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917218-ae287ed3e650c0089b408dd31e9b1501-480x300

 

2019-2020是新媒體和網紅經濟集中引爆的一年,可你知道嗎:

在總數約2500萬個公眾號當中,月活躍帳號只有350萬,活躍率才10%多一點;瑞幸咖啡是憑藉以行為模式的創新帶動流量來搶佔星巴克的市場;網紅帶貨其實是一種集中引爆的浪尖效應,用密集的爽點、爆點和折扣來說服下單……

看似繁榮的背後,仍需突破一些創新瓶頸。

本文將從關注渙散、流量陷阱、拼帶貨力、版圖挪移四大關鍵字入手,全面剖析2020新媒體商業創新版圖,相信會對你有所啟發。

2019-2020是新媒體和網紅經濟集中引爆的一年。微博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網紅粉絲總人數已超過6億,網紅經濟規模已突破2萬億元(相當於歐洲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體量)。但市場繁榮的主升浪要真正拉開,仍需突破一些創新瓶頸。 2019-2020年間,國內新媒體行業發生了,或者一直發生著這樣一些事情:是否要停更雙微一抖假流量事件頻繁發生、明星與網紅爭奪媒體關注的C位、人工智慧如何顛覆現有的媒體格局……這些都指向了行業持續發展的創新瓶頸。 為何要重估雙微一抖傳播價值,為何有假流量事件,為何有明星與網紅之爭……因為創新不夠,在舊的格局下爭奪關注、爭奪流量,導致流量越來越貴,你越來越買不起。

 

2019-2020新媒體創新版圖 具體盤點2019-2020新媒體創新版圖之前,我想基於這個語境,重新定義一下什麼叫商業創新。  什麼是商業創新?不是讓你開創那些殖民冥王星、穿越銀河系的偉大技術,不用你做的內容跟諾貝爾獎得主一個水準,而是你的技術、你的內容,要使更多人有感覺、有想法、有興奮點。做完之後如何控制、激發效果,是價值創造的核心重點。 商業創新,就是控制、激發好的商業效果。 基於效果這一前提,我將2019-2020新媒體商業的核心問題分拆成為四個關鍵字:關注渙散、流量陷阱、拼帶貨力、版圖挪移。

 

 01 核心問題:關注渙散 2019年初就有人引爆了新媒體領域的一個尷尬現狀:國內有2000萬新媒體小編,每天都在微博、微信、抖音上做品牌維護,刷存在感、製造大量垃圾內容,侵佔了使用者注意力。可是,微信公眾號之前停更比例特別大,2500萬公眾號當中月活躍帳號只有350萬,活躍率才10%多一點。 這到底是製造廣告內容還是社交垃圾,到底是消耗品牌還是積累品牌 很多人做很多內容,但是人們的關注渙散了,也就完全沒有傳播效果。對於做內容的人、看內容的人來說,都是很大的浪費。 

 

更關鍵是,這給廣告行業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現在已經不是“50%的廣告投入被浪費,而且還搞不清楚是哪50%”,而是廣告行業陷入了粉塵化社會的泥沼 過去5年,互聯網的收視時間已經超過所有傳統媒體的收視總和。現在20%的人回家看電視,20%看網路視頻,20%看微博、微信,20%打遊戲看直播,還有在KTV、酒吧、看電影的,這些對廣告行業就是個災難。 

 

因為內容太多,你時間不夠用了,針對各種內容推送,大概只能掃一眼、刷一下。如果你看什麼都習慣於掃一眼、刷一下,那麼,永遠是後面的內容覆蓋前面的記憶,再好的廣告策略也對你沒有效果。 目前有兩個效果相對可靠的創新方向: 一是內容的智慧推送急需突破資訊繭房 智慧推送的那些內容,原本是為了凝聚用戶關注,所以,針對不同的用戶習慣和行為軌跡,推送不同內容。

 

