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111207451524-480x300

 

 01 

這是一個經典問題:預算有限時怎麼辦。

這也是一個誘人掉陷阱的問題,考驗回答者的智慧。

答案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答案的邏輯。

問題是答案的邏輯和價值取向。厘清問題,提出正確的問題,答案自然而來。

 02

按照德魯克式思維邏輯,一定會反問:預算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只有達到目的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比如諸葛亮經常下達給趙雲的任務是只許敗,不許勝,那麼,敗得不露痕跡就是目的。

從問題隱含的資訊看,我只能猜測目標是達成長期目標。因為傳播網路和分銷管道,都是長期見效的基礎性工作。

建立傳播網路,形成的結果是品牌驅動;建立分銷管道,形成的結果是管道驅動。

資源有限,不可能雙輪驅動,選擇哪種模式,第一,要看哪種模式的驅動效率高;第二,要看擅長哪種模式。我們的討論,不考慮是否擅長的問題。

在過去深度分銷的理論體系之下,管道驅動優先品牌驅動,管道驅動效率高,門檻低。優先建立分銷網路,曾經是資源有限企業的第一選擇。品牌驅動,需要較大的投入和較長時間的積累,而深度分銷做得好,能夠立竿見影,管道驅動效率高。

當然,深度分銷紅利在2013年之後終結了,現在迎來了傳播紅利的時代。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抓住時代紅利很重要。紅利有杠杆效應,一通百通。現在的互聯網傳播,不再像傳統媒體傳播那樣,需要很長時間的啟效期和時間積累,資金投入門檻也下降很多。如果能夠實現集體圍觀,瞬間擊穿,優先建傳播網路也是可以的。

丁丁老師提出的深度粉銷,就是資源有限情況下的傳播驅動模式。通過一套打造粉絲的流程,吸引一批粉絲,然後以粉絲作為傳播的發起者,形成傳播力。當然,一旦傳播引爆,反過來再建立分銷管道則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事。

很多草根創業能夠引爆,就是利用了丁丁老師的原理,先做傳播引爆,打造IP,最後建立分銷管道。前提是,傳播一定要引爆。

兩種思維,各有其適用環境,也有理論依據。但是,不同行銷環境下,兩種驅動模式的效率不同,當然應該優先選擇高效的驅動模式。

 03 

5年前,深度分銷是最佳中國行銷實踐,沒有資源門檻,有廣泛適用性,特別適合中小企業。然而,時代變遷,現在的深度分銷門檻很高,反而互聯網傳播的門檻變低,有更大的適用性了。

上述思維,非此即彼,因為資源有限,選擇品牌傳播,就無法選擇深度分銷。

在行銷上,還有另一種思維,資源有限,並非一定要非此即彼。

我從一個腦筋急轉的問題講起:有一大鍋水,但燒水的木柴不夠。怎麼辦?

這是個典型的預算約束問題。如果思考方向是找柴禾,顯然不符合預算約束的前提;如果燒到哪算哪,顯然不知道問題的隱性目的(水燒開)是什麼。

正確答案是:倒掉一部分水,直到木柴能夠燒開一小鍋水為止。

上述回答的邏輯是:成功一定有一個臨界點。預算有限,而臨界點無法改變,那麼,就要把有限的資源投放到更聚集的市場,確保在較小的局部達到臨界點。

這是一個重要的思維邏輯。無論有限的資源投向何處,沒有達到臨界點,就是資源的浪費。

一個新品牌,要形成銷量,需要三個前提:一是終端要有產品,即所謂的鋪貨,建立分銷管道;二是消費者要願意選購。新品牌讓消費者選購,就要有傳播;三是店主(或導購)的推薦。此項工作也可歸類為分銷管道建設。

市場引爆,這三個前提是銷售的必要條件,滿足這三個前提都需要預算,而預算有限是常態。因此,就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倒掉一部分水。預算有限,也可視為預算投放的市場空間過大,縮小市場範圍就不是有限了。一定要有舍有得,最後確保在局部市場引爆。

