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小白正陷入商標爭奪戰的紛紜之中,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江小白從2013年年銷售5000萬至2018年年行銷30億,淨利潤在7-8億左右,僅用了六年時間。另據媒體最新披露,江小白高管在業內一次會議上公開表示,2018年納稅額在5-6億元。
如今的江小白,一方面是被捧做白酒行業新行銷的標杆,引起抄襲模仿無數。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人質疑江小白雷聲大,雨點小,銷量與聲量不成正比,不能持久。
分析江小白行銷的文章,已經鋪天蓋地數不勝數了。但老劉發現這些文章99%都沒講到點子上,基本都是圍繞“表達瓶、同城約酒、微博行銷……”等具體行銷方式在做表面文章。
而老劉這篇就帶你透過表面戰術,直擊江小白深層的行銷戰略和內在邏輯。
江小白的行銷戰略:
站在傳統白酒對立面,定位“年輕人的白酒”
是的,在江小白眼花繚亂的行銷戰術的背後,其行銷戰略概括就一句話:
站在傳統白酒對立面,定位“年輕人的白酒”。
所有的行銷都是圍繞這句話展開。
【從背景說起】:
2012年之前,中國白酒就一個字“老”。
曾經,白酒給人的感覺,一提起來就是滿滿的“歷史感與文化感”。
打開電視,走到大街,聽到看到的白酒廣告宣傳都是在比誰歷史悠久,誰文化厚重,什麼“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什麼“中國白酒第一坊”,什麼瀘州老窖1573,五糧液1618……
白酒行銷似乎陷入了“刨祖墳、講歷史,端起杯子想古人”的怪圈,在這種“比老”的氛圍中,白酒消費人群開始越來越“老齡化”。
直到80後、90後年輕人逐漸成為了市場主流人群的時候,依然沒有改變。
2012年是白酒行業的分水嶺,在經過了之前“黃金十年”的高速增長後,白酒行業開始下挫。
首先,政策層面“限酒令、禁止三公消費”,打擊了白酒存量市場。
其次,消費群體上,“中老年人”市場在萎縮,而80、90後年輕人對白酒興趣不大,市場也就缺乏新的增量。
再則,健康理念興起,“高度、濃烈、辛辣……”的產品口味和印象,讓追求“時尚、活力、動感”的年輕群體對傳統白酒越發冷淡。
在這種背景下,白酒行業彌漫著“悲觀氛圍”,行業似乎遭遇了中年危機。
傳統白酒就像京劇、相聲等傳統藝術一樣,面臨不創新求變,就將被年輕群體所拋棄的命運。
但,危機也是轉機,有些人看到了機會。
最早行動的人中,就有曾在金六福從事行銷工作的江小白之父—陶石泉。
陶石泉憑藉多年從事一線行銷所鍛煉出的敏銳,洞察到:
“不是年輕人不喜歡喝白酒,而是傳統白酒從產品到品牌上拋棄了年輕人。
產品上度數高,口感過於辛辣,年輕人初體驗不好。
品牌上講文化歷史,年輕人感覺過於沉重老舊。而且年輕人喜歡追新逐異,對於老一輩喜歡的品牌,心理上天然會疏遠和排斥”
在此背景之下,市場蘊藏了一個巨大的機會,那就是:站到傳統白酒的對立面,打造年輕人專屬的白酒。
陶石泉在早期的分享中,曾公開說道:“我們做不了大象,那我就找大象的對立面,做小,我做不了大象巨頭,那我就當小螞蟻”。
這,其實就是江小白最核心的戰略和邏輯。
這一招,行話叫做“對立定位”。
熟悉行銷史的都知道,百事可樂曾經就憑藉這一招,成功從可口可樂壟斷的可樂市場中撬開了條縫,成功打造了可樂第二大品牌。
回顧下這場經典行銷戰:可口可樂是可樂的發明者,發明後數十年都是品類當之無愧的領導者。
在百事可樂創立後的很長時間,可口可樂的強勢地位也絲毫沒受到影響。但直到百事找到了可口可樂強勢中的固有弱點,局勢開始改變。
這個固有弱點就是可口可樂發明者的身份和悠久歷史,這是可口可樂的最大優勢,但也是它無法避免的最大弱勢。因為正宗悠久就意味著難以年輕時尚,就意味著是上了年齡人,父輩人所喜歡的。
父輩人喜歡,對不起,年輕人就不喜歡。百事瞄準了這個突破口,發起了著名的“百事新一代”廣告運動,把自己站在了可口的對立面,宣稱自己是“年輕人的選擇”,把可口可樂定位於“老年人的選擇”。
這招產生了奇跡,百事的市場份額迅速提升超過了20%,可口可樂歷史頭一次遭遇嚴重挑戰。
回顧完這段行銷史,有沒有感覺江小白的“年輕白酒”戰略跟百事可樂的“新一代的選擇”在戰略上的的異曲同工之妙?
