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內容的確定性
內容的確定性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爆款的確定性,已經被驗證的爆款,已經被驗證的內容形式,已經被驗證的內容母題,這層確定性是開卷考試下,群體智慧的汲取。
另一層是內容表達影響使用者心智,進而影響用戶決策和行動的確定性。
我們先看第一層,內容爆款的確定性。
所謂內容爆款的確定性底層邏輯是:爆款來自於爆款。
有個好聽的詞要致敬,有個難聽的詞叫抄襲,藝術家畢卡索先生所言:優秀的藝術家抄襲,偉大的藝術家剽竊。
抄襲和剽竊是抄襲前人思想,剽竊前人的智慧,在群體智慧的結晶裡加入自己的想法,用新的內容表現形式重現前人的智慧,或者是微創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情。
中國文化裡有句老話叫“文化母體”和“換湯不換藥”,所謂的文化母體就是已經被驗證的母本,所謂的“藥”就是確定性的結果。
《哪吒》的爆火不是原創,而是改編,《黑悟空》的爆火也不是原創,也是改編,但都不妨礙他們是超級優秀的作品,以及在商業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文化母本的好處是用戶已經知道你所塑造的世界觀,也早已清楚的他們之間的人物關係,不同的是他們可能被賦予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理念,故事脈絡相通的不同價值觀表達。
比如,原版的荊軻刺秦王的核心,在於個人英雄主義的彰顯,荊軻作為 "存亡繼絕" 的俠義符號,其行為動機始終帶有濃厚的江湖義氣與家國情懷。陳凱歌版本的《荊軻刺秦王》,則呈現對歷史的顛覆性解讀,通過 "嫪毐叛亂"" 活埋趙童 " 等場景揭示權力對人性的異化,以及對俠義精神的淡化,側重對歷史敘事的現代性反思。
而張藝謀版本的荊軻刺秦王《英雄》,將刺殺行動轉化為對和平與統一的哲學思辨,李連傑飾演的無名最終放棄刺殺,是理解秦王統一天下的真實目的是用大戰減少戰亂的思想後,自願放棄刺殺,而非刺殺失敗,這一改編徹底顛覆了傳統刺客形象。
賈樟柯眼中電影要具備思想的當代性,大體意思是你可以拍老題材、老時代甚至是老故事,關鍵是你有沒有用現代的思想去表達,與題材年代無關,與故事時代背景無關,關鍵的是思想的當代性。
chatGPT創始人對創意的理解:創意=(過去的混剪+靈感) x (回饋品質+反覆運算數量)
我們從來沒有創造任何一個漢字,但是每個漢字的重新組合,又出來一篇完全不同的文章,而我們輸出的每篇文章都是腦袋裡殘留的好文章碎片的“混剪”,所有的創作者都是在不同程度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模仿自身認可的前輩,只不過有些坦蕩承認,有些遮遮掩掩。
靈感是創造前所未有的新東西,是開創一門新流派,新風格,新類型,上學那會兒總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喜歡的導演拿不到A類電影節的認可,後來才發現他們的作品只是在臨摹他們心中的偶像,沒有新題材更沒有新風格,有的只是風格雜糅的本土化故事重複。
“過去的混剪”是自己腦袋裡對優質素材的吸收,你吸收的是垃圾,大腦混剪出來也是垃圾,你吸收的是精華,大腦混剪出來的也不差,同時還有留意回饋品質和反覆運算數量,邊進行邊優化,至於靈感部分,還沒到拼靈感的階段。
換句話說,你一個做資訊流的考慮啥狗屁靈感和原創性?
別說自己是做內容的,你懂個屁內容,只要你的考核結果是消耗是投產比是銷售額,那麼你就是個銷售,就是個短視頻銷售員,你做的不是內容,你做的是廣告,只不過有點“內容屬性”的廣告更容易跑消耗,僅此而已。
官方對原創性的解釋是“別盜用別人畫面”,抖音就是開卷考試,這麼多商家用真金白銀去投放,驗證出的爆款內容確定性你不去借鑒?非得閉門造車品嚼自己的臭裹腳布,浪費預算,批量生產工業化垃圾,浪費電力浪費算力與浪費糧食一樣可惡!
