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零售趨於流量,無論是電商還是實體零售,流量多少可以直接影響零售的興衰。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網路零售紅極一時,也是因為互聯網擁有著巨大的流量。如今互聯網不同往日,線上流量紅利已逐漸見頂。從前瞻產業研究院公佈的資料來看,我國網購市場規模增速已從2013年的42%降至2017年的29.6%,網購使用者規模增速也從201326.3%降到了201714.3%。而與增速降低相反的是,獲客成本在成倍增加。所以尋找新的流量入口以及如何通過低成本獲客也就成為了電商們的突破方向。

而對於實體零售來說,雖然獲客成本低,但是如何留住客戶,如何為客戶提供更多消費場景以提高複購率,以及獲取更多新客戶,也是實體零售最關心的問題。

SoLoMo化逐漸成為了實體零售轉型的最佳解決方案。

SoLoMo這個概念最早由約翰·杜爾在20112月提出,他認為互聯網的未來發展趨勢就是SoLoMo化,即社交化、當地語系化、移動化,之後Facebook、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站和平臺的發展,大眾點評和百度地圖等基於位置的服務等等,都給予了這個觀點最好的論證,而如今新零售也在向這三方面發展。

新零售的移動化

移動化可以為零售帶來很大的效益,這點電商最有發言權,所以新零售的移動化主要還是針對實體零售而言。新零售的移動化又可以分兩部分來說,一是線上商城,一是移動支付手段。

從方法論上來講,新零售就是線上線下結合的一種零售模式。對零售來說,堅持固守線上管道或者線下管道都不是明智的選擇。正如名創優品,在整個行業都進行著新零售改革的時候,還堅持自己的實體零售模式,對新零售甚是不屑。最近也不得不加入改革的浪潮,入駐了京東到家、美團、餓了麼。

對於新零售來說,打造線上商城不但可以實現線上線下的流量互通、獲取更多客戶,還有利於滿足消費者碎片化或定制化的消費需求、打造更完善的會員機制、建立大資料。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所有新零售玩家都沒有落下線上管道的打造。盒馬鮮生、淘鮮達、永輝生活、京東到家、食行生鮮……無論是入駐平臺還是自建平臺,打通線上管道已成了新零售的標配。

移動支付為線上商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也為線下零售增添了很多光彩。支付手段的電子化和移動化,使得人們的消費變得更加便捷而無形,也提高了企業的效率管理。零售越來越依賴於移動支付,如:無人超市要依賴於移動支付;盒馬鮮生曾因強迫消費者使用移動支付而遭到詬病,雖然後面提供了員工代收現金的服務,但仍可以看到阿裡新零售對移動支付的堅持;而很多傳統超市在新零售改造後,也啟用了掃碼購的功能,顧客可以自助掃碼進行結帳。

線上商城和移動支付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推進了新零售的移動化。在移動化下,新零售不僅可以獲取更多的流量,也因此變得數位化、智慧化。

新零售的當地語系化

當地語系化是新零售的核心場景。我們從阿裡和騰訊的新零售佈局可以看出來,新零售就是一次當地語系化的佈局。盒馬鮮生推出三公里內半小時送達,所謂的三公里生活圈就是當地語系化的一種表現。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當地語系化不是說產品當地語系化,而是消費當地語系化,即消費者在本地就能消費想要的產品和服務,不必要跨越漫長的時間和距離。如在盒馬鮮生,可以消費到全球各地的生鮮和產品。

除了盒馬鮮生,阿裡又拉攏了眾多傳統零售巨頭,如高鑫零售、三江購物、新華都、百聯集團、聯華超市、銀泰、蘇甯、易果生鮮、居然之家等等。去年9月,阿裡的口碑上線了獨立APP。今年年初,阿裡將口碑納入了阿裡新零售的四路大軍。1012日,阿裡宣佈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將餓了麼和口碑進行了合併。