但是,經過四五年間的技術成熟,內容反而越看越集中了,視野和思維的頻寬漸漸趨於收窄。平臺(今日頭條、騰訊、百度)是基於你過去的用戶行為猜測未來的行為,如此迴圈下去可能會越看越煩,陷入新的資訊繭房。智慧推薦如何打破這個認知和技術的邊界,將是未來的重要創新點。 二是意見領袖(KOL)的培育和孵化開始深度下沉 目前,國內有幾百萬人做了職業網紅KOL行銷在美容、化妝品等行業已經是主流手段,成為繞不過去的品牌管道。

 

旅遊、育兒、留學諮詢等等垂直領域,商業潛力也被持續開發出來。 經過此前多年的培育和孵化,網紅已經從最初的大眾網紅向美食、母嬰、美妝、體育等等細分領域擴展.但是,近一兩年,進一步的創新點是把職業網紅化,諸如網紅客服、網紅導購、網紅廚師、網紅教師等等。李佳琦曾經也是起步於網紅導購,逐漸成了大眾網紅;人大附中的數學教師李永樂,就是網紅教師的典型案例。 

 

網紅孵化的深度下沉,不斷瞄準更加精細的需求空白(從大眾市場到細分市場,再到職業360行)——需求市場越精細、流量品質就越好,這是破解關注渙散的一大方向。

 

 02 創新誤區:流量陷阱 成功投資過愛奇藝、摩拜單車、豆瓣電影的鄭慶生,將商業創新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流量創新,就是如何使資訊觸達使用者——流量即用戶時間(用戶需求的一種表達);二是行為模式創新,就是如何交付產品、如何收錢、如何完成交易。 luckin(瑞幸咖啡)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以行為模式的創新帶動流量

 

星巴克賣咖啡,一定瞄準人流量大的鬧市街區,但luckin不是這樣,你很難在鬧市區找到luckin的店,幾乎全是線上完成交易,就算去luckin的實體店喝咖啡,也還是要用APP下單、付費。 使用者買咖啡的行為模式完全變了,根本不在意你在哪裡開店,這就大大降低了對手星巴克的店區價值。 行為模式創新是一個金礦。

 

但是,國內新媒體商業的創新焦點仍集中在流量上。 目前的流量創新,最大的誤區是很少先談效果、再談流量,而是直接談流量、講價錢。這就給刷流量、買粉絲(流量造假)創造了需求市場。 你要在社交網路中做推廣,市場總監、品牌經理會告訴boss很多客觀資料,而這些客觀資料也是他們與乙方廣告(媒介)公司直至KOL的共同語言。尤其是價格要談攏,那麼,客觀資料(流量)就是溝通成本最小的一種選擇。 這一兩年爆發了不少虛假流量事件,廣告主花了不少冤枉錢。 

 

我認為,這是流量創新的一個巨大誤區——將流量視作一個孤立指標。 理性的做法是將流量創新納入一個完整的行銷體系中。我們知道,有些地方虛假流量也騙不了,比如刷流量不會附帶刷賣貨KOL的核心商業價值是幫廣告主確定品牌基調、帶動輿論風向,這些都是廣告主可以直觀感受到的,沒辦法作假。

 

衡量KOL的商業價值,專業公司會有很多維度、各種尺度,流量僅僅是一個孤立的概念,我們不可能脫離商業的實際結果、真實效果談流量。 當然,流量做假在技術層面的原因主要是資訊不透明、不對稱,未來的創新點在於完善和推廣KOL和廣告主評價指針,類似於天貓的賣家與買家一樣,客觀資料+感性評價,具有高可信度的評價體系。

 

 03 創新焦點:拼帶貨力 如果有人問你,新媒體商業創新的焦點在哪裡?沒有什麼比以下事實更具有說服力: 前年,臺灣綜藝主持人吳宗憲曾經驚歎:大陸網紅賣貨打破人類記錄,三個小時賣了一個多億台幣。

 

不過,這個記錄總是短暫的,很快被打破。 “淘寶第一主播薇婭,每天直播56個小時,每次平均要推薦60個商品。201811”,薇婭開播2個小時,就賣了2.67億元的貨。 201911” 包括李佳琦、薇婭、辛巴這些TOP網紅,都是日銷10億的量級了。

