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據說是長江商學院某廖姓教授在朋友圈的感歎一時流傳。他的原話,“中國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們,聚集在被稱為‘創業導師’的中年男人們周圍,一起徹夜不休地燃燒生命,只為了一輪又一輪如何送菜送飯、洗車洗腳、美甲美容、搭訕豔遇、借高利貸、聯結窗簾和電冰箱的挑戰賽中搏出更好的名次,然後擊鼓傳花,快速傳給下一棒……大西洋和太平洋彼岸很多巨頭公司的創始人,他們在骨子裡並不是商人,而是geek。熱衷於在某個極細分的產品上把品質和性能或功能做到極致,這是geek的天性……科技,在這一刻,非常殘忍地拉開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這段話引起了一些爭議,有的人鼓掌叫好,也有的人說廖教授沒看到中國創業者的奮進與創新……其實,中美這麼大的國家、相對複雜的商業與創業生態,不是哪一句哪一段話能斷然概括與覆蓋得了的。廖教授的話有價值在於,他提供了一種視角,向外向內看的對比。
以下這篇文章,則是一枚老外看中國互聯網的視角,作者Dan Grover來自美國,現在在廣州微信團隊做產品經理。在這篇博客中,他觀察與總結了中國互聯網產品中一些有異於西方(確切說是美國)的設計、細節還有運營手段,雖然在中國人看來這些事實並不新鮮,但是從“外人”眼中看自己,還算是一件有點意思的事,這也能讓我們更加清楚適應于本土的創新應該以何呈現。Dan Grover認為中國巨大的本市場,遲早會托起完全有別於矽谷的互聯網創新。這個觀點,或與廖教授的觀點相映成趣。
在2014年底,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關於我在中國注意到的移動應用的UI設計趨勢。出乎意料,這篇文章點擊還挺高,且被翻譯成中文、俄文跟韓文。
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也許,對我那些已回到三藩市、並認為我是一個海外瘋子的小夥伴來說,可能覺得能看到在防火牆內中國軟體發展者們的狀態與他們想當然的形象相去甚遠,是件有趣的事——此前他們認為中國創業者就是一群蒼白而沒有品味的仿製者。相反,這裡是如此有活力而繁榮,那些有才華的人們,其創意、對事物的優先考慮及敏感性上,有自己獨特的一套。
對另一些人來說,那篇文章則或許提供了一種角度:以軟體為視窗來瞭解一個社會的價值觀與文化——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在本土出產這麼多的軟體與應用。
至於中國博客圈裡為什麼那麼多人翻譯、轉發或者分析這篇文章,我猜可能是因為此前沒有外人以如此不同的眼光來打量這些應用的設計。
現在到了2016年,是到了新一輪總結的時候。我將以對應用設計的一些花邊觀察來開始這篇文章,再將眼光轉向移動世界的一些新發展。
此前我沒有注意到的事
用戶排名
我少年時老混的PhpBB論壇,有一個常用功能是“用戶排名”,該功能後來在2010年代隨著社交網路的興起逐漸消失。然而這個功能在中國應用裡相當常見。在社交應用裡,它表現為“等級”,在電商應用裡,它表現為“積分”。在應用裡,它體現為用戶個人主頁的姓名邊有一系列的徽章,或者在用戶頭像邊沿有特別的顯示。如果你是VIP會員,你名字旁邊通常會被加一個特殊的符號。
據說QQ是這事的始作俑者,他們的排名體系基於用戶在QQ上的線上時長。
彈幕
彈幕起源於日本。很多中國視頻網站與應用都有這個功能,用戶們的評論會以飛速移動且無序的方式遮掩住視頻畫面。這就是彈幕。
一些我只在中國發現的標誌
我曾提到很多應用都提供不同的主題設置。而我沒注意的是,大多數應用採用了同一種奇怪的標誌去代表“主題”:一件T恤。我猜它的含義是:換主題對你的介面來說,就像換一件新潮的衣服。不過最近有一些應用用畫筆來代替T恤了。
另一個有意思的標誌是“歡樂購物袋”,用於指示購物功能。許多應用都有自己的商店——比如跑步應用賣裝備,音樂應用賣耳機,微信與QQ則賣京東精選,小米產品也是努力地想要賣給你更多的小米產品。
鍵盤與回車鍵
iOS允許開發者選擇鍵盤右下那個按鈕的功能。那麼,它應該是灰色的“換行”鍵,還是一個亮藍色的像“搜索”、“發送”這樣的功能鍵?
