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做市場行銷的人來講,受制於工作面、工作經驗等的多種影響,經常會抱怨缺乏有效的方式來實現產品向購買的轉化。在如何開展行銷上存在諸多困惑。本期佳叔為大家介紹一些常用的行銷方法,同時點明大家對這些方法可能存在的誤區。

一、免費

這個方法常用在推廣產品的基礎服務上。在產品推廣中,當自身品牌和產品在曝光和知名度上有所欠缺時,常常需要面對的就是使用者對產品的不瞭解甚至不信任。而加以免費體驗的策略則會打消用戶很大一部分顧慮。

而且在中國,免費這個字眼永遠是最有吸引力的。也因為大家都在做,所以往往也是最難做的。免費的作用更像是提供了一個用戶的入口,好比有大量的用戶湧入了你的線下免費體驗店 而不是在店外徘徊猶豫。

所以可以開展一些產品線上線下的免費試用,輔助以一些獎勵策略使產品得以形成口碑效應和傳播,逐漸擴大產品的知名度。例如,在打車市場競爭激烈的15年,滴滴、uber、神舟專車等都推出過免單活動以達到吸引基礎人群的目的。

但,免費只是行銷中的一個點,是開展行銷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並不是全部。想要通過免費轉化為量大、黏性高的使用者獲得和產品輸出,還需要整個機制的協調,也就是場景式行銷

因此許多大型公司在進行這種免費行銷中,會很注重如何突出曝光產品特點,如何通過宣傳描述來定位到目標人群以及如何利用使用者心理進行消費引導,還會通過核心目標使用者和產品的雙向適應來進行產品的監測,以供修改完善,因為大家都知道,最後真正能夠打動使用者的不是免費而是產品的吸引力

二、稀缺性

物以稀為貴,免費的太容易得到,而只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從用戶心理的角度來看,營造稀缺感會讓消費者產生成就感、優越感以及幸運感。天上掉餡餅的事有時候大家並不是在意產品的價值有多大,而是一種參與的趣味性。

稀缺性=緊迫感=參與度=追捧。稀缺性營造出的往往是集體參與的狂歡,用戶在關注度、精力付出上要比免費的行銷方式多很多,參與性更強。 小米的饑餓行銷,大大小小的各種周年慶,各種限時優惠都在遵循這個道理。


營造稀缺感的維度是可以多樣的。最常見的就是數量維度,舉辦一個活動將一二三等獎打出差異化 來,一等獎的優厚程度遠大于其他獎項,抽中一等獎的幾率雖然小,但是抽一下又不會懷孕,稀缺性提高了消費者參與度。

時間維度上像“11.11”“6.18”等在特定時間節點上展開促銷。用戶維度上,VIP用戶往往是企業的優質用戶,同類型的商品,消費者的需求層級越高,能夠接受的產品價位也越高,產品以及服務的提供上也應該利用這種差異性。針對VIP用戶開展一些特權和優惠,在增強VIP用戶的品牌認同感的同時也能夠利用差異化形成的漏斗導流新用戶參與進來

三、數據展示

行銷的重中之重,就是展示使用者想要的資訊,需要將公司想要表現的資訊儘量與使用者想要獲知的資訊相融合。最直觀的展示莫過於將公司、產品的用資料展示出來。資料具有一種天然的信服力,選擇性的展示產品資料,再輔以與競對的資料對比,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顯然,在3C產品上這一方式被廣泛運用,每次的重大產品發佈會都會用資料來突出產品亮點。而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在被所謂的情懷、品牌形象和價值觀洗腦之後,在決定消費之前,更希望會有這些理性的分析來使自己的消費合理化(自我心理暗示),也最容易在選擇猶豫時最後被資料所左右。

四、標題吸引

一篇好的文章標題的重要性占到一半。起標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也成為了一門藝術。成為一個優雅的標題黨,讓用戶從標題感受到新奇、趣味,滿足大家的好奇心、獵奇心。同時也應該關注熱點,巧妙借勢行銷。

要注意的是,標題吸引+內容落差的純標題黨形式會流失用戶,對行銷起反效果,所以標題要新穎的同時內容也要過關才行。如何做標題党以後佳叔會單獨寫一篇乾貨,在此不再贅述。

五、服務

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在他的《參與感》一書中的一個觀點說的很好企業做自媒體的內容運營,要先做服務,再做行銷說到底服務就是為了轉化。

一個企業的服務就是這個企業的鏡像。海底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將基於細節的服務做到極致,極力讓每一位用戶都獲得滿意甚至驚喜體驗的企業也一定是擁躉無數,極受歡迎的。

以新媒體為例來講,企業所做的推廣在內容上不應成為企業產品的展示板,也不是企業的自嗨陣地,而是極為重要的服務視窗,也是通過內容實現溝通交流以及價值傳遞的即時管道。

利用微信的開放平臺多做一些功能的開發,增加產品、服務的入口;用戶的留言回饋以及投訴等及時處理 ;推送的內容要不斷調整保持使用者的新鮮感,等等這些都是服務使用者的基本要求。用戶感受不到你過多的刻意但能感受到你的用心,這樣的服務才是到位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