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121209005473-480x300

 

 01 

四個行銷空間,四類行銷人,四堵牆,能夠打通的人幾乎沒有。

傳統行銷人生存在深度分銷的空間裡。電商爆發時就有抵觸心理,對與互聯網結合的新行銷和新零售,找到感覺,明白邏輯的很少。

傳統電商人,習慣了線上,原來以為新零售和新行銷很簡單,但一出手就發現線下其實比線上更難,早期的O2O,後來的B2B,幾乎整體失敗就是證明。

新行銷是線下+互聯網,對於那些把互聯網作為工具的人來講,失敗幾乎是必然的。我曾經講,轉型成功要滿足三大條件:老闆換圈子,內容換組織,重倉年輕人。

新零售是互聯網+實體店,是一幫搞技術的人的玩實體。如果說新物種零售是從零起步,相對比較好辦的話,新零售啟動傳統零售,盤活存量,困難非常大。

三人聊天結束沒幾天,我與方剛老師圍繞四個行銷空間,四類行銷人反復思考,幾乎在同時琢磨出相同的結論:新零售與新行銷的表現形式都是社區行銷

我還得出的另一個結論:四個行銷空間,其基本特點都是三位一體。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深度分銷之所以成為最佳中國行銷實踐,就是因為管道的三位一體,終端成為最小行銷單元三位一體成為效率最高的行銷邏輯。

門檻最低,最小行銷單元,效率高,中國特色。這是三位一體的四個標籤。

四個行銷空間,行銷邏輯都圍繞三位一體展開,這可能是中國商業重要的特點。

 02 

深度分銷之三位一體

雖然已經在很多文章中講述過深度分銷中三位一體的價值,本文還是簡述一下。

行銷有兩條價值鏈:一是認知鏈,表現為傳播資訊和認知,如大眾廣告;另一條是交易(服務)鏈,表現為商品的前移直至終端門店,如管道。

在西方國家,這兩條價值鏈基本是分離的。正因為分離,兩條價值鏈的動員其實是社會動員,門檻很高。

在中國,因為農耕文明的低遷徙特點,商業上表現為門店在商圈半徑內,熟人也是熟客,這是店主與商圈半徑內消費者的天然關係

即使現在因為都市化、遷徙率提高,店主與商圈半徑消費者的關係弱化了,但只要有重複購買的地方,那些會來事、會搞關係的店主仍然生意要好一些。在新品鋪貨,不瞭解門店的信用時,我把店主是否會來事看得比門店面積、陳列更重要。

因為有天然關係做信任背書,店主與消費者之間不再是簡單的交易關係,也有交互關係(交互也是中國商業的特色,比如討價還價),交互關係本身就是傳遞資訊、傳遞認知的過程。

如此,就形成了關係→認知→交易的商業邏輯。上述商業邏輯中,關係在前,因為有關係,所以認知過程簡單化,並且一旦形成認知,迅速轉化為交易。

正因為上述三位一體的邏輯,管道可以承載全部行銷職能(包括認知和交易),門店成為最小行銷單元。正因為門店是最小行銷單元,啟動門店的投入比西方啟動整個社會簡單得多。

 03 

傳統電商之三位一體

任何商業都繞不過認知和交易兩個環節。認知是因,交易是果。傳統電商也是如此。

對於電商,如果有可能發生在平臺之外,比如知名品牌,在平臺上直接探索,或者IP自帶流量,對平臺有導流價值。但是,即使知名品牌或IP,在天貓和京東上也要購買流量。

購買流量,並不代表流量直接轉化為交易(少數可以直接轉化),而是要通過建立關係和形成認知兩個環節。

一般來說,一旦用戶點擊,就獲得了與商家交互的機構,交互就是在平臺上對話。交互過程有兩大價值:一是形成認知;二是建立關係。當然,線上的關係,因為不熟,所以遠不如線下熟人之間有信任背書。