江小白的行銷戰術:
圍繞“年輕人的白酒”來配置行銷4P
戰略定位確立了,接下來就是將“年輕人的白酒”這一概念做實,江小白在行銷4P上徹底地進行了年輕化。
(一)、4P之產品的年輕化
1、容量——少就是好
年輕人酒齡不長,很多都是初體驗,喝不了很多。
所以,江小白主銷產品是100ML的小瓶包裝,年輕人覺得自己很給力,可以幹掉一整瓶。
2、口感——清淡點好
傳統白酒給年輕人的印象是““辣、沖、烈、重口味”。
江小白口感上追求的是“簡單、純粹、輕口味”,減輕辛辣刺激感,走國際酒威士卡、白蘭地、朗姆酒的路線,年輕人更易入口。
3、度數——低點就好
年輕人搞不定高度酒,江小白以40度為主要品種(也有25度的),遠低於傳統白酒動輒50多度。
4、配方——簡單點好
以單一高粱作為原料,不同于傳統白酒採用多種糧食釀造的工藝,口感更穩定,也有利於年輕人DIY,創造更多時尚的玩法喝法。
(二)、4P之價格的年輕化
年輕人收入不高,消費能力有限。江小白主銷表達瓶S系列100ML,終端零售價20元左右一瓶,一包煙錢,買起來很輕鬆。
(三)、4P之管道的年輕化
相比傳統白酒,江小白管道設計顯得特別簡單高效。
傳統管道是層層代理,從總代,到省、市、縣,再到終端,層層加價,層層收費。
江小白早期只有一級管道,稍偏遠的地方有2級,頂多有個分銷商。並很早就佈局電商,管道成本相比傳統白酒省了15%以上。
(四)、4P之推廣的年輕化
1、顧客——瞄準90後
江小白的目標客戶群是80/90後的年輕人,其中90後年輕人是核心目標群體。
2、場景——聚焦年輕人特有的“四小”場景
傳統白酒大都以宴會、商務、政務為主要的飲用場景。
江小白聚焦於“小聚、小飲、小時刻、小心情”四種年輕人的飲酒新場景。
小聚指的是三、五個人同事、朋友、同學之間的非商務應酬。
小飲,就是不拼酒,點到為止,講究適度。小時刻,指的是經常性與偶然性的時刻;小心情,是指酒這個產品是和心情,情緒所掛鉤的,而不僅僅是一種功能性需求。
3、命名——年輕人喜歡才重要
“小白”最早是網路用語,意指初學者,水準一般。這一略帶自嘲的稱謂在年輕人中認知認可度高。年輕人初入社會,大都是小白。“江小白”的擬人化稱謂加上文藝青年IP形象,容易跟年輕人拉近距離,產生共鳴。
4、表達瓶——超級自媒體的成功
產品包裝是第一自媒體,這一觀念現在已普及。可在2012年能意識到並不多,而江小白的表達瓶就是將包裝媒介價值最大化的代表。通過這個媒介,實現了形象區隔,參與互動,極大化了產品體驗與傳播價值。
A、與傳統白酒實現區隔
傳統白酒為凸顯文化感和價值感,包裝上大都古樸厚重,老氣橫秋。江小白開創性的語錄體包裝在外觀上與傳統白酒完全不同。在2012年春糖會上,江小白一出現就顛覆了傳統白酒高大上的品牌形象。
B、讓年輕群體深度互動
江小白初期的文案是企業自行設定的,有不少動人文案。
但到後期更多是年輕人參與進來創作的,江小白說這是“C2F”模式(由消費者到工廠)。江小白在後臺做了一個面向3億年輕人開放的無邊界創意文案庫,由消費者參與進來決定江小白的產品怎麼開發,文案怎麼創新。
