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CCTV財經頻道製作了一期共用經濟的節目,節目提到“共用經濟正在從一個新鮮事物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新時代被開啟了”。共用經濟的話題在中國又熱起來了。這一次,可能不再是虛火。
當影響人類社會變遷的兩股推動力——技術&文化逐漸成熟後,它必將推動共用經濟的成熟。
文化方面,事實上21世紀我們正在回到一個更加具有親密感,具有普適信任,社會資源更加頻繁流動的交易文明。這似乎是繞一個大圈,將回到人類交易文明最初的狀態。
技術方面,實名社交網路、移動設備普及、移動支付、大資料技術、雲計算等五項技術的成熟,使得一個隨時隨地、有高度信任基礎和支付便利性的創新基礎架構被搭建起來。也使得我們在現代都市里極大的擴大的“自己人”的範疇成為可能。
那麼,共用經濟在中國該如何落地?
首先,共用經濟在美國是個環保問題,但在中國卻是個再就業和掙外快的問題。
那麼發源自美國的共用經濟成功模式遷移到中國來適用嗎?
我們先來看下面兩張圖。
第一張是《經濟學人》雜誌某一期專門探討共用經濟主題的封面:
從這張圖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是怎麼理解共用經濟的。
總結起來,我們看到了兩樣東西。
第一:人不多,
第二:東西很多。
第三:天!很!藍!!(冒著被批評數學不好的風險也要說出來)
所以美國共用經濟的關鍵在於:不要增加更多東西了,讓多餘的東西流轉起來吧。
好了,接下來第二張圖回到我們偉大的祖國!
中國什麼最多?沒錯,就是人!跟人比起來,中國的汽車,房子都是配角。當美國群眾一直在發愁自己家的東西、房間、車怎麼這麼多,如何利用起來的時候,中國群眾在發愁的是自己掙的不夠多,工作不夠好,沒時間旅行,地鐵太擠,吃飯太貴!
所以:共用經濟在美國是個環保問題,其實在中國就是一個再就業和掙外快的問題!
關於再就業和掙外快,我們來看看去年兩家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大家可能並不瞭解的公司。
一個是達達快遞,一個是回家吃飯。這兩家公司對應的共用經濟模式在美國並沒有特別成功,但是放在中國卻顯得前途無量。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都成功的應用了移動互聯網蓬勃帶來的新技術能力,解決了以前無法解決的特定人群勞動力的碎片剩餘價值釋放的問題。
坦率的說,中國共用經濟的創業者如果不瞭解中國的人口特徵,沒有最起碼的社會學素養。恐怕在創業方向的判斷上,要吃很大的虧。
第二,在中國落地就要抓住中國特色的機會。
那麼,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到底有什麼主要特徵呢?如果你是一個共用經濟的創業者,那麼這裡有三個維度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中國的獨特性。
城市維度
我們可以把中國的城市抽象成:鄉鎮、四線城市、三線城市、二線城市、一線城市,五個層次。
學歷維度
中國的勞動人口的學歷維度可以分為:小學學歷,初中學歷,高中學歷,大專與普通大學學歷,211/985大學學歷。
年齡維度
年齡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維度,資訊文明高速發展推動的年齡代際更迭使得每個年齡層的互聯網使用者都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所以,我們先粗略的把用戶分為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
把這三個維度組織起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三維的勞動力人群劃分圖:
上圖,實際上就是我們理解中國人口國情的一張藏寶圖,三個維度分別切分成五個類別,5的三次方,可以劃分125個區間,每個區間的勞動力啟動都可能產生機會。
比如,我們可以舉個例子:達達快遞是利用移動互聯網的能力,成功的啟動了在一二三線城市居住的,80、90後,中專及以下的勞動力的碎片化時間掙外快問題。
回家吃飯便是滿足了一二線城市居住的,50、60後,中專及以下的勞動力再就業需求。
廳客則是滿足了一二線城市居住的,80、90後,大專及以上勞動力的探索人生另一種工作方式的需求。
第三,分清你的產品是需求場景,還是需求品類。
做共用經濟到底是“選擇品類”重要,還是“鎖定場景”更加重要。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引入一個概念,就是引力。
“重資產品類”引力強,圍繞自身形成場景;“輕資產品類”引力弱,需要圍繞場景構建品類。
比如,我們可以說 uber 捕捉的是打車需求產生的前後5分鐘的場景。Airbnb捕捉的是在旅行中最關鍵的住宿選購的場景。
他們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從使用者的視角看問題,後者是從被使用的物品為視角看問題。
兩種不同的視角取決於品類的輕重。 比如,房子非常重,車子非常重,孩子非常重,所以圍繞他們就容易形成圍繞場景。但是,燈泡很輕,凳子很輕,電鑽很輕,吃個便飯很輕,所以這些往往會融入到其他的場景中。
當你切入共用經濟類別相對輕的時候,品類自身的引力不夠形成周邊場景,這個時候你就要轉化思路,主動融入其他場景考慮問題。
比如“Enjoy”從高體驗餐飲場景切入,構建了一個體驗經濟的核心場景,從而逐漸切入其他零食,甚至手工藝品就顯得順理成章。而“覓食”選擇了覆蓋所有飲食場景的全品類切入方式,反而有可能讓用戶覺得無所適從,最終只使用其最核心的一到兩個場景,使得其他場景枯萎。
或者,如果你是做個人手藝的共用經濟,那麼你提供的共用服務層次和類別差異可能非常大。比如你提供主要是按摩、美甲、身體護理類的服務共用經濟,這就是一個輕品類,它其實隸屬于多個完全不同的場景,比如辦公室場景、家庭上門服務場景、週末姐妹聚會場景。服務于不同的產品完全可以形成徹底不同的產品形態。
第四,看清打開頻次與傳播率之間的關係。
作為一個交易平臺,高頻打低頻的理論相信大家也是耳熟能詳。
不過,到底為什麼高頻產品可以侵蝕低頻產品呢?
這個可以看成是一個進化生物學問題,不過最終還是一個數學問題。
理查.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裡面對於原始海洋中基因間如何競爭有過精彩的描述。進一步用數學來解釋就是,如果有AB兩個產品:
A產品使用者體驗非常好,用戶滿意度極高,每次使用都能產生200%的傳播,但它一個月的時間只有5次用戶打開。
B產品使用者體驗做的一般,用戶滿意度一般,每次使用只能產生5%的傳播,但是它使用者打開頻率很高,一個月能打開200次。
那麼一個月後,A產品傳播結果為243,而B產品的傳播結果則是驚人的17292。
所以,一個自我複製頻率高但是每次複製能力低的產品,會勝過一個自我複製頻率低但是每次複製能力強的產品。
以上四點即是我對於“共用經濟如何在中國落地”的一些看法。正如央視財經頻道所說,共用經濟在中國已不是新鮮話題,它將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也會進入一個全新的經濟共用時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