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號助手APP日前上線了,引發了一大波自媒體的叫好。該APP讓內容生產者可以在手機上隨時編輯公眾號圖文,即時點擊推送,還能即時修改已發圖文錯別字,這對於廣大自媒體尤其是原創者來說是一大利好與福音。
它強化了內容創作者與粉絲之間的互動,有意識的去引導作者的粉絲管理意識與互動意識以及大資料分析能力。
比如目前在訂閱號App上可以及時收到來自關注者的留言和讚賞並及時回復,以及置頂留言或使用星標功能精選優質留言;可以及時收到讚賞並回復,可以及時查看關注用戶的私信,及時進行溝通。
它背後透露了騰訊大內容戰略哪些信號與趨勢?
強化社交+內容的大戰略,公眾號內容在啟動社交流量、卡位競爭對手分流上承擔的重任被放大。
目前整個移動互聯網流量正在見頂,各大內容平臺都是基於存量用戶流量與時間的爭奪。目前頭條號、一點號、大魚號、百家號、新浪、搜狐、網易號等眾多內容平臺與資訊流產品以及短視頻產品的崛起,使用者碎片化時間被切割與瓜分了,尤其是短視頻的崛起,在加快侵蝕社交網路的時間。
QuestMobile2018年春季大報告指出,2018年3月即時通訊的使用時長占比從2017年3月的37%下降到32.2%,短視頻卻從同期1.5%增至7.4%,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二級細分熱門行業總使用時長占比增長最快的行業。
今天的騰訊,核心業務只做連接與內容,而面對頭條系的崛起,內容大戰略可能需要放在更為優先的位置。在其主業務的社交連接和數位內容領域,在演算法時代面臨頭條和抖音的挑戰時,微信承擔著進一步啟動公眾號流量與內容的重任,訂閱號助手APP就在這種時局背景下出爐了。
引導公眾號適度向社交媒體轉變生產短平快內容,強化內容創作者抓熱點的效率與能力
我們知道,訂閱號助手APP其實方便了內容創業者與媒體機構號快速抓熱點的能力,鼓勵快速生產短平快的內容。正如訂閱號官方所說,APP的推出為公眾號作者和運營者提供了移動辦公的一種額外選擇。
從技術上來說,手機端並不適合太複雜的編輯操作,大家可以通過訂閱號助手App進行圖文編輯、推送、即時互動和帳號管理,更複雜的圖文編輯仍建議在PC端進行。
新媒體時代,內容發佈效率與新聞生產與評論性內容生產的時效性非常重要,相對於微博這種社交媒體,公眾號更多偏向於深度內容與長內容的生產。
一個熱點出現,對於媒體從業者與大V來說,在快速跟進上,公眾號可能要滯後於微博甚至是今日頭條,因為微博的生產更加短平快,你在地鐵上、公車、在餐廳等任何移動化場景都可以快速發佈,搶佔第一時間的時效性與用戶注意力。而今日頭條的微頭條其實是在頭條內部再造了一個微博,在時效性與熱點話題的快速傳播與話題收攏、啟動使用者互動層面,公眾號有時候很難跑贏微博與頭條。
但是訂閱號助手APP出現之後,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快速生產內容,在時效性的把握與對熱點的跟進能力上被強化。
訂閱號助手APP+熱點話題雙管齊下,產品機制變革驅動內容生產力
這個信號的釋放也不得不談到微信在4月底正式上線一個新功能叫“熱點話題”,該模組將出現在看一看入口和參與熱點的文章底部。可以看出微信對於其去中心化的機制做了調整,因為“熱點話題”相當於在微信內部建立了一個中心化的入口,將相關的內容通過話題收攏,可以讓部分參與熱點的公眾號都歸攏到這個話題下,中小號也有機會依賴看一看入口的熱點話題的入口獲取粉絲與流量。
訂閱號APP助手的出現相當於是熱點話題上線後一種水到渠成的延伸。一旦有熱點話題的出現,內容生產者可以通過訂閱號手機APP操作,快速生產短平快的內容跟進熱點,並且這類內容也因此有機會出現在微信看一看熱點話題的欄目下,因此,這是通過產品機制變革來達成驅動內容生產力的目的。
內容大戰拐點:爭奪作者碎片化時間、帶動內容爆款的打造能力
