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1980年的可口可樂消費者和一個今天的淘寶用戶之間有什麼區別?

 

1980年,大部分可口可樂的消費者在購買一瓶可樂之後,就不會再跟品牌有直接的關係,他們與品牌下一次發生關係的時間是他們再次購買可樂之時。

 

今天的淘寶用戶呢?他們在平臺上購買一次產品後,還會時不時登錄逛一逛,看看系統給自己推薦可能感興趣的商品,有時去簽個到領一些金幣,有時看看短視頻、直播,還有可能在關聯的支付寶上理財、消費、收集能量等等。他們與品牌發生的關係是長久的、多維的。

 

我將互聯網時代之前的時代稱為傳統消費者時代,之後的時代稱為互聯網消費時代。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可口可樂所處的傳統消費時代,品牌的主要目標是製造產品售賣給消費者,而淘寶所處的互聯網消費時代,品牌的主要目標是運營使用者,創造長久價值。

 

如今,傳統品牌也大跨步邁進了互聯網時代,它們不會一成不變,同樣在努力與時俱進。

 

品牌的第一次轉型——

從以品牌為中心到以消費者為中心

 

傳統消費時代,品牌是以自身為中心的,它們根據消費者的普遍需求製造標準化商品,售賣給消費者,以此創造品牌收益和價值。

 

互聯網消費時代,品牌以消費者為中心,它們根據消費者喜好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製造最適合某類甚至某個消費者的產品,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和價值。

 

因此,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品牌價值才更有意義。

 

大衛·奧格威有類似的言論,他說:品牌是一種錯綜複雜的象徵,它是品牌屬性、名稱、包裝、價格、歷史、聲譽、廣告方式的無形總和。品牌同時也因消費者對其使用者的印象,以及自身的經驗而有所界定。後半句的意思是說品牌是消費者頭腦中的印象,沒有消費者,也就沒有品牌。

 

Keller曾在《戰略品牌管理》上提出基於顧客的品牌資產的概念,並認為它的組成部分有三個:一,消費者對品牌的差異化效應;二,消費者的品牌知識;三,消費者對行銷的反應。

 

我在《積累消費者資產的核心是把品牌還給消費者》一文中認為,如今品牌價值衡量標準已經從品牌資產轉化為消費者資產。

消費者資產的計算公式是這樣的:消費者資產=消費者消費*消費者忠誠度(本商品在同類商品中的購買率)+社交推薦收入(具體可見《積累消費者資產的核心是把品牌還給消費者》)

這其中消費者忠誠度很重要,凱勒舉過一個例子:一名通用汽車的忠實顧客在他的一生中能為公司創造276000美元的財富,包括至少直接購買11輛汽車,並間接將通用汽車產品推薦給親朋好友。這為顧客創造的276000美元的價值,就是品牌的消費者資產。

 

從以自身為中心的品牌資產到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消費者資產的轉變,是品牌在互聯網時代的第一次轉型。

 

可口可樂曾推出昵稱瓶,這個舉措完全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它是針對不同消費者的特性為他們單獨定制的商品,這個舉措讓可口可樂當年收入實現上漲。而通過這次產品的改變,消費者對可口可樂的好感大幅提升,消費者資產隨之上升。

品牌的第二次轉型——從消費者到用戶

 

回到文章開頭的例子,一個1980年的可口可樂消費者和一個今天的淘寶用戶之間有什麼區別?概括一下。

 

消費者:更強調消費,一個消費者花了多少錢買這個品牌的東西,這個品牌就有多少收入。

 

用戶:更強調使用,一個用戶只要長期使用某款產品(互聯網產品),那麼他貢獻的收入一定是長期的且可持續的,這個收入一定大於他的單次消費。

消費者和品牌是單次消費關係,而用戶和品牌之間是長期運營關係。在互聯網消費時代,品牌的資產價值更取決於用戶的資產價值。一個品牌用戶越多,忠誠度越高,越活躍,他為品牌貢獻的價值就越高。

 

雷軍曾以用戶資產的概念來為小米估值,故事如下:

 

原國美電器董事長陳曉有一次去拜訪雷軍,雷軍給他算小米的估值,小米有7000萬用戶,每個用戶的價值380美元,這樣算下來,小米市值金300億美元

陳曉當時大受震撼,回來之後他對人說,這麼多年製造業從未聽到有這樣的估值方式,這就是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定價,互聯網對企業價值判斷的新標準。

