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95年 首個門戶雅虎出現到 99 Google 誕生,再到 04年Facebook 誕生,從門戶到搜尋引擎再到社交網路,在社交網路基礎上,又衍生了社會化推薦、個性化推薦。移動互聯網時代,新一代資訊平臺是什麼樣?這是鄭朝暉一直在想的問題。
用戶方便、高效地獲取感興趣的全網範圍內的優質內容,這是互聯網誕生以來一直存在的需求,為了滿足這個需求,平臺也在不斷衍變。
過去十多年,鄭朝暉一直在做資訊平臺類的東西。他曾經在雅虎研究院工作,做過搜尋引擎,也做過 PC 時代門戶網站的個性化推薦。
創立一點資訊的初衷就是為滿足用戶的終極需求:“最方便、最高效的手段獲取他最感興趣的優質內容”。而用什麼樣的產品形態,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 “興趣引擎”。
過去,只有搜尋引擎才有滿足使用者對全網內容的需求能力。作為一家創業公司,一點資訊一開始並沒有選擇一口吃個胖子,而是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形態——新聞資訊這個角度切入內容需求領域,在做的過程中也驗證他們的 “興趣引擎” 構想是否走得通。
而最近,他們正在向新聞外的內容領域擴展,推出了 “內容應用商店”。
一推一拉中間的興趣引擎
什麼是興趣引擎?這得從一點資訊對興趣的界定說起。
“用戶短期或長期想要的符合自己需求的就是興趣,不單指業餘愛好。” 鄭朝暉對 36 氪記者介紹。興趣引擎就是要給使用者想要的、符合他興趣的優質內容。
我們將 “興趣引擎” 這種概念置於搜尋引擎和推薦引擎組成的參照系下來介紹。
在鄭朝暉和一點資訊眼裡,“興趣引擎” 是將來發展的方向,在提供給使用者需求的內容方面,它能結合搜索和推薦引擎二者的優點。
“搜索是用戶有自己興趣需求,在整個搜尋引擎的庫裡,去拉(pull)內容。推薦是用戶啥也不表達,完全被動,你先給他共性的內容,再根據他的點擊行為,猜他喜歡什麼,然後推 (push) 內容給他。” 鄭朝暉說。“搜索要求用戶要得到任何東西,必須形成一個關鍵字,而結果是和關鍵字相關的。推薦是用戶完全不用參與,我給你什麼,你看什麼。我觀察你的行為,然後給你推。”
搜索完全主動,推薦完全被動,一點資訊在這兩頭的中間找結合的空間。
鄭朝暉形容 “興趣引擎” 是 “搜索和推薦產生的化學反應”。“興趣引擎” 不光是在搜索技術的基礎上去提高一層,更重要的是產品上完全不一樣。興趣引擎實際上是利用搜索技術、個性化推薦技術、社交推薦技術,把這些技術在一個全新的產品理念和全新技術架構上實現。
興趣引擎不是簡單的推薦加搜索
搜索、興趣引擎、推薦引擎,不同產品,架構不一樣。
鄭朝暉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有一天用戶都在搜尋引擎上搜一個長句子,相當於一個特長的關鍵字,搜索的伺服器立馬就 down 了。因為搜索的技術優化,都要假定用戶平均的 query,三個字、四個字、五個字。”
百度、谷歌幾萬人,做了這麼多年。用戶在外面看不出什麼區別,他們在做什麼呢?
搜索的優化是不斷基於一定的假設。比如上面的例子,現實中不太可能大量用戶同時搜同樣一個長句子。真正做到頂級的產品,產品的假設不同,架構也相應不同,基礎架構不能通用。而興趣引擎基於的假設是,用戶可以搜索,可以訂閱,也可以跟系統互動。
在鄭朝暉眼裡,推薦引擎缺乏與使用者的互動。“如果推薦引擎能猜出使用者感興趣的內容,那百度就要關門了。” 打開推薦引擎,使用者在不表達的時候,看到的是所有人都愛看的東西,那推薦引擎怎樣能收集使用者個人的興趣呢?用戶的點擊只能是在提供給他的內容裡。
鄭朝暉認為過去推薦引擎做的是權重的再分配,把各行業熱點都推給用戶,用戶點互聯網多一點,就多給用戶一些互聯網熱點。點財經多一些,就多給一些財經。點俗的多一點,就多給一些美女。熱點還是熱點,只不過你看到的是這個熱點的一個子集,他看到的是另一個子集。
這就是為什麼個性化推薦只能在一個特定的領域用,沒有看到包含新聞、商品、電影、音樂等的全網範圍的個性化推薦。因為規模太大,很難從中找出少數共同的熱點推給用戶,而新聞相對容易從每天的內容中推出來。
對於一點資訊來說,搜索和推薦只是使用者和產品互動的兩種方式。今年一點資訊的重點就是去強化用戶和一點資訊之間的智慧互動,讓用戶充分表達興趣。鄭朝暉認為興趣引擎能比搜尋引擎、推薦引擎更清晰地瞭解使用者的興趣,從而能夠更加高效地給使用者感興趣的優質內容。
與搜索相比,用戶可以主動搜,也可以訂閱頻道,也可以被推薦頻道,也可以被推薦內容,這是搜索不具備的。與推薦引擎相比,使用者不是完全被動,因為可以主動表達訴求,所以會比填鴨式 Feed 更准。
