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一個風口,直擊本質的短劇電商新模式!

 

(這是我在混沌創商院的畢業答辯,也是黑牛對新業務線的思考,同步給各位精神股東們,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舊魔法打敗不了新怪物,持續進化是這個時代每家企的基本功。

先簡單介紹我們公司愛拍內容科技,一句話介紹:愛拍是一家內容驅動的品牌抖音全案服務商。

座標杭州余杭,業務包括:DP抖音代運營、品牌內容物料、TVC廣告、千川一級代理、抖音整合行銷等業務。

這篇文章是關於愛拍公司第二業務曲線的思考,也是現在行銷圈討論比較多話題“短劇”。

短劇這件事我究竟該怎麼做?我進來是和4A廣告公司卷?還是和做短劇的傳統影視人去卷?如果定位到品牌定制短劇我又如何與MCN卷?

循規蹈矩?還是模式創新?

在混沌的學習和光哥的一對一指導下,深度思考下,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混沌的學習給我最大啟發是“價值網”模型。

經過上半年的試錯嘗試,短劇與品牌行銷在抖音的結合,以及價值評估衡量,我已經想明白,但是我最大困惑是“非標的內容行業,如何實現穩定交付的快速擴張?“

爆款是曇花一現,穩定交付才是乙方對甲方的可靠保障。

”價值網“模型和整體的思考, 給了我答案。

我所理解的價值網模型,從企業外部視角環境而言,左邊是限制你發展的,右邊是支持你發展的,下邊是你的下游供應商。

教員有句話講:說把朋友搞得多一點,把敵人搞得少一點。

我之前的思維限制是老子要自己幹,現在我的思考是:限制我發展的能不能成為我的供應商?成為我供應商的能不能成為我的資源方?

影視專業出身的我懂傳統的影視工業體系,且愛拍最早業務的TVC製作團隊一直有沉澱,同時我們還理解抖音的品牌收割體系,好像我們是短劇內容與電商效果之間最好的翻譯者和連接者。

過往黑牛關於短劇的文章輸出參考以下兩篇:

《關於短劇不能說的秘密》

《品牌短劇究竟值不值得做?》

我們先看市場分析,看一組資料,短劇在2027年整體的市場規模預估達到1000億,這是什麼概念?19年是中國電影市場最好的一年,市場規模也只不過600億左右。

短劇的發展用了幾年時間,市場規模能幹到1000億,行業發展速度是極快的,當然裡面主要是付費短劇的市場,但是這一塊大蛋糕,我能搶到嗎?顯然這裡面的機會是大廠大玩家的機會,更多大玩家進場選擇了做小程式付費短劇。

必須要做細分市場,細分賽道,要做組合創新。

我們再看一下抖音平臺,不看任何直接ROI的星圖廣告全年整體規模大概是300億,其中美妝市場占比百分接近30%,且同比增長接近30%

重新定義我選擇,既複用原有業務沉澱的能力,又要借力行業新趨勢發展,所以我的選擇是:品牌定制短劇的電商行銷,我的客戶是1GMV以上的抖音閉環美妝客戶。

為什麼是1GMV以上?因為1億都沒過,沒有預算去做行銷創新嘗試,更多是聚集在純效果廣告。為什麼是抖音閉環?內容型行銷必須講究種收一體,效果可衡量用戶才有可複購,所以這個階段更適合做短劇電商行銷。

那這些他們的待辦任務是啥?

(“待辦任務”(Jobs to Be Done指的是顧客在特定情境下希望實現的目標或解決的需求。這個概念強調了從顧客的角度出發,理解他們為什麼要購買某產品或服務,而不是簡單關注產品的特性或功能。)

在乎的是播放量嗎?在乎的是點贊數嗎?在乎的是人群資產增長嗎?我認為都不是,這些僅僅是手段,關注最後的“高投產比”才是目的,即便不是高投產比,也應該是同一筆預算的更優花費方式。

所以我各種深度思考,發現抖音閉環生態下可以達成的結果有很多,目的不同,打法不同,除了常規的曝光量、低成本種草、人群破圈以外,其他目的還可以是以下:

但是 ,大環境急劇變化的今天,更多客戶關注的是什麼?一定還是“投產比”。 使用者找我們做短劇的核心目的無非就是 品效合一,最關注的還是投產比!

即便不是,退而求其次也是:同一筆預算的新花費方案的更優解。

創新的本質是反共識,哪些是非共識但正確的事兒。

我們傳統認知裡最大的誤區是做短劇一定要做出個大爆款。

品牌方做短劇的核心目的,他擔心的點是啥?擔心預算花得不划算,擔心投產比差,這是核心。

投產比差,要麼是效果不及預期,要麼是整體花費太高,而且爆款不穩定,存在運氣成分,那麼有沒有另一種可能?