C、強化體驗與傳播價值
產品有三種價值“使用價值、體驗價值、傳播價值”,大多數產品只具備基本的“使用價值”,而表達瓶則三種價值齊備,讓消費者有充分的體驗感和傳播衝動。
體驗什麼?體驗新奇、好玩,不一樣的年輕感。
傳播什麼?產品包裝很特別,瓶體文案很走心,不發微博、朋友圈曬一下豈不可惜?所以,有了無數消費者自發的傳播分享,不知道給江小白省了多少廣告費。
5、媒介——把年輕人聚集的微博當做主戰場
江小白的傳播起源於微博,陶石泉甚至說,如果說我是江小白的老爹,那麼新浪微博就是江小白的親媽。看下陶石泉的親述:
“因為我們投入小,沒辦法用傳統的方式去跟100個億的企業競爭,所以我們要找一種新的途徑來創立我們自己的品牌。
當時我在想,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自己開始學習微博這種媒體探討一條通過微博創新新品牌的新路子。”
甚至可以說“江小白這個品牌就是為微博而打造的,無論是產品本身、傳播物料,一切跟品牌相關的東西都打上了微博的印記。”
包括在最初投放的很少量線下媒介和線下活動都會跟微博關聯,導流到微博。
比如,在成都地鐵投放的廣告,關聯到了微博。
早期做的活動#遇見江小白#,就是在任何地方看到江小白的東西,用手機拍下來@我是江小白的微博,就可能會中獎。
6、傳播——以是否年輕化為取捨標準
A、活動——年輕人喜歡的才是好活動
江小做過很多線上線下活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們約酒吧”和“嘻哈巡演”,都是針對年輕人的。
尤其,“約酒”這一活動每年都做,持續升級,從“我們約酒吧”到“同城約酒大會”到“小約在冬季”,已成了品牌的標誌性活動。
約酒活動就是從給消費者的這封公開信——《致我們情緒的青春》,正式啟動,直到今天。
B、廣告——只選青春題材劇植入
在早期傳播中,除了微博主陣地及線下活動,與熱門影視劇的合作及植入推廣是另一重要方式。在選擇時,只與“青春題材”合作。
2014、2015年,江小白做了《匆匆那年》《同桌的你》這種青春劇在西南區的地推合作。電影出來了,江小白提前半個月幫它們做海報,在幾十萬家線下終端店幫它們做活動推廣。
2016年到達頂峰,從陳坤的《火鍋英雄》,到孫紅雷的《好先生》,到黃磊、海清的《小別離》,到鄧超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再到朱亞文的《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當年的人們青春題材影視劇幾乎被江小白承包了。
至此,可清晰看出“文案和新媒體行銷”只是江小白取得行銷勝利的表面。
背後是其抓住了白酒行業轉型時的潛在需求,在戰略上正確的定位為“年輕人的白酒”,在戰術上行銷4P徹底貫徹了這一定位,開創了“年輕化白酒”的品類,並成為了這一品類的領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