將來,通過興趣引擎,使用者訂了一個保時捷頻道,系統能給他推薦大額理財,它覺得用戶可能是高端階層,可能關心大額理財。而使用者使用搜尋引擎,需要自行搜索完保時捷,再另行搜索理財,每次都需要將自己關注的興趣點表達出來。而推薦引擎,使用者不表達時,系統就是在猜。
創業要結合趨勢和優勢
鄭朝暉在雅虎時期做的就是搜索,也曾經帶隊為這個門戶網站做過個性化推薦。2005年 時,雅虎推過 “千人千面” 計畫,就是在門戶上適應用戶個性化的需求,讓每個使用者看到的內容都不一樣,而且與用戶個性化相關。而鄭所帶的團隊,一部分是負責搜索的核心品質,另一部分是做個性化搜索。這種舉措給雅虎帶來了 3 倍 PV 的增長。“兩種產品理念,滿足的是用戶同一種需求,就是獲取最感興趣的內容。本來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鄭朝暉說。
而國內的門戶本該是適合做個性化推薦這件事。但那時國內門戶很多都是總編制,總編是媒體人,跟技術之間不是那麼太開放地擁抱,從而導致國內新聞門戶的個性化推薦晚了很多年。
鄭朝暉認為,創業機會是兩種力量的交集,一種是行業趨勢,順勢而為。另一種是團隊的優勢,在兩者的交集上決定方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平臺的革新是 5-10年 的機會,其中會誕生一家新的巨頭。而在團隊方面,過去,他們一直在做搜索和個性化推薦,大家可以一起做新一代的產品。這兩點讓他下決心來創業。
“打敗搜尋引擎、打敗 Google 的,一定不是一個更好的搜索。” 鄭朝暉對他的團隊曾這樣說。鄭朝暉自己也承認,他是有搜索情結的。一點資訊的目標是朝著全網化去,如果要給用戶提供互聯網上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內容,那就需要有能力把全網的內容 “扒” 下來。就要對標搜尋引擎處理的內容體量。不過,當以一種新產品面目問世時,用戶預期會不一樣。要是做搜索,人家是 1000 億的網頁處理能力,新進入者從 10 億或 100 億切入是沒用的。
於是一點資訊從新聞資訊切入,先做新聞類的興趣引擎,逐步擴展內容規模,往新聞之外的領域拓展。最終的終極目標是:讓使用者在這個平臺上,根據他的需求,根據使用場景,更高效地接觸到全網範圍內最優質的內容。
落實全網化想法,推出內容應用商店
就在近期,一點資訊推出了新版應用,包括了新產品 “內容應用商店”。
新版本中,一點資訊在 Tab 中把上一版本中的 “發現” 改為 “應用”。推出了 34 個垂直 APP,用戶有需求就可以快速安裝。這些 App 的內容並不混進首頁新聞資訊的資訊流裡,使用者需要像點擊一個頻道那樣去點擊安裝好的應用才能看到。而接下來,用戶打開一點資訊,會發現它不僅是一個新聞應用,而且能滿足多方面內容需求。
比如用戶是個粉絲,喜歡追星,可以使用 “應用” 中的追星神器。在追星神器裡,也有下一級的頻道,訂閱不同的明星相關內容,或者看他們的行程。這些 App 都可以單獨拿出去,作為一個個 App。而一點資訊平臺,將來也能接入與內容緊密結合的協力廠商應用進來。這第一批應用都由一點資訊自己開發,作為樣板示範。而跨出新聞資訊領域,向更廣泛的內容領域邁進,則是一點資訊全網化想法的落地舉措之一。
就在不久前,微信的掌門人張小龍稱,微信即將推出應用號,增加更強的應用服務能力,應用號就像一個個 App 一樣,可以讓開發者有更大的空間設計自己的功能,而微信本身將變成超級 App。在這個層面,一點資訊也希望能給使用者對內容的需求以更多的滿足形式,不單是新聞之外的內容,也有更豐富的互動功能。
一點資訊聚焦的是內容,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平臺。
所謂平臺或生態,一點資訊將從三個方向打造,第一是接入協力廠商應用,比如那些跟內容相關的、重內容的應用,可以接入一點資訊,通過調用興趣引擎,讓體驗更好。除此之外,一點資訊還將引入自媒體,他們通過創造內容來獲得收益。一點資訊也將開放 App 製作能力,讓一些專家,他可能不擅長創作內容,但是他可以借用一點快速製作出 App,用一點的內容庫來做運營。
比如,假設一個潛水專家,不擅長寫文章,但他會看很多潛水方面的東西,而這類內容,一點資訊的團隊沒有這方面的專長,這個潛水專家就可以利用一點資訊的內容和技術瞬間產生一個 App。實際上是他對優質內容干預、優質源刪減等,做的是一個內容整理的工作。引入這些合作夥伴,打造一個生態,也將是一點資訊 2016年 的重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