 

 那麼,網紅帶貨的具體創新點在哪裡? 一般的電商賣貨,比如淘寶、京東商城、蘇甯易購等等,都是基於一種細水長流的長尾效應 網紅帶貨恰恰相反,那是一種集中引爆的浪尖效應,就是一波巨浪(用戶流量)過來,快速抓住巨浪的最頂尖處——用密集的爽點、爆點和折扣,抓住最活躍、最有熱情的那一小群,迅速將產品賣出。 創造普遍衝動的瞬間,在快節奏的時間間隙實現商業變現。

 

這種引爆打法,是會寫進商學院教材的。 畢竟,95後、00後這些新一代的消費者,因為從小就在接受網路資訊,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變得冷漠,一般低密度的爽點根本刺激不到他們。 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大腦對刺激的忍耐度、需求度在不斷增加,即用戶的心智在飛速反覆運算。 草根紅人不像影視明星那樣,追求高曝光、高覆蓋,而是瞄準一個細分人群、一個細分領域,營造高密度的爽點,然後一次商業變現。

 

 04 新媒體商業的版圖挪移 迪麗熱巴在去年8月的一檔綜藝節目上說:今年我已經8個月沒有拍戲了。同樣的,上一代的偶像霍建華也自嘲我失業很久了。明道在參加《演員請就位》時透露,已經大半年沒有演過戲…… 不僅一線明星紛紛失業,有資料統計,整個201965%的演員無影視劇播出。為何會這樣呢?因為用戶需求少了(或者轉移了)。

 

 人們現今將大量時間用於看短視頻(網紅的主戰場)、綜合資訊,看影視劇的時間少了,導致了影視明星的大量失業。因為新媒體技術的創新、用戶時間的轉移,引發了網紅與明星之爭,很多一線明星也開始下來做網紅。 QuestMobile資料顯示:近一年中,短視頻、綜合資訊成為帶動移動互聯網用戶月總使用時長增量的引擎,兩者帶來了近一半的增量。其中,短視頻帶動了36.6%的增長,綜合資訊帶動了12.5%的增長。可以預期,未來一兩年,這一塊的流量戰場仍是明星、網紅的經營重點。 從實際的商業化變現上看來,網紅KOL無疑已經可以對影視明星構成很大的競爭壓力。就帶貨能力而言,一線明星遠遠比不上李佳琦、薇婭、辛巴這些TOP網紅;就傳播能力而言,目前大陸、港澳臺地區有跡可循的所有影視藝人,大概在9000人左右,而根據艾瑞與微博聯合發佈的《中國網紅經濟發展洞察報告》顯示,粉絲規模超過100萬的TOP網紅多達數十萬人。

 

 目前,短視頻領域的創新已經十分充分,綜合資訊領域還有一定的創新空間。短視頻市場中,抖音短視頻、快手位元列第一梯隊,用戶滲透率為54.2%;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為第二梯隊,使用者滲透率為21.9%。綜合資訊市場中,今日頭條、騰訊新聞處於日活躍數的第一陣營;今日頭條極速版、趣頭條位於第二陣營;搜狐新聞、一點資訊、網易新聞、新浪新聞、鳳凰新聞等位於第三陣營。 

 

2020新媒體創新路線圖創新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可能就靠拍腦袋、等靈感,一定要有一個思維框架。 激發創新的效果,就像應對一條特別麻煩的馬路,寬度不代表效率。

 

比如,香港的很多馬路很窄,兩三個車道而已,但是公共汽車開得非常快,呼嘯生風。北京很多路寬達七八條車道,車仍然開不快。因為在香港開車,一直沿一條道走會比較快。北京馬路很寬,左邊不行就右邊,右邊不行再左邊,有很多車不停拐彎、不停並線,這讓馬路的運營效率大大下降。

 

