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譯自《經濟學人》雜誌2018年1月18日的文章Chinese tech companies plan to steal American cloud firms’ thunder。介紹了中國的雲服務發展迅猛的現狀,並從多方面分析了其發展迅猛的原因,展望了發展前景。
全球科技巨頭中哪一家擁有增長速度最快的雲計算能力?很多人可能會猜是亞馬遜或穀歌,畢竟它們運營著全球最大的資料中心網路,但正確的答案其實是阿里巴巴。2016年,這家中國電子商務巨頭的雲計算業務增長了126%,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6.75億美元,而更令人咋舌的是,這種增長勢頭一時還看不到放緩的跡象。阿里雲的總裁胡志軍(Simon Hu)表示,希望在2019年之前,其公司的這項業務能“趕上或超越”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
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2017年度的收入據估計將達到170億美元左右。但是阿里巴巴的雲業務(在中國被稱為“阿里”)的發展前景看起來廣闊,而且展現出勃勃生機,強勁的發展勢頭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從整體來看,中國的雲計算行業發展極為迅速。而比這種迅速的發展速度更吸引觀察者們眼球的是,在很多重要方面,中國的雲服務企業與其西方同行所顯示出的諸多差異。
其實就所使用的技術而言,中國的雲計算提供商倒不是那麼不同。事實上,西方的科技公司已經發佈了許多開放原始程式碼軟體的必要代碼,使得其東方同行們在技術層面上更容易上手和進一步操作。為許多中國公司建立起雲業務的易捷思達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陳喜倫表示:“這就使我們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不同之處在于這項技術是怎麼被應用的。在西方,這些雲計算服務公司的第一批客戶都是初創的企業,慢慢發展到後來,才逐漸有大型公司光顧。在中國,雲計算產生於淘寶(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市場)以及第二大網路公司騰訊提供的線上遊戲等消費者服務。故而加特納研究公司的Evan Zeng得出結論,認為許多雲服務還沒有為應用於複雜的主流企業做好準備。
然而毋庸置疑的一點是,雲服務擁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和應用前景。在西方,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擁有複雜的內部資訊技術系統,而這些公司一時間對其固有的系統都難以割捨。而在中國,大部分公司的資訊技術系統都乏善可陳,缺乏基本的配套設施。一家規模較小但發展迅疾的雲服務提供者——UCloud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季昕華表示,“比起西方同行們來,中國的這些公司可以一步到位,直接進入雲時代。”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監管。在西方,像政府機構和金融公司這樣的組織往往與其他客戶共用資料中心,而在中國,產業與產業之間有單獨的“產業雲”。例如,銀行業就被鼓勵使用科技金融(CIB FinTec)等服務,該業務是從興業銀行中分拆出來獨立提供雲服務的,因為它符合最新的監管精神,用它的老闆陳沖的話說,就是使監管變得更加“方便”。
西方市場上演著亞馬遜、微軟以及穀歌的“三國演義”,不過中國市場最終鹿死誰手仍不得而知。如圖所示,阿里巴巴、電信以及騰訊排在榜單的前三位,但最終的勝負如何還有待觀察。通信設備製造商華為野心勃勃,是絕不甘屈居於第五位的,正在摩拳擦掌想要更進一步。而體量較小的玩家比如前文提到的UCloud,沒準將來什麼時候會彎道超車。
不管哪家公司在今後在國內最終拔得頭籌,中國和西方的雲服務提供者在未來也必有一戰——不在本土,而是在像在歐洲和印度這樣的地方。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及其主要競爭對手一直積極在海外建立資料中心,包括在中國。但是阿裡巴巴和騰訊當然不會袖手旁觀,它們也在謀篇佈局,準備迎頭趕上。例如,阿里巴巴在國外經營十幾家計算機工廠,而近期還將在印度孟買附近再開一家新的。阿里的胡志軍表示:“我們時刻盯著亞馬遜,摩拳擦掌嚴陣以待,一刻也不放鬆。”
表面看來,西方在雲計算領域應該能夠保持相對領先的優勢,因為它們的規模仍然要大得多,而且具備技術上的優勢,例如在處理大量人工智慧服務的資料的專用晶片上,中國就稍遜一籌。而且不願意使用中國技術的人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美國。但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並不是一無所長,它們的優勢也足夠明顯,因為它們的背後是廣闊的中國國內市場,依託這樣一個的市場,憑誰也無法小覷。同時在中國市場上,外國競爭對手要想取得進展似乎是困難重重,尤其是來自監管方面的阻礙——法律規定了外國雲計算服務公司要想經營本地的資料中心,必須同一家中國公司合作,這就為外國公司的業務開展增加了複雜性,隱性地將其置於不利境地。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位於其他國家的很多子公司更有可能會優先選擇本國雲計算提供商。
地緣政治因素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忽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計畫——“一帶一路”倡議,這項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倡議計畫把中國同亞洲、歐洲以及非洲的其他地區連接起來。阿里巴巴對此表現出極高的姿態並展現出積極態度,頗具熱情地將“雲計算”服務視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胡志軍最近表示,正是“一帶一路”計畫給了他阿里巴巴可以超越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的信心。或許在未來有一天,我們會看到這項倡議會被更名為“一帶一路一雲”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