別看,如果是你來設計一個消息應用,你會選擇哪個?允許使用者在清單或多段格式的信裡插入空行這事很重要嗎?(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在你鍵盤之外的介面加上一個“發送”鍵),或者你只想在鍵盤上突顯一個藍色的“發送”鍵?看上去,後者輕鬆獲勝。支持後者的意見認為:當你在手機上輸短信時,你哪裡會常常真的需要空行呢,對吧?而當使用者本來打算發送消息時,他會不會不小心打成“換行”效果?
不!錯了!事實是,當你把它做成“發送”鍵時,你很容易不小心只是因為打了一個空白鍵,而把沒有寫完的資訊發出去,或者把自動拼寫造成的錯誤文本發送出去。這種情況非常容易發生,事實上,iOS自帶的短信應用以及每個西方的聊天應用都不約而同選擇在鍵盤之外定制一個“發送”按鈕。
中國用戶很少遇到這個問題,因為用戶在輸入中文時並不怎麼用空白鍵——即使在句與句之間。而且他們都是要到鍵盤頂部去選擇拼音打出來的結果,所以事實上對螢幕空間的利用效果更好。所以這裡的每個聊天應用,產品經理們的選擇都是——將“發送”鍵放到鍵盤裡!
以下是西方與東方聊天應用在“發送”鍵上不同的安排:
協力廠商流覽器
很多中國用戶並不用他們智慧手機上自帶的流覽器,而用協力廠商流覽器,比如UC、QQ、360流覽器。事實上,據QuestMobile統計,QQ流覽器現在是安卓上第五大應用,而iOS用戶則更青睞UC,UC流覽器在iOS平臺上月活數量排名第十二名。
這些流覽器比系統自帶流覽器拓寬了許多功能。它們可以節省流量與提速、廣告攔截,有主題功能、夜間模式、掃描或生成二維碼、離線下載,當然,還與中國的搜尋引擎與社交網路更緊密的整合。許多流覽器還給電子書生成漂亮的UI及實用的離線功能。
儘管百度自己的流覽器並沒做起來,但它的主應用(這是它搜尋引擎與門戶的主管道)安裝量極大,也可以被看成一個協力廠商流覽器,它也包括了上述流覽器的許多功能,更不用說它還自帶了它家許多其他產品(外賣、雲盤、新聞、錢包)。當人們知道一個網站的名字並想要去流覽時,人們常常會通過百度搜索進入而不是用系統自帶流覽器。
這些事只發生在中國,美國肯定見不到
流量使用精打細算(bean-counting)、WIFI驗證更加容易
中國用戶非常在意他們的資料流程量包。據這份報告,中國用戶每人每月人均使用流量210MB,而美國的對應數字是1個G。
流行應用騰訊手機管家與百度手機管家都有監控與記錄流量使用情況的功能。很多普通的應用,也想辦法為用戶節省流量,不管是新聞應用與流覽器裡的“無圖模式”,還是其他什麼特別的資料包套餐,或者提供特別的壓縮。
我以前也提過,大多數媒體應用都允許將內容下載後離線流覽。所以如果我想在回國的飛機上狂看一通《紙牌屋》,我可以用愛奇藝,卻不可能用Netflix。
因為人們不願意浪費流量,所以只要有WIFI可使,他們會立馬連上WIFI。除了那種最低檔飯館,幾乎所有餐館都給客人提供免費WIFI。
於是,一些能夠破解不同網路熱點的應用、或者能共用熱點密碼的應用就流行起來。他們能幫你猜(提示:通常是88888888)。小米曾聰明地將中國用戶對WIFI的依賴轉化為其產品的一個賣點。它作業系統裡的WIFI連接的介面上,甚至可以提示你哪些熱點信號強、哪些是免費,甚至還可以將已保存的網路密碼,通過二維碼的方式發佈給朋友,對方只需要掃/描一下就可以分享相同網路連接 Wi-Fi。它們還跟一些熱點提供商達成交易,給一些小米使用者提供免費WIFI。
在商場或者咖啡館等公開場合等開放熱點,會先強制用戶登錄一個門戶網頁——你知道,你登錄的第一個網頁會被重定向到其他網站。在中國,這個門戶網頁總是需要你輸入手機號,然後會給你手機發驗證碼。因為法律要求用戶提供某種意義上的“實名”以使用所有應用、ISP與熱點服務,所以一個已被驗證過的手機號(現在所有的中國用戶都要用身份證買手機號)是最方便的“實名驗證”手段。我猜,這樣的話,國安去某家咖啡館就會很容易看到是誰在看某段貓咪視頻,而對熱點提供商來說,他們也掌握了使用其頻寬資源的人群。
