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之王小米汽車,被反噬了?
“小米正在經歷創辦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
這是最近雷軍在微博上少見的真情表露,也是一句大實話。
小米汽車在五月迎來了一波新的負面輿情,SU7ultra的選裝配件“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被車主驗證為“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風味心情件,並不具備發佈時所宣傳的功能。
極致的流量關注也意味著極致的審視,隨著退車、起訴的聲音越來越大,小米汽車“潑天的富貴”正在化為“滾燙的山芋”。
01.最大的危機?
高速起火、零星出現的做工問題,都可以解釋為偶發問題,其他新能源品牌也無法完全避免,而“挖孔機蓋”事件,則真正動搖了小米汽車的根本。
在前期行銷宣傳中,小米汽車強調該部件具有“增加2個空氣動力學風道,前部空氣高效導流”以及“內部結構改變,風道導向輪轂散熱”等功能。
隨著車輛交付,許多車主發現,碳纖維前艙蓋的實際風道非常小,且未連接散熱系統或下壓力結構,導流功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面對輿論壓力,小米汽車承認此前資訊表達不夠清晰,表示該部件在滿足複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提供“部分氣流匯出和輔助前艙散熱功能”。
小米提供的解決只是補償2萬積分(約2000元)和重新排隊改配。
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是這次事件和之前的負面最大的不同點,是沒有車主操作不當、沒有友商故意抹黑,起因經過結果,都是小米汽車自釀的苦果。
而當用戶發現,老實人雷軍,也會在重要功能上玩文字遊戲,真誠的小米,也會在配件問題上前後不一,對昔日以真誠、極致性價比標籤佔據熱搜的小米汽車乃至整個小米品牌,都是非常大的打擊。
02.反噬:小米汽車的流量魔咒
小米汽車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流量。
小米SU7和ultra車型從誕生起就自帶頂級流量,這意味著每一輛交付到用戶手中的車,每一個功能的使用體驗,甚至是每一個細微的bug,都會被無數雙眼睛盯著。
一旦出現問題,無論大小,都會在社交媒體上被迅速捕捉、放大、病毒式傳播。一個車鎖偶爾的失靈,在其他品牌那裡可能只是個例投訴,但在小米SU7這裡,可能瞬間演變成全網熱議的“品質門”。
這種極致的關注,讓小米汽車的任何“不完美”都被放在了高倍顯微鏡下審視,導致“細節”被過度解讀和放大,掩蓋了產品本身的整體價值。
更別說,流量還帶來了情緒和猜測的野蠻生長。
在小米汽車這樣的話題中心,任何負面資訊都可能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被加工、演繹,甚至演變成謠言。
龐大的流量池,為這些資訊提供了最肥沃的傳播土壤。
小米官方的闢謠或解釋,往往需要時間和嚴謹性,其傳播速度和廣度很難與帶著強烈情緒的負面資訊抗衡,導致真相在流量洪流中被稀釋,負面情緒持續發酵。
而曾幾何時,雷軍憑藉其高頻率、接地氣的微博互動和公開亮相,被視為中國企業家IP運營的“天花板”,無數人學習其“一天30條微博”的勤奮和親和力。
這種強大的個人IP,為小米汽車導入了無法估量的啟動流量和用戶情感連接。然而,當產品遭遇上述負面輿情,雷軍的個人IP也隨之被置於放大鏡下。
每一次發聲都可能被過度解讀,每一次沉默都可能引發新的猜測。可以觀察到,近期雷軍在社交媒體上的發聲頻率和內容似乎變得更加克制和審慎。
這傳遞了一個信號:即便是最成功、最擅長運營流量的企業家IP,在品牌遭遇危機和負面反噬時,也會感受到巨大的壓力,甚至不得不“急刹車”。
那些曾將雷軍奉為圭臬、試圖複製其IP模式的企業家們,看到這一幕,會作何感想?是意識到個人IP與企業深度綁定後的高風險性?還是理解到流量的“蜜糖”隨時可能變成“砒霜”,需要更強大的產品和體系來支撐?雷軍IP行為的變化本身,也是小米汽車流量反噬效應的一個縮影。
03.如何走出流量的迷魂陣?
流量是把雙刃劍,它帶來了關注和轉化,也帶來了被“扒皮”和反噬的風險。對於小米汽車而言,除了當下的單一負面困境,更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在高強度流量下管理和維護品牌聲譽。
回歸產品和服務本身是根本。任何行銷都無法長期掩蓋產品本身的不足。面對使用者的質疑和問題,小米汽車需要展現出解決問題的誠意和效率。
快速回應、透明溝通、負責任的態度,是化解負面輿情的關鍵。與其忙於公關滅火,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產品品質、優化使用者體驗、強化售後服務上。
同時,管理預期也至關重要。
經歷了初期的爆發式增長,小米汽車或許需要開始適度調整行銷策略,從過度強調“顛覆”、“完美”轉向更加務實、成熟的品牌溝通。坦誠地承認產品反覆運算中的不足,展示改進的努力,反而更能贏得用戶的理解和信任。
小米汽車的流量故事遠未結束,眼下,SU7ultra的量產版本正在征戰紐北,能否再帶來一波新的正向輿論,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