 新媒體商業的創新,不是要你將路越修越窄,而是兼顧寬度和效率。如果路修得太寬,電視、視頻網站、短視頻、微博、微信、遊戲直播加上KTV、酒吧(很多很多傳播車道),都來分割用戶的流量和時間,反而不能凝聚關注,會傷害傳播的效果。但是,很多意見領袖(KOL)的跨平臺經營(60%以上的網紅KOL同時在6個以上的網路平臺運營帳號),由很多很多網紅大V(這些有影響力的個人)凝聚粉絲,又將用戶的時間和流量凝聚起來,贏回了傳播效率。 這裡,我繼續將未來一段時間新媒體商業的創新框架歸結為兩點:行為模式創新+流量創新。 

 

01 行為模式創新(演算法+社群)行為模式創新,目前看來,仍是將商業創新的重點聚焦於演算法或者社群上。 A.創新演算法眾所周知,今日頭條、騰訊以及百度的智慧演算法,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興趣進行個性化資訊(新聞+廣告)推薦。 當然,這不僅是為了對用戶投其所好,當你足夠瞭解你的用戶時,會有很多功能拓展。以尋人為例,過去的尋人是大規模資訊投放,造成媒體負擔加重,且到達率有限。而現在,類似今日頭條等資訊平臺,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精准定位尋人概率最大的人群,以高效的方式實現資訊的有效觸達。 智慧演算法的厲害之處,也不僅僅在於刻畫、定位使用者,甚至延伸到內容製作上。

 

騰訊的“Dreamwriter”,今日頭條的AI小記者張小明,新華社的快筆小新等寫作機器人已經參與內容生產當中。寫作機器人通過閱讀海量內容,對文字、圖片、視頻等進行理解,並自動生產內容,分發給興趣使用者。 當然,各家智慧演算法的競爭會面臨趨同效應——競爭對手通過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而變得越來越像。當年約伯斯就曾抱怨說,微軟的Windows系統,盜用了蘋果電腦圖形介面的概念。當今時代,智慧演算法的創新難免會有很大程度的趨同。

 

 B.創新社群 要是使用者目的特別明確,上來就是要買東西、訂酒店、訂火車票、訂電影票等等,這好辦,只要更便宜、更好用即可。 可是,絕大部分的使用者流量都是無目的性的,就是好玩、打發時間。 最難做商業轉化的那類用戶——需求始終存在、目的不太清楚,因為遊移不定,只有透過網路社區、粉絲經濟進行經營。

 

 比如,你要女生去買裙子,她們有大概的需求,但不是那麼明確。她們要多看、多逛、反復比較、精挑細選,逛了20家店、看了100條裙子,結果只買了一把太陽傘。 這麼難伺候的消費用戶,其實是占了消費市場的很大比例,京東商城、Amazon是伺候不了的,也只適合像西五街、小紅書那樣的平臺。 比如,Amazon、京東商城有一個很強的產品目錄檢索,西五街、小紅書相對弱化了這個功能

 

西五街、小紅書是搜索任何一個結果,都會出現一大堆產品和品牌,幾乎不會過濾無關資訊。 女生買東西基本上不是要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是這裡看看、那裡看看,看看有什麼她不知道的,有什麼她沒見過的,看得多了,就會忍不住買一樣。她們心中想要得到一些東西,結果總會購買另外一些東西。 這樣基於社群的行為模式創新,淘寶做得最好。馬雲已將淘寶定義成為一個娛樂公司。阿裡巴巴的最新資料顯示:每天晚上有2000萬的女生在淘寶上逛,什麼也不買,就是逛——她們是要找買東西的靈感

 

 02 流量創新(網紅公式+場景革命3.02019年底,社交媒體已經見證了一代人的成長。美國YouTubeFacebook15歲了,而中國的微博和天下秀也10歲了。 無疑,社交流量的核心資源就是網紅,流量創新的重點就是網紅公式+場景革命3.0 A.網紅公式 近期,圈內流傳著一套新的網紅速成公式:新品類 * 新流量 = 新網紅。 “新品類就是新穎的視頻內容,新流量就是爆發性的新平臺。 近日,快速崛起的國際範網紅李子柒,就是創造了一個鄉間美好生活的新內容品類。發展至今,形成了一種“Vlog + 中國風 +鄉村 + 美食 + 美女 +手工的獨特新型綜合體。

