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WDC 2018,對於大多數熬夜看直播的中國人來說,這個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平淡的蘋果發佈會上,著重介紹的各種系統升級(比如Animoji支援捏臉、吐舌頭識別等),可能還不如下面這張圖來得讓人興奮:

 

在這種場合出現中國元素,總是件喜事。

已經發佈超過5年的Carplay車載系統,終於開始支援協力廠商地圖導航應用。蘋果在中國的資料合作商,高德很自然地進入了首發名單;而針對國外用戶,Carplay則將支援穀歌地圖和它旗下的社區化地圖應用WAZE。自穀歌十年前發佈Android、惹得約伯斯勃然大怒之後,他們少見地以正面形象出現在蘋果官方發佈會上。

很顯然,這種通用化和當地語系化的舉措,能夠為Carplay贏得更多好感,畢竟在汽車這樣的絕對以出行為核心的產品上,地圖導航是毫無爭議的統治級應用——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但不得不承認,許多人對蘋果地圖剛發佈時的糟糕表現,仍心有餘悸。

同理在手機上,雖然不像位列最前端的即時通信類應用那樣,被超高頻使用,但地圖也始終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應用之一。

從誕生歷史看,即使已經是互聯網中的元老級應用,地圖的邊界至今仍在擴展。

前不久五月的穀歌I/O大會上,穀歌地圖也成為了會議重點推介的明星之一。在當日宣佈的最新版本中,提供了“For You”選項卡,列出使用者身邊最新、評價最好的餐廳和景點,同時根據搜索歷史提供推薦場所,以便直接在應用中預訂或下單,這看起來就是地圖上的YelpFoursquare”;另一項惹人注目的改動是AR導航的介入,通過將2D介面與智慧手機的相機鏡頭相結合,幫助用戶更簡單直觀地到達目的地。

 

如果再算上去年,WAZE宣佈支持拼車業務,一個顯而易見的信號是,穀歌地圖正在更加縱深地介入真實世界,並且走向社區化,形成發現、導航、消費等全鏈路的服務流程。

不少中國媒體的第一反應是似曾相識。因為早在2011時期,國內對與地圖類應用的發展方向就有過一次大辯論,最終結果也是眾望所歸:挾裹著火熱的團購、O2O等概念,地圖應用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成為移動互聯網入口級的存在。

一時間,所有人都在用PC端流覽器、搜索的流量思維衡量地圖的價值,包括當時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高德,以及當時還囊括了互聯網巨量話語權的百度。不同的是,一直以來PC端流覽器、搜索連接的是線上內容,而地圖要連接的則是現實世界,但因為在PC時代搜索、流覽器的線上互聯網內容才是流量之王,反而顯得連接真實世界的需求不是那麼必須。

幾年後,地圖的入口探索,與O2O一起戛然而止,身後留下的是一地雞毛式。

但其實從大方向上來說,地圖連接線下真實世界的思路其實是很超前的。

穀歌地圖發佈的最新版本無非是更進一步驗證了這點。但與國內企業7年前的探索決定性差異,就是商業化思維介入的時機和縱深程度。

團購的巨額現金流決定了資本喜好,而當時百度試圖借百度地圖搶佔o2o商業化的入口,無可避免地將原本工具屬性濃重的地圖改造為了商業化交易平臺;而穀歌則在大資料、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進一步完善後的今天,才開始了線下服務社區化、興趣圖譜化的探索。

就和搜索一樣,地圖業務的本質仍然是資料模型,而不是交易模型。並且針對線下索引的維度和難度,都不是線上索引可以相提並論的,這也註定了地圖類業務必須是厚積薄發行的慢生意”——穀歌之前有了橫掃行業的PageRank演算法,才最終成就了他們的商業化奇跡。

值得慶倖的是,近年來國內企業已經意識到這點,開始扭轉先前本末倒置的局面。例如2014年進入阿裡的高德,壯士斷腕般地砍掉了當時仍是資本追捧的商業化O2O項目,然後一腦門子紮進了滿是泥濘的出行和位置資訊服務領域,全力提升資料生產和服務的效率、品質。

今年他們全力攻堅的新詞,叫基於位置的立體化資訊服務,除了傳統的交通資訊外,還將包括氣象、旅遊等合作夥伴提供的、關於出行的內容整合到高德平臺中,經過大資料優化後,以資訊服務的方式分發,提升出行效率和體驗。例如,前不久陸續推出的積水地圖AI版(查看雨天的積水路段),便民商業網點地圖,以及去年介入的網約車平臺等服務。

最新亮相的則是與環保部合作的環境地圖,用戶可以查看全國範圍內的空氣品質、水質、污染源等環境資訊,有助於提前進行出行決策,為出行提供參考。

按照高德總裁劉振飛的說法,基於位置的立體化資訊服務不僅僅給使用者提供立體化的資訊呈現,同時還會將立體化的資訊與使用者的出行場景結合。例如,給使用者提供導航規劃服務的時候,高德現在不僅僅會考慮躲避擁堵這一因素,還會考慮規避積水資訊等其他因素。

很顯然,隨著在真實世界中不斷建立新的連接,以及新維度數據的不斷捲入,地圖導航的想像空間或許會非常可觀。就像嫁接於微信的眾多協力廠商線上資訊服務,結合微信自身底層的社交、支付等基礎體系,成就了微信社會化作業系統的事實。

但兩者又有不同。

微信是純流量生態,始於線上,終於線上,本質上是時間經濟(這就是騰訊這麼緊張抖音的根本原因),用戶注意力方面有極強的自主權,因此需要微信這樣的底層支撐型基礎設施。而出行則是更多元化的服務決策型生態,線上和線下都可能是始,也可能是終,任何一個資料維度的變數,都可能影響最終結果,因此線下的互聯網出行生態,需要的不是底層基礎設施,而是頂層大腦。

谷歌地圖社區化、興趣圖譜化的運作目標,以及高德立體化資訊體系的建設,終局都是為了成為出行和位置資訊服務中的頂層大腦。

理論上來說,未來有關出行的線下決策中,基本不需要人工介入。

最終結論就是,地圖的價值,在曾經的O2O泡沫中可能被高估了,但地圖的終局產業價值,也確實可能被嚴重低估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