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兼運營、文案、市場、銷售、修圖等於一身的項目負責人,頭銜市場運營,職務打雜大總管,大概很多運營和我有一樣的共鳴,都恨不得有三頭六臂,才應付得來。就這樣,我一個人在幾位boss熱忱的期待下,擼起袖子埋頭幹(內容製作其他同事在做)。

從眾多的運營方式中,我專門就公眾號分銷合作這塊講起,我堅持把公眾號分銷合作計畫,推進下去了,最後實際成效顯著,商業類大號合作了MBA智庫、環球人力資源、虎嗅、36氪、筆記俠等等,都是我通過從海量公眾號裡,一個個聊出來的,大號分銷,有銷量保障,運營成本幾乎0投入

以下我的運營心得,乾貨長文預警。

其實談公眾號合作,大多都拒絕了我的合作請求,拒絕理由有很多,例如:

我們只接廣告,不做分銷

現在不做知識付費課程,排期滿了

你這個跟我們內容不匹配,不做

反正就是不鳥你,資訊懶得回

反正就是不做,理由?沒有

我認為在尋求合作時候,這項工作本質的屬性看起來是BD,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被拒絕是常態。我也問過同行運營,他們說你說的我都懂,公眾號分銷合作,理論上是成立的,實踐起來好像行不通,所以就放棄了。

BD,還是要結合運營思維

做新媒體和產品運營的時候,我們會先看幾個重要的指標,廣告投放後的展示量是多少?點擊轉化率是多少?公眾號文章的閱讀量是多少?通過文案購買轉化率是多少?

那運營做BD的時候,是否也應該運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呢?

我相信被拒絕,絕對不是因為沒這個市場空間,而是你的目標合作方,接觸面不夠多。公眾號生態2000多萬個,保守估計頭部和腰部號,幾十萬上百萬個,各種運營團隊,他們的想法、基因、商業化處境,也都有所差異的。

陌拜量是多少?意向的有多少?最後再看成功合作的又是多少?

我又問同行,你們嘗試去做課程分銷合作的時候,問過多少家了?他們有的說十來家,有的說二十多家,我說這個數量不夠,你們得到的回饋,代表不了什麼。

所以在做這樣的合作BD之前,我有幾個基本策略

在產品BD大號前,我先確定了2種合作方式。

一種是我準備好文案,給對方在小鵝通開個推廣員身份,放分銷二維碼,直接發文即可,方便快捷,收入見效快。

一種是我準備好文案、課程素材、音訊內容,簽協定授權給合作方,他們獨立上傳獨立銷售,後一種合作方式,更深度經常要共同討論怎麼運營、用什麼文案等,合作方每月和我對賬月結即可,提前約定利潤分成。

基於以上,這款內容產品屬於:運營、商業、市場、管理類,我開始通過新榜、微信平臺關鍵字搜索等方式,列出來約400個有粉絲量、有閱讀量、內容匹配度高的資源清單,大部分公眾號都還是會留聯繫方式的,我每天抽1~2小時撲在上面,手動加好友。

加好友小技巧:我加的時候一般會備註阿裡巴巴前CEO-衛哲的內容合作,其實有點小聰明,用大咖做備註,別人至少會好奇一下你加他幹啥?可以明確說明來意,如果不確定一句話撩到別人感興趣的點上的話,也可以模棱兩可。

大號加上了,肯定要跟人溝通合作意向,批量加了那麼多運營方,溝通效率要高。我把開場白提前編輯好收藏,直接點發送就好:

我是我在做阿裡B2BCEO-衛哲的商業課...... 內容是….. 已經跟36氪、筆記俠等大號合作過了,效果很不錯呢,希望考慮下以下2種合作方式

收到意向回復後,我會把提前收藏的專輯頁面,直接發給物件,讓對方試聽,評估內容好壞,也包括對方可能的各種常規問題,都早就準備了答案發給對方。

每一步都要優化,從加好友的備註到開場白、聊天術語、推進步驟、合作流程等等,都是有計(tao)劃(lu)的,不做瞎忙碌的勤奮者。就算一再被拒絕,也不會有挫敗感,心裡明白那只是轉化率好壞問題。