 

這份內容新品類,按照行內人的話說,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如今,李子柒已在微博擁有超過兩千萬粉絲,根據國際網紅統計平臺HypeAuditor的資料,在“How-to & Style (如何做&生活方式)品類下,綜合粉絲數、好評數、互動等各類資料,李子柒在美國的綜合影響力排行,高居第五。 這個網紅速成公式也適用於國際市場。2015年初,美國一對年輕亞裔父母,將自己的4歲兒子Ryan試玩新玩具的視頻傳到YouTube。幾個月後,這款視頻終於爆了—— 超大玩具扭蛋開箱,播放量超10億。

 

打開一個比自己還高的扭蛋,拿出100多件迪士尼玩具車。這給小孩子們的視覺衝擊和興奮,堪比女朋友看到100支口紅開箱。這樣意外形成了獨特的兒童新品類:Vlog + 兒童 +玩具試玩 + 視覺衝擊」。 如今Ryan成為了YouTube上擁有超2290萬粉的頂級網紅,也是福布斯雜誌發佈的YouTube最賺錢博主第一名(年入2200萬美金,大概是1個粉絲價值1美金)。 

 

B.場景革命3.0 場景革命仍是這一兩年流量創新的主題。什麼是場景?不僅僅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連接方式,更多是細節體驗,哪些細節觸碰了你的痛點、刺激了你的爽點?哪些設計觸動了你的情緒(孤獨、壓力、佛系和癮)? 都說,互聯網紅利的萎縮始於2018年,因為大塊的場景都已經被人占走了。 5年之前的場景革命,主要是將線下的消費場景(包括購物、訂票、開房等等)引向線上,這是場景革命1.0。之前幾年的場景革命,主要是運用定位技術、連接分析技術,開發新的用戶場景(包括網約車、線上訂餐等等),這是場景革命2.0。眼下的場景革命3.0,很有可能是對流量本身進行精准追蹤,你的資料(包括行程、購物、語言習慣等等)可以動態發掘你一個瞬間的心情喜好,你的爽點得以瞬間與產品行銷對接。

 

 我聽很多TOP美食網紅說過,如何快速圈更多粉?答案是火鍋。 因為用戶最喜歡的場景,是吃東西的地方,而最受歡迎的美食場景,就是吃火鍋的地方。這是一個4800多億的市場,社交屬性強。一個人吃火鍋多孤單?調研報告顯示,有83%左右的人都選擇3-6人組團去吃火鍋。朋友、家人、同事聚餐,火鍋往往是一個最容易被分享的場景

 

 你原本以為,美團只是一個外賣平臺。但場景革命之後,美團也是一個行銷公司——創造消費場景的行銷公司。 比如美團與可口可樂合作,在30個城市,開展可口可樂城市美食罐活動,就是用大資料甄選了30種美食搭配可口可樂。

 

美團招募上萬家優質風味餐廳,當消費者在餐廳點餐時,加一元換購美食罐可樂。你也許知道漢堡配可樂、火鍋配涼茶,但小龍蝦能不能配可樂,擼串列不行,海鮮合適嗎,美團可以幫助可口可樂改變用戶認知,拓寬可樂的消費場景。 消費品牌的真正價值,是與更多用戶創造更多新的共識,這就要創造更多的消費場景。 

 

小結 新媒體商業的創新,可能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大量成熟的技術、平臺、KOL分割了用戶流量,空白地帶已經不多了。 創新的深水區,可能是瓶頸,也可能是顛覆過去的機會。關鍵是好的頭腦,做好自己的船長。 好的頭腦會更加看重長遠,看重長期目標去創造價值,而不是當年當季當月的表現。 未來,新媒體商業創新的破局點,可能是演算法創新、社群創新,或是品類創新、場景創新,但是終其一點:你獨特的洞察和商業邏輯,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創新路線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