相對而言的降低試錯成本,且有確定性交付結果,同時還可以保留乙方複利的可能性?做得好乙方多賺錢,做不好乙方不賺錢呢?

我們接著梳理接著拆,擔心投產比差是因為啥?內容可能不一定爆,爆了也不一定爆單,爆單了也不一定賺錢...... (紮心了)

我們這就要反問了,有沒有特例?不大爆,也對生意也有幫助,投產比也不錯的呢?

我們猜想推導一下,一部定制劇1000萬的真實有效曝光量,假如說我只深度影響種草10萬人,產品的客單價假如是69塊錢,那理論上來講,整體的間接GMV應該是700萬左右。

這麼聽起來好像還可以,但是實際情況更多是不盡如人意。

你會發現,因為大家追求高曝光量,市面上的假流量極其嚴重。曝光量是客戶的目的嗎?好像不是,階段不同,打法不同, 曝光量不是唯一交付的結果, 確定性的交付結果可以是深度種草下的間接GMV產出。

另外一種可能是劇爆了,也賣不動貨,可能是用戶只是喜歡短劇的內容,壓根就沒記住劇中植入的產品,劇本與產品的不契合,走馬觀花,只是為了做短劇而做短劇。

這個邏輯之前的隱含假設是什麼?

原有的前提,就是短劇要追求的高曝光量,要做大爆款。

它的共識是啥?只有爆款對生意才有真幫助。

反共識是啥?短劇非爆款也可以對生意真有幫助,不依賴靠播放量。

結合我的價值網這件事就通了,穩定的爆款,尤其是內容的非標物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難。那能不能不做超級爆款,達到60分、70分對客戶有穩定的交付,用新模式説明客戶算出投產比呢?

降低客戶的試錯成本,且交付結果可衡量,同時增強確定性!顛覆短劇的大預算合作模式,把定價權權交給市場!

我們的商業模式就來了: 短劇電商的一魚三吃模式

第一吃:12集短劇保底1000萬播放量,資料效果真實性可追溯。這是我過去半年已經測過團隊能穩定交付的結果,且有百分百保證,第一層交付是曝光加深種草。

(期間感謝已合作客戶對我們的支援,特別鳴謝品牌方:柏瑞美、hfp、杜蕾斯、南孚電池)

第二吃:短劇內容用於千川效果廣告的二次加工,二剪成可直接投放的劇情類千川素材,供甲方投放,助力閉環電商生意的直接產出。

第三吃:劇中的女主就是“帶貨主播”,安排主播做品牌專場, 平替的是現在的抖音自播直播間, 約等於DP自播的PLUS版,根據ROI要求約定投放,以帶貨產出分傭金,留給乙方複利空間。

其實這個商業模式列出來以後,我是有點慌的,慌的原因是這個“資訊差”在混沌的場域給大家抹平了,我在考慮要不要講出來,因為很多競爭對手也過來了,綜合考慮後,我還是要講出來,原因是我們既然是共學的場域,就應該把資訊差拉齊,大家一起為行業做貢獻就好了。

倒逼團隊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明牌,把定價權交給市場。

如果我們的團隊只是靠一個資訊差活著,我相信半年以後有人會把我們打死。與其如此,還不如拉齊資訊,提早明確自己的核心“單點”是啥?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啥?

我就開始拆解和深度思考,我發現客戶根本就不需要低成本種草,種草的目的是是GMV!但現在的問題是啥,草種的挺好,有時也割不動。

那我的核心單點是啥?我的壁壘究竟是啥?

有可能成為壁壘的就兩個:第一,定制化深度種草的劇本內容策略;第二,千川效果廣告的理解及製作能力。

也是我們老業務第一曲線沉澱出來的核心能力,我的單點就成了:深度種草的短劇內容創作,越來越是交付結果的確定性,直接回饋和考核指標是客戶的投產比和客戶的複購率。

舊魔法打敗不了新怪物,持續進化是這個時代每家企業的基本功。

行銷的本質是建立價值共識,你為什麼會選A牛奶不選B牛奶,原因是存在價值共識。

愛拍最真正能力是黑牛以及愛拍公司能沉澱出“高效建立價值共識能力”,如果這個能力真的存在,我再去做管道、做品牌、做其他,做任何事情,相對來講會更容易。

過程中不斷打磨自己的基本功,同時讓自己持續 深度思考。

乙方業務的所有的問題,如果從利潤角度轉到客戶角度,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實事求是,能量守恆。回歸本質,我們就會更通透。

整體的模式探索,可能成功,也或許失敗,肯定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落地困難,我們邁出第一步,幹了就是很好的開始。

最後呢,我改編了混沌的幾句話,我認為“成功”這個詞太大了,所有做事都是小成就。

成就=戰略*組織力*運勢。

認知=時間*深度思考*幹。

借用熊彼特老爺子的一句話:“利潤是創新的回報”,合作共贏,共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