一般為了增加溝通效率,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我還會和意向方通電話。很受用的規律,10次文聊不如1次通話,10次通話不如1次面聊,互聯網時代,誰不是掉入了文字資訊海洋中去,毫不誇張的說,每個人對文字的記憶,可能只有7分鐘不到,每個人都要繁忙的處理資訊,人家轉身就能把你的文字內容給忘在了腦後。

公眾號已進入2.03.0時代了,好多運營方,一個主體運營了多個大號,他們是矩陣運營,我也經常會去留意到背後的關係,不重複聯繫,不做重複工作。

拒絕不代表結束

一般公眾號合作通道,都有專門的客服號,維護這些聯繫通道的人,經常處理大量類同的資訊,得知道,對方也是和我們一樣的活人,不是機器人。我們怎麼面對別人的拒絕?怎麼繼續下去?

廣告金主?好的,我給您對接下負責人

分銷合作?不好意思,我們不做

又一忽悠?不做,不做

忙,信息沒空回

……

常規的對接方式,只能得到哦、嗯、不好意思、我們不做,甚至對方懶得回復你,都是你不希望得到的回饋,那是不是直接選擇放棄呢?當然不能放棄治療,我一般會刻意找話題,挑起對方的興趣,也就是沒話找話,聊起來再找機會。沒有機會,那就創造機會。

我會提出向對方請教問題

不合作沒關係哈,你們現在只做廣告合作麼?現在廣告主都挺挑剔的,聊過好多廣告銷售了,廣告不好接啊,業績也不好做,你壓力也挺大吧。有的客服就會回是啊,我會順著往下聊,其實有好多號,也在嘗試做內容電商(聊行業現狀),但發現坑都挺多的,供應鏈坑挺多的,最近咪蒙、年糕媽媽也都做內容付費了….

反正不管聊啥,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要不你去試試跟老闆說道說道?申請一下?

我會準備一篇衛哲的乾貨稿子:

我這裡有一篇衛哲講新零售、招聘等的稿子,告知對方是乾貨文,我看挺適合在你們這兒發的。向對方說明閱讀量都很高,還會把跟衛哲有關的,閱讀量可觀的文章,收集整理轉發給對方看。(新媒體最需要的就是內容了)

給對方提供有價值資訊:

有段時間,我收集了各種非常幹的運營資料,分析報告,我都會第一時間發給對方看。

以上部分方法僅供參考;

商業合作的本質是生意,生意會優先于熟人,如果不熟,那就想盡辦法混熟。有一些原本不熟的運營,我就是被我的各種騷擾(不排除騷擾不得當,被人直接拉黑),慢慢混熟的,一開始拒絕,大抵只是和你不熟而已。

不要成為只會打雜的運營

運營最怕成為一個打雜的,如果我們感覺自己是個打雜的,會很快陷入運營人的工作倦怠期,越是挫敗,越是使不上力。

你會發現閱讀了那麼多的運營案例,又有多少能馬上為我所用呢?運營人光知道很多,見識多,那可不行,新媒體時代的你我,誰不曾飽覽套路?執行不下去也白搭,你得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計畫。

我以前每天都如饑似渴的看別人的運營案例,希望能從別人成功的經驗中尋找答案,然並卵,大多沒有實踐機會,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看別人怎麼做了,自己做得少做得淺。

反而沉下心來,就算再痛苦,也要靠自己走通所有行銷流程、文案、運營規劃等,全靠自己一遍又一遍一點點的擼,所謂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如果過程痛了掙扎了,你發現了無數細節上的難題,然後一一得到解決,恭喜你,你真的在思考和進步了。

腦子裡塞別人的案例塞多了,好比偷師學藝,花架子看多了,內功不行,因為一直都在走馬觀花,沒有扎扎實實的推導、實踐過程,真擼起袖子照葫蘆畫瓢的幹,你立馬會被具體執行難題給撂倒在地。