從今天來看,微信公眾號的流量以及孵化出來的帳號價值毋庸置疑要遠超其他平臺帶來的價值。騰訊旗下的企鵝智酷公佈了最新的《2017微信用戶&生態研究報告》。根據這份報告資料顯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計8.89億月活使用者,帶動了資訊消費1742.5億元。而大號的廣告報價也是水漲船高。
但是目前的公眾號儘管其價值凸顯,但它的流量正在逐步走向中心化,少數大號掌控了更多的粉絲與流量,眾多中小號無出頭之日,內容創作的熱情被壓制。
資料顯示,公眾號有7.9億月活躍粉絲,但6.4億月活躍粉絲關注了70萬個公眾號。而2017年微信公眾號數量已超過2000萬個,活躍公眾號才350萬個,活躍公眾號占比依然偏少,微信當前做的或許是要啟動這些僵屍號中具備原創生產能力的人。
因為眾多內容平臺均在通過資訊流內容產品瓜分使用者的碎片化時間與注意力,廣告營收見漲,內容平臺之間對存量市場的爭奪與廝殺正在變的激烈。
百度Q1財報顯示,3月份百度APP日活躍用戶達1.37億,同比增長18%,每日用戶使用時長同比增長超30%,這背後源於百度資訊流機制的應用。今日頭條在2017年的資訊流廣告翻番,達到了140億元;2018年,今日頭條的目標是拿下500億元的收入。
而在內容市場,微信本來是拿了最好的一手好牌,但過去許多年,一直處於放養狀態,在內容層面的破局太有限,也流失了眾多有潛力的內容生產者,更多的內容創業者流入了其他平臺去收割流量紅利,這也讓更多對內容有多元化需求的使用者轉移到其他平臺去消費內容。
訂閱號助手+熱點話題的出現,目的是討好公眾號作者,賦予訂閱號工具屬性,通過更有效率的產品來驅動內容更高效的生產,讓內容創業者摒棄在多個平臺分而治之的策略,將重心轉移到微信公眾號。
如今通過中心化入口設置與高效的生產力工具去有意識的啟動優質內容創業者的創作熱情,也讓中小號有機會通過打造內容爆款、集結粉絲與流量,通過新的內容生產方式與流量入口成長為大號。
目前訂閱號助手在整個內容創業平臺市場,不僅給了訂閱號手機編輯的能力,而且增強了作者與關注留言的粘性,可謂是先發創新,破局PC的局限提升移動端發佈效率,內容創作擺脫了場景束縛,相當於搶奪其他平臺的內容資源與時效。
可以預料其他內容平臺可能會效仿跟進,一場新的存量作者碎片化時間的爭奪戰戰或將打響。內容創業者也或將因此迎來新的利好與變局。
微信做的還不夠
微信從提升效率入手,來啟動創作者熱情雖然可取,但目前做的還不夠。對於今天眾多的內容創業者而言,其基本策略都沒有改變,即雞蛋放在多個籃子,多平臺創作,並從其他內容平臺慢慢建立自身的影響力,再將流量與粉絲帶到公眾號。
公眾號是每個內容創業者的後花園這一屬性沒有改變,但這個後花園對於大多數內容創業者來說,沒有切實的收益,收益都被頭部收割了。
但筆者看來,過去眾多內容平臺的崛起,離不開兩點,其一是內容發佈條數不受限,其次是離不開各大平臺對優質內容的流量與補貼的扶持,但公眾號卻沒有這麼做,但可以做的地方還有很多。
一直以來,諸多優質原創內容被大號轉載之後產生的閱讀量、收益與讚賞、粉絲增長是許多原創者所望塵莫及的,某種程度上,微信並沒有賦予內容以更高的價值屬性。
魏武揮老師之前曾經說到:過去有些稿子,在我這裡可憐兮兮的幾千訪問量,人一轉載就是十萬加。我有時候會有些文章在一些粉絲規模可觀的媒體號上發佈,讚賞如果歸我,或者建立分成機制,當然對於我這種折騰了好多年依然是個足底號的人來說,大大利好。
因此如果能通過筆者之前所強調的付費轉載以及類似魏武揮老師所提出的通過將廣點通廣告流量收入運用到到作者與白名單轉載者之間,構建分成機制等措施來讓優質原創者收穫更多收益紅利,相信大批已經沉寂的公眾號會被啟動。
結語
過去微信強調的用完即走,但從目前來看,用戶用完就走已經不符合當前的競爭大勢,內容的繁榮才能進一步拉動微信這個母艦的人氣如潮。
因為用戶用完還沒滿足需求,走到其他平臺去消費內容對微信不是好事,如何讓用戶一直留下來看到更大的世界,刷到停不下來,才是微信重新奪回失去的流量、狙擊其他內容平臺崛起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