 

如果按照傳統的市盈率來算,當時的小米還沒有盈利,企業的價值根本沒法計算。

 

對於互聯網平臺比如京東來說,活躍用戶是判斷其未來走向的一個重要指標。去年京東第三季度活躍用戶在上市後首次出現環比下滑,減少860萬人。這引發了不小的恐慌,因為某種程度上,C端的活躍用戶是決定其平臺GMV的重要因素。

 

一個電商平臺,活躍用戶越來越多,消費越來越多,則形成正向迴圈,否則平臺將逐步走向沒落。因此在互聯網消費時代,用戶資產對於品牌極其重要,而企業的目標是將消費者變成使用者。

 

品牌將消費者轉變為用戶案例:

 

蘋果:從硬體製造商到服務提供者

 

傳統意義上講,蘋果公司是一家製造商,它製造軟硬體一體的電腦、MP3、手機等出售給消費者。它跟消費者的聯繫也僅限於銷售時候的連接,最多加上售後服務。如果這個商業模式持續下去,那麼今天蘋果的市值不會比聯想高。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約伯斯帶領蘋果實現了兩次轉型。第一次轉型它從PC製造商轉型為產品加服務供應商,代表為iPod+音樂服務,這時消費者不只是購買iPod播放機,更是購買了音樂服務,音樂服務的不斷更新讓消費者不斷與品牌發生關係。

 

第二次轉型蘋果推出iPhoneiPhone不只是一個手機,更重要的是 APP Store iCloud等服務,它形成了硬體+服務的生態,這個生態長期連接使用者,服務使用者,促進使用者變現,貢獻自己的終身價值。

 

我曾經有個朋友,從iPhone 4一直換到iPhone X,當問到為什麼不換其他品牌手機時,他說,自己被iPhone 綁架了,自己的帳號、照片等都在上面,換手機的轉換成本非常高,這種綁架其實就是被運營。

 

耐克:從運動裝備到解決方案

 

有幾十年歷史的耐克,一直是以設計、製作和銷售運動裝備為核心的體育用品公司,多年來,耐克通過售賣產品和連續不斷的Campaign活動與消費者建立連接,讓消費者成為品牌精神的擁護者和愛好者,因此一些用戶對品牌有著較高的忠誠度。不過並不是所有消費者都算得上耐克的粉絲,有著極高忠誠度,有些消費者只是把耐克當做自己一個運動商品的選擇之一而已。如今,耐克也在積極轉型。

 

早在2006年,蘋果和耐克就合作推出了一款名為 Nike + iPod 的運動套件,它可以追蹤用戶的運動日期、時間、距離、熱量消耗值等資料。約伯斯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和 Nike 公司合作,將音樂和運動提到了一個新的水準,Nike + iPod 運動套件就像是用戶的私人教練。

 

如今耐克與Apple Watch的合作相比較第一代Nike + iPod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 Apple Watch Nike+ 可以指導用戶完成多項動作。在訓練過程中,可以追蹤心率和卡路里,訓練結束後還能查看統計資料和成績單,它的指導性更像私人教練。

而耐克開發的Run Club Training Club等應用,結合自己的運動裝備,則給予用戶更專業、更一體化的運動指導和體驗,對耐克來說,如今它不是一個單純的運動裝備消費品牌,更像是一家為用戶提供運動解決方案的企業。

特斯拉:從耐用消費品到智慧服務

 

傳統意義上的大多數車企都不算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品牌(即D2C品牌),它們的商業模式是生產和製造汽車,將其批發給經銷商,由經銷商售賣給消費者,這些車企實際上做的是B2B的生意,消費者一般在購車後,基本上就與品牌不再有聯繫。

 

特斯拉興起於互聯網時代,首先特斯拉的商業模式不同于傳統車企的B2B模式,它採取電商+直營店的模式,直接與消費者建立聯繫和溝通,這使得其與消費者的聯繫是直接的、緊密的。其次特斯拉是軟體和硬體一體的商品,消費者不是購車之後就與品牌失去了聯繫,軟體的不斷升級以及交互,使得消費者與品牌的溝通和聯繫更高頻。

 

對於特斯拉來說,購買產品的人是長期的用戶,而非一錘子買賣的消費者。今天,通用汽車的市值高於特斯拉,但在過去幾年,特斯拉市值多次超過通用,要知道特斯拉每年銷售的車輛不足通用的10%,這一點挺說明問題。

如何變消費者為用戶?