這種過程有時候非常繁複,都是時間堆出來的。

微信文案開篇第一段怎麼做到勾引人?十幾遍的重寫,太正常了。放二維碼有效,還是點擊閱讀原文損耗少?要不要連續對比下差距?H5頁面操作需要幾步動作?很喜歡杜蕾斯風格,我也能擼出同等品質的海報嗎?為什麼一個自傳播活動,總不按預想的套路來呢?……

如果沒有天賦異稟的頭腦,運營該走的路必須走,該啃的硬饅頭,都得生啃。

接手運營一個項目前,我們可以預想到有很多路徑可以走,其實是誤區,好像這也能做,那也能做。但實施起來,這也不行,那也有困難,有的執行的時間週期長,有的成本高,有的資源撬不動等等,所有運營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處境,都能給自己找出一大堆難處。

策略思維

如果公司給你的資源有限,預算有限,精力有限,甚至你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時候,該怎麼做呢?我的個人心得是:先拉清單,然後評估,做三個排序,最後才是執行和優化,是張循環圖表。

清單指你要列出運營思路、現有資源、成本投入等,一定要將你的清單進行分類分級,也就是評估哪些難度大哪些難度小,可能見效慢的可能見效快的,精力花得多精力花得少,心裡估摸個大概。有評估,心裡才有底,這也叫風控意識,風控是有依據的,風控應該儘量摒棄用感覺來定性事物。

三個排序分別是目標排序、時間排序和輕重緩急排序。前面的拉清單做評估,都做了,到了具體執行的時候,忽略排序,沒有先後次序,那就等於什麼也沒做,排序就是策略,策略無處不在,策略決定效率。

當你對你腦子裡零亂的想法,做完整理後,也就有了方向,很明顯你已經知道為什麼做這個,而不做那個了,把那些你認為在你能力以外的計畫,暫時擱置,去做你最有把握的部分,不要輕易押寶你沒太多把握,卻認為很有突破性爆發潛力的計畫。也不是說不做,而是得看分配多少精力和資源去做,你做不做得過來?想清楚這點再做,不至於拆南牆補北牆,這裡面一定還有經驗積累的因素。

首先找出你認為最具性價比的運營路徑來,運營想法多,那就把你所有的想法都記錄下來,我做衛哲的音訊課程,付費訂閱,一開始開始覺得有好多可做的,除了平臺方資源,我還做了派書簽、千人創業大會上發試聽卡、孵化器創業園放易拉寶等計畫,很可惜,這幾個運營計畫,都失敗了,投入產出比不划算。

如果低效,堅決砍掉

我說服了一家出版社,幫我在他們寄出的每本書裡面發一張書簽,書簽有購買課程的100元抵用券,包括寄送設計和印刷一萬張書簽,我花了約700元成本,出版社用一個半月全部派完,兩個月後領券人數300多人,實際轉化率是0,當時複盤得出結論,首先地推活動執行週期長,可能出版社並沒有嚴格按照商業書籍進行派發。

派書簽,還可以再來一次,優化後興許還有救,反正成本投入也不高,最後考慮到執行週期長,派發精准度不可控,評估它是低效的,我堅決砍掉不做了,繼續找最有效率的運營路徑。

如果有效,還可以更高效

上面我提到我聯繫商業類公眾號,讓他們幫我分銷課程。我把整個過程流程化了,像獲客做運營工作一樣做BD,得有接觸數量,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更沒有方法總結。

勤而不得法,好比只砍柴不磨刀,思維的刀刃越用越鈍,不經常打磨做事的方法,忙碌又低效。運營方法論還有很多,運營還可以結合精益資料分析、網站爬蟲、技術工具、透視表等等,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差距,大概就是這麼出來的。

牛人比比皆是,我自然不敢去比。不過我始終相信運營有很多打雜的活要幹,但運營絕對不是只有打雜的命,運營要有格局觀,要有目標感,要有思維工具,要不然咱運營人,憑什麼拿月薪三萬五萬甚至更多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