這些網頁本來就夠不方便了,然而跟iOS的默認設置搭配在一起,簡直是讓人抓狂。當連上熱點,進入指定門戶網頁,iOS會自動彈出一個表單來讓你完成。如果你轉向短消息應用去看驗證碼,那你就錯過表單並與熱點斷開,這時你又要重回到“設置”裡,重新連接熱點……最終,在驗證之後,表單的“完成”按鈕只能通過導航事件而非Javascript驅動的門戶網頁啟動。這就是每天發生在中國數以百萬計的iPhone用戶身上的事,而他們只是想要連上那該死的WiFi。
去年,出現了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並且已有廣泛實施。現在,微信提供了微信連WiFi的解決方案(支付寶也有)。在一個飯館裡,使用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完全越過門戶網頁這些流程而完成手機的自動連接與驗證。
以下為例,這裡是我附近的一個韓國烤肉館,他們在飯桌上就貼了這樣的招貼。
商家採用這樣的驗證方式而不是用密碼連接普通路由器,就可以推廣他們的官方微信號,今後可以有更豐富與高頻度的方式、但又不是用垃圾短信手段去向用戶推送他們的打折資訊與新聞。
很多熱點只支持微信WiFi,但像麥當勞就給了顧客微信、支付寶以及老式的短信方式幾種選擇。
驗證碼的趣事
中國的許多東西都需要驗證碼保護,通常的驗證碼是一些無序的數字,但有時又有不同。有時要求你輸入中國字或簡單的筆劃。
在鐵道部官方預訂網站12306上,一個圖片驗證碼程式用一些毫無意義的圖片挑戰把很多使用者給難住了,成為Photoshop上的惡搞主題。
外賣大戰
“發現餐館”應用的祖師爺是大眾點評,與Yelp地位類似。大眾點評就像很多應用如QQ、百度地圖、陌陌、支付寶甚至滴滴打車一樣——不管這些應用本來是幹嘛的,點評也會加入一個“附近商家”功能。有一些他們自己專有的功能,有的也是從別的應用抓來的。不管是哪種,他們都是用完全一樣的方式來展示分類:多彩的圓形圖示、兩行排列。
讓用戶快速發現附近的食物之後呢?很容易做的事就:外賣!
除了餓了麼、美團、點評,阿裡巴巴與百度也在外賣上投入重注。當我在街上閒逛時,常有一些不同應用的外賣優惠券塞到我手裡來。一些餐館把他們的功能表植入到應用的原生介面裡,而必勝客則通過網頁視圖將它的UI嵌入到每個訂餐應用裡面。
這些應用裡面我最喜歡百度,因為它有一個並不時髦的功能:“狀態”,可以更新你的訂單狀態。
我的同事則喜歡通過微信來用“連咖啡”,它可以分配一個人去附近的星巴克來幫你買咖啡。當我去星巴克時,我常常被堵在一個快遞員後面,他一買就是30杯咖啡,邊買邊核對他手機上的訂單,然後刷他的會員卡積點數。
如果點餐點咖啡還不夠,你還可以通過各種應用享受其他各種服務。輕點一下,你可以對召集一個保姆、一個廚師、甚至搬水工。當我看到有人在批評矽谷創業公司缺乏解決麻煩事兒的雄心,我笑了,因為中國創業者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支付寶克隆微信
在中國,移動支付的兩個主要競爭“錢包”是:支付寶與微信支付。
支付寶,緊緊圍繞著金融與商業功能來打造,是當你在便利店購物或向幫你刷牆的工人支付工錢時最直接調用的應用。但是在給你朋友付錢、或發節假日紅包的社交場景下,微信支付顯然是首選。在此情形下,其他玩家很難有機會了。
去年,兩家都在試圖從對方那裡爭奪用戶以提高自己的市場份額。微信在主介面上增加了快捷的掃碼支付,這樣用戶不必添加對方為好友也能收錢付錢。
而支付寶的舉動,更有野心。他們拷貝了微信在聊天上的許多功能,加了一個新的“朋友”標籤。這還不是說他們從微信那兒獲取靈感並讓自己的產品變得更有社交性這麼簡單,他們是真的在“拷貝”。兩者的相似可謂出奇,許多頁面簡直就是圖元級雷同。其意在讓人們用錢包應用去跟他們朋友聊天,生怕他們用聊天軟體去完成網上支付。
