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段時間商界發生了一些戲劇性大事。

  一是融創對樂視計提165億元減值撥備,去年初融創投資168億給樂視,這意味著融創把對樂視的投資清零了;二是安邦保險原董事長吳小暉受審,檢方指控他詐騙652億、職務侵佔100;三是華信能源被上海市政府接管,公司主席葉簡明接受調查並退出華信;四是國人繼比特幣等虛擬幣後又掀起炒作區塊鏈的狂潮,其場景讓人想起當年莊家橫行時的股市,只不過這次披著技術的外衣,並且更加肆無忌憚,因為毫無監管。

  前三件事已是過去時或完成時,第四件事是進行時,比特幣和區塊鏈都是好東西,但可以預言,炒幣炒鏈的泡沫將很快破滅,就算監管層不出手,這種坐莊割韭菜的龐氏騙局也無法長期持續。

  之所以說這些事件戲劇性,不僅因為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而且因為它們的明顯有違商業常識,但回溯其興衰歷程,為什麼從大佬到屌絲,有那麼多人為之喝彩點贊、投入真金白銀?原因可能如下:

  ——某公司背後站著神秘人物,這樣的人物可以讓所有的不可能變成可能,比如杠杆率可以無限高、資金鏈永遠不會斷、哪怕傳統產業營收也可以指數級增長;

  ——歷史告訴不了未來,科技變革時代要相信顛覆的力量,今天的奇葩就是明天的傳奇;

  ——別拿大道理煩我,賺到錢才是硬道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讓接下一棒的人倒楣去吧!

  這三個原因,第一個反映了中國現階段市場經濟的某些特色,第三個反映了人性的貪婪本質和社會的浮躁盲從,第二個最令人困惑,因為的確如此,在變化越來越劇烈的商業環境下,顛覆式創新比比皆是,以至於薩提亞納德拉出任微軟CEO的第一天就感慨:我們這個行業不尊重傳統,只崇尚創新!

  那麼是不是就無法區分夢囈和箴言了呢?當然不是,很多人都能區分,只不過這些人大都心裡明白嘴上不說,因為他們要麼不想捲入爭論,要麼正在利用夢囈或箴言發財。在我看來,區分夢囈和箴言的標準是:

  1 若是傳統產業,無論營收怎麼翻著跟頭漲,只要淨現金流漲得不成比例,那這家公司大概率是有問題的,不漲或負增長就幾乎必然有問題。對於非上市公司,現金流資料不容易看到,利潤資料相對易得。營收增長率和利潤率長期不成比例的公司,通常也是問題公司。比如上海華信,營收在七年間漲了700餘倍,毛利率卻一直在2%-3%浮動。可如果這家公司正在大規模投資呢,投資期資金肯定淨流出啊!這個沒錯,但既然是傳統產業,項目回報率一定不會很高,如果該公司是舉債投資且資金成本很高,那不出事就只能靠菩薩保佑;

  2 若是新興產業,首先看有沒有硬技術,該技術的應用場景有多大?沒有或只有小眾技術,那最好別吹大牛。比如最近多家公司推出了區塊鏈手機,但其中最靠譜的應用不過是用來挖礦炒幣,而這本身就是監管高危地帶。

  3 我們是個靠商業模式嫁接市場規模致勝的國度,沒有硬科技卻依然很牛的公司一大把,怎麼判斷一家沒有硬科技但身處新興產業的公司有沒有前途?我認為得看它能否快速把規模做大,比如微信,規模已經大到使用者無法支付轉換成本。當然這個例子極端了,社交平臺天然具備高轉換成本。絕大多數競爭性行業,企業規模再大,使用者的轉換成本也很低,這一點看看滴滴打車和美團打車就知道了。但是規模大了產品或服務就易得,就有助於增加用戶粘性,所以很多企業都試圖通過合併來形成壟斷性的規模,人為抬高使用者的轉換成本。

  快速做大主要看融資能力,這正是國內創業公司喜歡誇大融資額的原因,據說虛報三倍就是良心公司。這種虛張聲勢的目的一方面是騙取市場信心,另一方面是恫嚇對手,就像動物打架前總要奓起全身的毛讓自己的體型看起來很大一樣。不過既然大家都奓毛,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