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兩天關於私域流量的話題越來越熱,身邊有很多朋友問我怎麼看:

所以這裡簡單的探討下:

1)私域流量到底是什麼,要不要入局?

2)裂變,下沉市場,留存這些層出概念後面有什麼共同邏輯

1.

私域流量是一個拼裝概念

 

最早源于電商從業者把淘寶認為是公域流量(搜索流量不屬於自己流量),而微信是私域流量(流量可以自己玩)進行的一個概念區分。後來越來越多的場景被稱為私域流量,比如線下流量的聚集,線上加個人號等。

其盛行背後有4個前提

  • 資本角度:二級市場中小企業融錢難
  • 平臺角度:基於支付,行銷功能等配套措施越來越成熟
  • 企業角度:線下企業進一步觸網,線上企業重視精細化運營
  • 用戶角度:社交電商的爆發,對個人號行銷已經習慣。

一種概念玩法推出市場,一般都需要幾個要素間相互的組合,比如短視頻在年技術上早已成熟,但是到17年才爆發,因為用戶習慣的遷移以及4G資費的進一步降低。

 

2.

對於私域大家不必糾結於概念,最終還是看效果

 

一位偉人說過:不管黑貓白貓,只要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就像我之前判斷增長駭客的邏輯,並不是會裂變的人才叫增長駭客的,如果光靠寫文章能漲幾十萬幾百萬粉絲,就是頂級增長駭客。

對於to c的公司來說

營收=流量*轉化率*客單價*複購率

我們目前談的私域其實是圍繞是轉化率、客單價、複購率三個要素的優化,也就是提升用戶的LTV

私域是如何優化這三個要素,簡單舉例:

 

1)提升轉化率:

傳統的轉化率是漏斗模型,轉化率提升的核心是轉化路徑的設置,也就是讓用戶完成既定的通路,最後轉化。

 

同樣的產品,先進社群再轉化到個人號,還是先轉化到個人號後續拉群,邏輯和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前者多用於社群裂變,依靠社群起量,輕轉化。後者多用於成交號,拉長週期培養用戶信任感。

今年是社群的大年,很多產品開始在社群內轉化,尤其是高決策成本的產品,比如教育和保險類的產品,在社群設置好劇本(講座開始群內烘托私聊話術朋友圈配合等),轉化率非常高。

 

2)提升客單價

提升客單價,除了和產品本身有關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邏輯是從需求流量變成信任流量。怎麼理解,比如幾十塊錢的,低於100以內,很多人其實是衝動消費,但是對於幾百塊錢的,或者上千時需要思考,其購買邏輯是首先得相信這家公司或者人。

 

源於相信,之後賣啥都是可行的。今年教育領域和微商跨界賣課非常流行,其核心的邏輯是因為微商很多社群已經養了很多年,有天然的信任感,只不過從品類上把實物換成了課程。

 

3)提升複購率

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很大的一個區分點,即使用權和所有權的剝離。在公域的體系內,每次觸達使用者都需要花錢。比如搜索流量。但在私域裡面,只要是自己的就流量可以N次觸達,也就是提升複購率。

 

3.

私域流量並不等於微信流量池。

 

從轉化的角度看,只要能把用戶圈養在該平臺,並獨自完成轉化都是一個好平臺。

QQ因為其群管理體系完善,是非常好的轉化池,理財類的長投學堂通過9元課的引流在上面玩轉的風生水起。

短視頻平臺快手最近日活已經突破2億,對於2億的大盤的APP來說,快手早已擺脫之前low 的邏輯,並且去年有1500萬用戶在快手上掙到錢。

對於抖音來說,得益於去年年底購物車的加持,商家變現能力迅速釋放,但抖音上做變現門檻比較高,需要內容過硬。

今年是直播電商的爆發年,用戶在抖音,快手上買東西的邏輯有點像之前逛地攤一樣,不是搜索場景,而是喚醒需求,逛著逛著就買了。

逛帶來的量要遠遠超過搜索的量,可以類比成資訊流和搜索的邏輯,前者的想像空間要大很多。

對於小紅書來說,其社區的核心邏輯聚焦於買買買,並且用戶優質,購買欲天生強烈。不同於HFB(化妝品品牌,現天貓品類排名前十)在微信的公眾號上瘋狂投放,完美日記在小紅書上完成了二次爆發。

 

其實APP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才是最大的私域。

凱叔講故事,寶寶玩英語這類在微信上玩的很好的企業,也在應用市場上投放。比如賣翡翠的對莊翡翠在做app直播,通過私信客服賣,效果也很好。

 

4.

對於高客單價,高決策成本的產品天然適合於做私域流量

 

對於媒體類的產品,其基於cpm做廣告的邏輯,私域並不適合。

評估企業是否需要做私域核心是看投入產出比,比如最後落地到個人號,無疑需要更多的人力支援,一般來說一個OTO號(在上面直接成交),一個人大概能運營3個號(3000人左右),需要企業提前批量化的佈局,既完成工業化的操作,批量化的複製是難點之一。

5.

其實最大的流量還是在公域上。

 

私域只占了整體流量很小的一部分。618季節來臨,各大商家還是該投放就投放。

並且公域流量也存在很大機會,比如抖音上的POI功能,可以給本地商家帶來很多流量,民宿行業在抖音上已經產生顛覆。

6.

私域流量怎麼玩?

