上面用大寫加粗的字體寫著“請倒轉過來讀”,當用戶再倒著讀一遍的時候,故事劇情卻迎來反轉,講述的是一個愈挫愈勇的武者,永遠相信有奇跡發生。

因此,強差異化的資訊,與紙媒正文內容形成反差,或者將紙媒作為互動道具,是品牌在傳統媒介時代進行互動行銷的關鍵點。

03

多屏生態下的互動行銷趨勢

在多屏生態的新媒體時代,互動行銷的有三個明確的特徵點:第一,門檻更低了,也更輕量化了,品牌可以通過基於智慧設備的感應器,以H5、小程式等富媒體、富交互的形式,與用戶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第二,創意內容帶來的話題效應和轉化資料可回流,品牌可以複盤實際效果,不斷優化創意素材和呈現形式;第三,體驗更為良好,不同設備之間可以相互輪轉,例如在春節行銷中,電視大屏可以通過搖一搖、掃二維碼和輸入關鍵字等方式,進行多屏生態之下的聯動。

例如在互動行銷的門檻上,品牌在去中心化的媒介環境中,可以擺脫過往傳統媒體帶來的限制,以及基於許多專業製作團隊的技術幫助,還有大量的可複用的範本,來策劃更多的創意交互內容。其中,第一波引發熱議的便是H5內容。

早在2014年被公佈以來,H5就為微信傳播機制引入新的分享形式,將靜態的內容轉化為動態形式,其中《圍住神經貓》H5小遊戲也實現了簡單的交互;2016年的《該新聞已被BMW快速刪除》,拼資源和製作投入,高端玩家將技術投入、展現方式不斷上推;2017年的《此處故意留白》《網易爸爸教我做人》,情感行銷甚囂塵上,劇情內容帶來情緒體驗成為關鍵點,要麼把人惹哭,要麼把人逗笑;2018開年的《網易雲音樂年終總結》,將關注點轉向了受眾自身,通過個性化報告分享自己,滿足人們渴望被瞭解和關注的動機……

這些輕量化的創意,有趣的交互、敏銳的共情力,帶來了許多刷屏行銷案例。

其次,便是數據可回流的特性。在新媒體時代,品牌都在運營自己的數字陣地,即“雙微一抖一旗艦店”,線上互動行銷可以精准倒流到官方帳號和旗艦店中,即可以實現私域用戶的沉澱,以及短鏈路的商品成交。

在士力架投放的電梯廣告中,受眾不僅可以觀看創意內容,還可以點擊相應的劇情按鈕,來決定劇情的走向,讓主人公又困又餓,無法支棱起來,或者是給主人投喂“備考錦鯉裝”,實現逆風翻盤,回歸戰鬥狀態。受眾還可以掃碼螢幕上的二維碼,參與到品牌活動中來。無論是互動資料,還是掃碼參加活動,這些資料都能即時回饋在資料後臺,説明品牌精准地掌握資料流程向。

最後便是多屏生態的相互聯動。這一案例在春節檔行銷中,體現得淋漓精緻。每年都有品牌與央視春晚或者地方衛視合作,除了硬廣植入外,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小屏”與“電視大屏”進行互動,贏取紅包、品牌福利。

此外,VR和元宇宙的沉浸式概念也參與其中。可口可樂便基於微信生態,建立了品牌元宇宙。使用者可以像看展一樣,以數位身份進入其中,與品牌代言人合影,或是參加趣味挑戰賽,並可以將相關打卡素材保存為圖片形式,分享到朋友圈。

因此,新媒體時代下的互動行銷,讓品牌擁有了自有的發聲地。對比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互動行銷發展,核心本質依然是選擇“共同利益點”為出發點,這樣讓才能讓品牌與用戶“玩”在一起,也只有真正能夠給觀眾帶來有成長意義的內容,才會得到大眾的眷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