第二條:內容價值最大化
內容價值最大化也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優質內容的使用價值最大化;另一層是內容流量變現價值的最大化。
我們最常犯的錯誤是:暴殄天物,不懂珍惜。
黑牛在《爆量》一書中講過:“靈魂不變,換肉體。”
這裡的靈魂指的就是一條爆款內容最核心的“爆點”,這個爆點有可能是資訊位元、開頭第一句話、開頭第一個畫面、熱門的內容形式、內容結構或者是某位元達人的臉等等等。
核心的爆點是靈魂,肉體是除了“爆點”以外的其他組成部分。
當遇到一條爆款時,應該是想盡辦法把這條爆款吃透而不是去創新,爆款就是確定性,在確定性上做重複動作就是確定性的爆款。
當年王晶的《賭神》斬獲票房冠軍後,不到八個月時間迅速推出《賭聖》,然後四個月後又推出了《賭俠》,雖然拍攝和上映速度確實快了點,但三部片子無疑是商業片中的經典。
當下很多短視頻的創作靈感都是取材於短視頻平臺熱門新聞事件,熱門的新聞事件之所以熱門,因為事件本身就自帶“情緒”,情緒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碼,而熱門就是已經被驗證的確定性,改編是在踐行爆款來自於爆款。
回看短視頻時代爆火的達人,無一例外都是因為一條視頻爆火,然後找到了自己的風格,在這個風格的基礎上拍攝系列作品,這個系列風格就是靈魂,基於系列拍攝的不同選題就是肉體。
達人能否穿越週期一類是取決於系列是否可以持續火下去,比如李子柒、李蠕蠕、papai醬他們的系列已經成為他們標誌性的風格,只需切換選題就可以。
另一類是原有系列熱度褪去後,能否轉型找到自己的新風格,比如張同學、刀小刀這種達人,靠系列爆火,系列熱度褪去後,沒有新靈魂,流量自然枯竭。
對於抖音電商商家而言,內容價值最大化的方式,就是爆款重複,爆款改良重複,爆款基因嫁接,找到爆點找到靈魂。
有位用美妝打法做食品的老鐵給我算過一筆賬,抖音的當紅二三線明星,一次短期代言費用30萬,簽完短期代言後,至少要搞她個一萬條短視頻投放到市場,平均一條短視頻的分攤成本3塊錢,因為對他而言,明星素材元素是優質的內容模組。
假設同樣水準的素材,有明星素材模組和沒明星素材模組,轉化率一定不一樣,哪怕有明星的素材提高0.01%的轉化率,把這部分優質內容利用價值最大化,也是值得的選擇,歸結到底是筆算帳的生意。
另一層,內容所吸引來的流量變現價值最大的化。
同樣的內容,同樣的流量,不同的商業模式變現結果大有不同, 而流量型生意的核心是商業模式的選擇。
第三條:內容的分發權
每一個創作者都是獨立的喇叭,大達人是大喇叭,小達人是小喇叭,每一個喇叭影響各自的受眾群體。
流量生意最難的流量波動帶來的不穩定。
大家對抗流量波動的方式是:建立自有流量池。
建私域、做品牌、控管道本質上都在建立自己的流量池,降低二次觸達消費者的成本。
掌握內容的分發權,也是在呼應前兩條,內容的確定性被驗證以後,實現內容價值最大化的方式,要麼靠投放把內容吃透,要麼靠分發把內容吃透。
靠投放把內容吃透,閉著眼睛就會,行業有個段子:投手的面試標準是會開機,會用滑鼠,會給電腦充電。
靠分發把內容吃透,是不同達人基於“靈魂不變換肉體”的內容重新表述,貢獻新的內容肉體,豐富內容肉體的多樣性,以此來抵抗用戶的審美疲勞,和媒介埠對內容的消耗速度。
關於分發權,前年黑牛就在一篇文章裡提到:絕大多數品牌方內容的終極解決方案或許是“分散式”的內容能力外遷。
不再贅述,詳情閱讀兩篇延伸文章:
掌握內容的分發權,也相當於控制了內容的差異觸點。
演算法的世界裡,不同人群之間的間隔牆只會越來越高,即便同樣的靈魂,不同的發佈觸點,影響的用戶也大不相同,這個部分後續我們再詳聊。
第四條:內容的AIGC
平衡內容的生產效率和內容的生產成本。
AIGC對於內容行業最大的顛覆是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呼應前三條,既然內容的確定性已經確定,實現內容價值最大化的方式是在確定性上做重複動作,就應該借助AIGC的高效率工具,實現內容的批量生產及“去重”。
這裡的去重是指靈魂不變換肉體的重複,而非簡單的視頻編碼或畫面翻轉去重。
然後,用好分發權,掌握分發權就約等於掌握了無數個可控的分散式創作者,用分發權,分發指定的確定性物料,實現自有流量池。
除去極少數的天才,絕大多數的內容從業者的職責是做一名“專業裁縫”,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確定性上做重複動作。
內容行業的二八法則更明顯,甚至是更極端。0.1%的人適合做內容創作,剩下99.9%的人做內容生產。
先搞清楚自己崗位的工作是內容創作只是內容生產?
內容創作:內容創作要求高品質、原創性、藝術性,慢工出細活的創作模式,內容創作生產的模版來供於內容生產。
內容生產:內容生產要求工業化效率,不求原創,確保一定品質標準下的高效生產,以此來對抗媒介對內容的消耗。
同樣是內容從業者,對自己的崗位和行業需求認知越清晰才能更通透的看清行業,才能更通透的做好自己手上的事情。
換句話說,內容創作是做設計做打樣做範本,內容生產是基於範本做印刷。內容生產行業比拼的是執行力,執行力的有效原則:找到確定性,做重複動作。
後短視頻時代,關於內容的四條真認知,指導業務思考,希望對大家有説明,關於內容認知的提升,所有內容團隊都應該讀一下《爆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想清楚才能做明白!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