 

對於線下企業就是把線下的資料線上化,結合線上的玩法。

舉個例子很多線上的企業說社群裂變做不起來,有個朋友在一個小縣城的培訓機構做,一次活動很輕鬆做了一萬多人。

並且微信對線下企業的賦能越來越大,據說後面還會開放商家的個人號進群功能。

對於線上企業,流量要滴灌化,利用到極致。

公眾號今年也在陸續做一些動作,包括公眾號直播,小小包媽媽一晚上賣了200萬的貨,對於腰部類的帳號無疑是利好。

公眾號上的玩法,服務號其實還有一小波紅利,大家可以觀察下拼多多的服務號,基本上一條高級群發都沒有,無限利用用戶的行為觸發48小時客服消息+範本消息進行推送。

 

具體到個人號的玩法,核心是打造人設,在這塊玩的爐火純青的是之前的賣茶女,這裡面核心在於細節,比如同樣的內容,不同的展現形式轉化率也可能會大相庭徑。

比如:

 自拍 > 1句話+1張圖片 > 1句話+若干張圖片 > 1張圖片= 1句話> 大段話+1 張圖片 > 大段話+若干  張圖片> 1句話> 大段話 >1一句話+轉發>轉發>廣告 

7.

繼續回歸到營收公式。

 

私域的出現證明了大家對後三項的重視,但心心念念的還是第一項流量,換一句話說,便宜的流量。

要重新尋找便宜的流量,今年大家反復提到了下沉市場因為下沉市場有新的裝機或者換機量大,而且這部分使用者對一些常見的行銷套路遮罩感弱。

 軟銀的創始人孫正義提出過時間機器的概念,即IT產業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時間進程不一。所以海外的下沉流量空間還很大,特別是中東,印尼這類,之前陳大年曝光的12小時增長1200萬用戶的是在印尼的一個上網工具。除了之前的工具類出海,各類借貸,諮詢類應用也層出不窮。

當然時間機器在國內也同樣成立,在中國的一二三四線城市,其實可以理解成一個個切分的經濟體,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或者玩法在逐步滲透。

 趣頭條的金幣玩法,包括最近的章魚輸入法大火,核心還是同樣的套路複製到了不同的產品線。

其實下沉市場其實也並不是新鮮詞15年後微博新的一輪增長,也是依託于下沉的年輕人。

下沉市場為何一直被低估,借用拼多多創始人黃錚的理解,之前媒體圈一直都是五環內的人,看的視角更多的是關注北上廣深,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沉默的大多數正在迸發巨大的活力。 

 

8.

便宜的流量另一端就是通過裂變。

 

贊、拼、積分、送、賺這些套路屢試不爽。從數學公式看,裂變是一個指數型函數,也符合我們常說的大力出奇跡。畢竟每個老闆心裡都住著一個“0成本獲取XXX萬粉絲的夢

 

 

 

目前裂變不是不能做,只不過進入深水區,首先小白玩家進來有很大的危險性,比如3月做任務寶同學們,很多會發現就是耗羊毛的人越來越多,啟示他們從之前耗P2P現金現在遷移到了耗實物,如果沒有篩選機制,會虧得很慘。

第二個趨勢是裂變更加注重企業自己設計產品,之前可以用協力廠商,但是效用越來越差,需要企業單獨根據自己的情況定制。比如斑馬英語在app和服務號的結合,效果非常不錯。

 

9.

企業一般可以靠裂變可以完成前中期的積累,但無法支撐全週期,如果是單一業務(不改變產品形態)

裂變核心會受限於兩點:

l  本身裂變可突破的圈層有限,即分享枯竭

l  平臺的規則受限,即微信打擊誘導分享,三級分銷等動作

從第一個點看,之前封殺的打卡裂變,本身的k值也在下降。對於第二點,對於平臺的邏輯很簡單,如果大家都去搞最便宜的流量,誰還去投廣點通。

裂變再厲害的產品只要在微信上,想要安全的大規模的擴量都需要使用其商業化產品。

可以觀察最近上市的一家企業,其早期利用社群裂變快速起量,現在支撐大盤還是靠投放多一些。電商可以參考拼多多,2016 年拼多多新增用戶的獲取成本為 10 /人,2017 年為17 /人。2018 年拼多多在廣點通包括各處投放後,獲客成本急劇攀升到 102 /人。

裂變的接力棒一般有兩種,回歸到黏著式增長或者投放類增長。

前者更多見的是做品牌,依靠品牌進入用戶心智,觸發口碑,造成低成本傳播。最近很多國貨品牌聯合興起,其實是在新場景中喚醒用戶對老品牌的認知。

投放更多拼的是成本和規模的理解,能不能踩到特定平臺的紅利,在合適的時間點all in 

2012年、2013年,移動互聯網剛剛開始的時候,無論是買預裝還是下載都非常便宜。當時抓住了這個視窗期大量買量的其實有兩個人,一個是王興,一個是張一鳴。

42章經的曲凱說過:以前我一直覺得完整的週期就是從增長到滅亡,最近我突然意識到,很多時候一個週期的尾部並不是必然走向滅亡,而是走向穩定,走向存量市場。

最近重新拿下社交媒體頭牌的twitter證明,雖然在大盤MAU沒有上漲的情況下,其MDAU(可貨幣化的日活)上升重新給企業帶來新的一輪增長動力。

 

所以無論是私域,裂變還是下沉市場,不必執泥于單一概念,2019年的企業增長,已經從過去的單一關注規模到現在關注有品質的增長,這對於大市場回歸理性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