至此,阿裡新零售覆蓋了包含服裝百貨、電器、快銷食品生鮮、餐飲即其它本地生活服務在內的多行業和領域。都說實體店是零售的最後一公里,而阿裡新零售的合作夥伴都擁有龐大數量的實體門店,這些門店遍佈各個社區。這種佈局的背後,是三公里生活圈的打造。將來,消費者通過新零售平臺能買到任何商品,而且通過最近門店配送,將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收到貨。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對現在的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的一種顛覆,就像馬雲所說的: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無獨有偶,騰訊也參股了永輝超市、家樂福、萬達商業、海瀾之家等大零售企業。去年10月,騰訊又重金入股了美團點評。騰訊對新零售當地語系化的佈局與阿裡如出一轍。

將來,當地語系化的新零售是洞悉一塊區域的消費習慣和需求,把相應的產品和服務佈局到本地的一種零售模式。這不但可以提高顧客的收貨速度,還可以減少商家物流成本。所以,也可以說,新零售的當地語系化是對資源的最優配置。

新零售的社交化

我國電商行業經過多年發展,逐漸形成了一超一強的局面,然而就在今年,這個局面被拼多多打破了。拼多多憑藉社交電商的模式,在短短三年內,殺進了網路銷售市場份額的前三,堪稱傳奇。

根據拼多多最新財報顯示: 截止2018630日的12個月活躍買家數為3.436億,較去年同期增長245%。相比之下,阿裡同期活躍買家數為5.76億,而京東同期年活躍買家數為3.138億,已被拼多多超過。

拼多多的成功離不開騰訊,離不開微信。社交的互動、裂變,讓拼多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客,也得到了極大的曝光率。去年拼多多的獲客成本僅11/人,遠遠低於京東和阿裡。在如此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下,拼多多成為了2017年增長最迅速的電商。

而到了今年,社交零售也迎來了大爆發。除了拼多多,有贊、雲集、禮物說等社交電商平臺全都獲得了過億的融資金額外,社交也成了阿裡和騰訊佈局新零售的一個重要部分。

微信小程式成了騰訊社交零售的排頭兵,通過小程式為眾多零售商賦能,實現線上線下互通,也實現了社交化。

相比之下,阿裡缺乏社交基因,所以借助其它社交平臺成了阿裡的主要手段。如去年雙十一,天貓就與陌陌合作,通過直播、短視頻等當下流行的社交方式進行了一次電商行銷;同年12月,微博宣佈開啟內容導購平臺的公測,使用者在微博閱讀內容時點擊商品連結,可以直接在微博內完成購買,也可以跳轉到淘寶平臺購買;今年三月開始,抖音和淘寶實現聯通,從抖音可以坐上直通車一鍵到達淘寶。

另外,連咖啡等新零售模式也通過社交推出了以萬能咖啡為核心的新玩法,一周內賣出了百萬杯咖啡。

除了連接線上線下以外,社交也是互聯網裡面最接近消費者的地方,如果說實體店是實體零售最後一公里,那麼社交就是互聯網零售的最後一公里。那麼,對於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模式,發展社交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流量固然重要,服務也不能忽略

零售社交化、當地語系化、移動化說是追逐於流量的,其實也是更接近消費者的。這是一次產品找客戶的過程,所以,讀懂客戶,知其所需,把相應的產品和服務送到消費者身邊,同時能讓其消費更方便、體驗更佳,應該是新零售要秉持的理念。

移動化雖然能採集消費資料,但是強制性要求反倒失了人心,得不償失。科技本來也是方便於人的,如果讓人更麻煩,也有違初衷。如何巧妙地引導消費者使用或採取綜合的購買方式才能讓流量不至於一次性流失。

當地語系化可以提高消費者和商家雙方的效率,但是也有風險。如果對當地消費能力和習慣不熟知,將可能造成庫存的積壓。所以瞭解客戶,按需分配,既是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條件,也是資源最佳配置的前提。

而社交化可以低成本獲取客戶,可以更接近互聯網的消費者,但仍存在規範化不足的問題,導致用戶信任度不足,限制零售的發展。所以加強規範化,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比費盡心思推廣更重要。

總的來說,SoLoMo化潛藏巨大的流量,但能抓住這些流量才是長久之策。萍水相逢始終不如朝夕相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