 

上述案例中購買它們產品的人,已經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消費者,而是能夠長期與品牌建立聯繫,貢獻終身價值的用戶。變消費者為用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涉及到企業戰略端的轉型,也涉及到企業行銷、運營策略上的變化。以下是幾個建議。

 

變商品售賣為持續提供長期價值和服務

 

上述三個案例可以看出,企業將消費者變為用戶的首要策略是,產品和服務的改變。要將自己單純製造和售賣商品的模式,轉變為商品+服務+軟體+解決方案的模式(後三項至少有一項),只有服務、軟體、解決方案這些非純產品的東西也便於實現與用戶的再次連接。

 

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服務+軟體+解決方案的時候,也會直接與企業形成交互,其中積累的資料將會成為企業長期運營用戶的重要資源。淘寶、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利用與使用者交互形成的大資料,指導了精准商品推薦,指導了客戶的行銷策略,這些資料已經成為它們商業模式的重要元素。

 

變一錘子買賣為終身運營

 

消費者成為用戶的重要衡量在於,以前消費者跟品牌是一錘子買賣關係,而今使用者跟品牌是產品使用週期內的永久關係。

 

對於滴滴來說,它的每一個用戶都有終身運營價值,因為打車是一個使用者終身都會做的事。這其中如何發展新用戶,提高現有用戶活躍度和使用率,對離開的用戶如何召回,並繼續服務,都是為企業創造長期價值的事。相較傳統計程車公司,滴滴在這方面有著碾壓性的優勢。

 

在汽車領域,一些製造商也在努力做這方面的轉型,比如吉利推出曹操專車,意圖形成汽車售賣+出行服務供應商的模式。通用開發自動駕駛汽車和提供網約車服務的計畫,同樣體現了其力圖從單純製造商轉型為出行連接公司的努力。但是,對於汽車製造商來說,它們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使用者產品生命週期(至少5年)內的長期用戶價值體系和運營體系,以便長期為用戶創造價值,同時也讓用戶為企業創造價值。

 

提升用戶的品牌忠誠度

 

即便在互聯網時代,提升忠誠度這一點也是不變的,我在《積累消費者資產的核心是把品牌還給消費者》一文中給出了詳細的解答,策略包括:對用戶開放而非封閉;善用眾包,讓用戶參與品牌建設、培養用戶粉絲經濟。

 

另外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通過運營用戶,不斷為使用者提供有意義的產品和服務,這也是提升使用者忠誠度的重要策略。

 

構建與用戶連接的私域流量平臺

 

私域流量的概念今年成為較為熱門的概念,私域流量概念聽著玄乎,實際上就是品牌自己的可控平臺。任何一個用戶企業,都應該將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平臺作為企業的用戶運營戰略。

 

這些平臺包括自己的APP、社區、官方博客、公眾號等,通過可控的私域流量平臺,品牌可以用用戶形成長期互動,有效地運營用戶,並為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私域流量平臺的宗旨就是讓還不是用戶的消費者成為用戶,讓已經成為用戶的消費者活躍度更高,形成與品牌更高的忠誠度。

 

用戶與企業一體化

 

每一個消費某品牌產品的使用者都應該是企業價值的貢獻者,因為它們才是企業的衣食父母。如果能讓用戶共用品牌增長的利益,則用戶和品牌成為利益共同體,他們不僅自己消費,還會拉更多的人消費,從而推高企業的收入,自己也獲得更高收入。

 

這種例子不是沒有,拋開蔚來產品的問題不說,蔚來創始人李斌在去年捐出1/3股份成立使用者信託基金,其目標就是讓使用者為企業貢獻價值,同時與企業共同成長,讓用戶共用企業成長的收益。

 

蔚來自己也一直宣稱致力於成為世界上第一家用戶企業。本質是通過運營用戶,構建用戶經濟,讓用戶與企業共同成長,這也是其商業模式與傳統車企本質的不同。

 

在互聯網時代,一切都在聯網,企業也需要通過聯網的方式連接和運營使用者。對於傳統消費品牌來說,它們應該學習互聯網品牌的商業策略,轉型消費型企業為用戶型企業,讓自己的消費者變成用戶,並未用戶創造長期價值,與企業共同成長。傳統企業需要做戰略的轉型——從產品到產品+服務,以及行銷方式的轉型——從廣告到運營。這是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的唯一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