電商的流量費很高,重要原因是轉化率偏低。為了提高轉化率,平臺會為商戶賦能。賦能有兩個原理:一是根據使用者流覽的傾向(行為資料),有指向性的推薦(導流),原理與今日頭條類似;二是根據以前購買的規律(結果資料),預測下次購買時間,在最合適的時間導流。

阿裡和京東都封閉了外部探索,除了平臺之外的認知外,電商是一個封閉系統,封閉系統之所以能夠成立,就是單一平臺同時提供了關係(交互)、認知和交易三大職能,三位一體。

中國電商主要以平臺電商(撮合型)為主,美國電商以垂直電商(自營型)為主。平臺電商的好處是平臺只提供撮合(即導流),真正的交互發生在商戶與用戶之間。垂直電商則不同,比如沃爾瑪的電商平臺(位列美國電商前十名),因為售賣全品項,平臺與用戶之間交互遠不如商戶,認知更多發生在平臺之外,平臺主要提供交易功能。

 04 

新零售之三位一體

新零售如果從抽象的人貨場講起,估計很多人永遠搞不懂。我講點具象的新零售,主要講門主與用戶之間的交互。

1、傳統零售,店主與消費者只有線下關係。新零售,店主通過APP、小程式、微信與使用者連結(連接C端),形成了三度空間的關係,即線下+社群+網路空間,三重關係。

2、傳統零售,店內交易,消費者自帶回家。新零售,可以線下自提,可以送貨到家。有了兩種交易方式:自提或到家。

3、傳統零售,櫃檯付款。新零售,可以線上付款、櫃檯付款、自助付款。

在講深度分銷時,我們就利用了門店與商圈半徑消費者的三位一體,新零售不過給三位一體增加了三度空間,老虎插上了翅膀。

深度分銷的三位一體,全部是線下的。新零售的三位一體,既包括線下,也包括社群和網路空間。

店主與消費者的關係,通過線下、社群和網路空間實現。因為通過微信、小程式和APP建立了新關係。

當然,既然關係是通過三度空間建立的,交互也可以通過三度空間,認知當然要通過三度空間了。

交易同樣可以通過三度空間完成,現場、社群和網路空間均可完成交易。

新零售的三位一體,不過是在傳統三位一體的基礎上增加了三度空間。門店仍然是最小行銷單元,不過因為有三度空間的加持,行銷效率更高了。

 05 

新行銷之三位一體

新行銷與新零售的差別,主要是主體的差別。新行銷站在品牌商立場,新零售站在平臺或零售商立場。

新行銷有三項基礎設施建設:一是B鏈,即廠家F→代理商B→零售店RF2B2R,管道數位化;二是C鏈,廠家F→消費者C,或代理商B→消費者C,或零售讓R→消費者C,連接C端;三是全鏈,即全鏈銷售,長鏈管道、中鏈管道和短鏈管道,全部有。

新零售的三位一體,本來就是三位一體+三度空間。新行銷的三位一體,同樣是三位一體+三度空間。

三位一體,是傳統線下就有的;三度空間,是互聯網工具賦以的。如果說新零售的三位一體,只是門店與消費者的關係的話,新行銷與消費者的關係,可以包含三條線索的關係,即F2CB2CR2C

三條線索的關係,就可以有三條線索傳遞認知,也可以有三條交易管道(全鏈銷售)。

 06 

去中心化與三位一體

互聯網去中心化,也創造了更大的中心,比如BAT、今日頭條、滴滴、美團。

互聯網的去中心化,主要講的是傳播的去中心化,每個人都是新媒體。互聯網的中心化,主要是交易平臺的中心化。

傳統的去中心化,意味著大眾認知的去中心化,是傳統認知鏈的萎縮,大眾媒體失勢。

傳統認知鏈萎縮,未來將更加依賴管道和平臺的三位一體的價值。傳統深度分銷,弱勢企業可能在缺乏大眾傳播認知的情況下做得不錯,一旦達到一定規律,還是要做大眾傳播的。

去中心化後,即使想投入大眾傳播,也無法達到原來的效果了。所以,除非打造IP,形成互聯網的傳播勢能外,充分利用三位一體+三度空間的價值,可能是不二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