如果在預算有限的時候,分銷管道可以精准的話,那麼,傳播引爆必須是飽和傳播。不論是傳統的媒體傳播,還是現在的互聯網傳播,只要傳播沒有達到飽和,就是無效的。飽和傳播就是費用的臨界點。達不到臨界點,寧可放棄傳播。傳播效果,要麼引爆,要麼啞炮;要麼是0,要麼是1

傳統廣告傳播,要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媒體,一是投向央視,只要大喇叭使勁喊,達到臨界點,通常有效;二是縣級電視臺。因為縣級電視臺可以實現封閉式傳播。只要能夠封閉式傳播,市場就可以分割後再投入。

互聯網傳播也可以封閉式傳播,在一個小區域實現精准、封閉式傳播。我們2017年指導的消時樂,完成了100個縣的封閉式傳播,在每個縣傳播都達到了飽和。

大家一定要注意。過去,分銷管道與傳播網路是分離的,一個是陸軍,一個是空軍。現在是社交分享時代,陸軍也可以是空軍。所謂,分銷管道與傳播網路可以統一。

圍繞精准店所做的傳播,本身可以視為新管道建設的內容之一。

精准分銷與精准傳播結合,在精准的基礎上,實現飽和傳播,就容易實現動銷。

 04 

定位理論的提出者特勞特在《行銷革命》一書中提出,行銷只有兩種戰略,一種是轟動戰略;另一種是滾動戰術。

大品牌的超級預算戰略,就是典型的轟動戰略。只要傳播引起了轟動,分銷管道的建立就簡單多了。

小型企業預算有限,就只有實行滾動戰略,即在某個局部引爆後,再向其它市場滾動。毛澤東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典型的滾動戰略。

在我看來,行銷只有一種戰略,即轟動戰略。滾動戰略也是轟動戰略的另一種表現形態,即局部區域的轟動,或精准的轟動。這就是毛澤東的戰略戰術:集中兵力打殲滅戰。

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結果一定是以戰養戰。打贏了戰爭,用繳獲的武器再打仗,就是以戰養戰。

有了以戰養戰思維,預算有限就是一個偽命題。如果打成消耗戰,那麼,預算有限就是常態。

 05 

預算有限,這是閉環思維。自己設置的問題反過來把自己難倒了。

只有有限的思維,沒有有限的預算。只要投入產出比高,資源就可以無限放大。

只要行銷的投入產出比最高,能夠以戰養戰,而不是打成消耗戰,預算就可以無限放大。

預算無限的思維,就是開環思維。開環思維有兩個表現:

第一,預算一定投向最能賺錢的市場,或者投入產出比最高的市場。預算有限,往往是下列市場的無奈之舉:一是沒有增量,要保市場,不得已投放預算;二是沒有缺乏引爆的思維,費用按了比例均攤。

第二,可以從外部獲取預算。只要能賺錢,那麼即使真的缺錢,一定會有人願意墊支,或願意代為投入。比如,只要經銷商能賺錢,為什麼不能讓經銷商主動投入。

 06 

一個簡單的問題,寫了這麼多,是不是把問題複雜化了。

思考過程的複雜化,執行過程的簡單化。好的答案往往如此。

我沒有給出答案,只給出了推理答案的邏輯。歸納起來,就是兩套邏輯。

第一套邏輯:單點突破邏輯。無論優先建傳播網路,還是建分銷管道,一定要先單點突破,通過單點突破,帶動其它方面低成本跟進。選擇哪個方向單點突破,要看兩個方面:一是哪方面有紅利,最好從有紅利的要素入手;二是個人擅長哪個領域,個人越擅長,投入產出比越高。

第二套邏輯:臨界點邏輯。達不到臨界點的投入,全部是無效投入。臨界點是恒定的,預算是有限的,能夠改變的是市場範圍,不是臨界點。在局部市場採取轟動戰略,達到臨界點,然後以戰養戰,滾動發展。

上述兩套邏輯,都是弱者的生存邏輯,也是高效邏輯。邏輯清晰了,答案自然而然就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