有趣的是,在整個拷貝行動中,還包括把微信的朋友圈給拷貝過去稱其為“生活圈”。除了你朋友貼出的東西,你還可以看到不間斷的、滿屏的、來自附近的人的小視頻,令人奇怪的顯眼。我第一次打開它時,看到周圍公司的辦公室裡正在發生的一切覺得倒是有意思。但後來興趣就減弱了,也沒人再往上傳什麼東西。
每一家都在開始賣理財產品
為了理財產品市場——理財通的再次發佈,騰訊做了很多廣告。在微信錢包頁面上,理財通排在最上面一行,甚至高於“電影票”與“打車”。
某個週末,鋪天蓋地的廣告甚至讓我無可逃避。我在每段線上視頻的片頭、以及鑽進的每輛計程車的車載螢幕上都能看到理財通的廣告。生怕這些資訊不夠深入人心,週末的廣告轟炸後,一些女孩居然在週一居然跑到我辦公室前面來給我們演示如何用“理財通”來買理財產品。
事實上,很多應用都通過他們的“錢包”提供一鍵買理財產品的功能,就像在支付寶或任何銀行的官方應用上。比如小米,就在它出廠的每台手機上預裝了“小米金融”應用。很多應用從首頁到買一支收益率4%的基金(不久前還是8%),僅需有限的幾步。這些產品的廣告隨處可見,它們總是閃亮亮的、卡通化的,遠不是那些在《華爾街日報》上死板又看上去可信的基金廣告所表現那樣。
機器人
2015年,微軟中國推出了一個人工智慧聊天人物“小冰”,還挺受歡迎。用戶可以通過網站、獨立應用、微信、Cortana以及小米很少被用到的聊天應用“米聊”去跟小冰聯繫。儘管扔一些煩人的問題給她並看她如何作答,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一些人甚至向她傾吐心事。某種意義上,小冰就是Siri、ELIZA(最早的聊天機器人)、Cleverbot(智慧型機器人)共同生育的愛女。
一些應用配置了自己研發的機器人。百度應用有“度秘”,是一個性別模糊的機器人,可能是《瓦力》裡Eva的表親。度秘也有自己的獨立應用,它可以回答自然語言搜尋詢問,幫你找附近的好玩好吃的,還有就是講笑話。通過文本到語音的切換,它可以非常響亮地回答問題。每次你打開它,它都會向你致以問候,而不只是等著你問問題。儘管你可以像正常聊天那樣在手機上輸入或語音,但在聊天介面的底部還是有一欄,展示各種功能以及各種可能的回應與補充。
淘寶裡則有“阿裡小蜜”,其形象是一個卡通化的蜜蜂。使用者可以在手機主介面上裝一個快速鍵直達“阿裡小蜜”。它可以回答關於你訂單的物流問題、預訂旅行,以及幫你在淘寶上尋找商品。但它不能講笑話。
儘管機器人很時尚,但我不確信真正的用戶願意與這些應用進行如此這般的互動。
麻煩的iOS商店
2015年,一款叫做“Xcode Ghost”的惡意軟體感染了許多中國流行應用,並躲過了蘋果的審查。Xcode Ghost,是一種針對蘋果應用開發工具Xcode的病毒,它一開始主要是通過非官方下載的 Xcode 傳播(比如百度雲盤),通過 CoreService 庫檔進行感染。當應用開發者使用帶毒的Xcode工作時,編譯出的App 都將被注入病毒代碼,從而產生眾多帶毒APP。
之所以程式師不去蘋果官方管道Mac App Store下載Xcode,是因為Mac App Store 總是很難打開,真的是非常慢。儘管蘋果回應稱將把“Xcode的下載放到本地的伺服器上”,但是似乎見效並不明顯。
出於一些原因,App Store在中國的體驗同樣很渣。尤其是它各種慢,不管你是登陸美國商店還是中國商店。你按了“搜索”按鈕後,它居然需要差不多五秒鐘才會顯示結果,搞得好像它跟網路脫節一樣。中國使用者經常通過二維碼掃描安裝協力廠商應用,並沒有受到App Store或作業系統層次的支援。
我曾在博客裡寫過,中國開發者想盡辦法繞開蘋果的應用商店裡,要麼在他們的應用裡做各種交叉推廣,要麼在他們自己的獨立iOS應用商店裡用OTA認證方式允許安裝沒被審查過的協力廠商應用。
在最近iOS的升級中,蘋果增加了用戶授權這些協力廠商應用的操作複雜度。但是因為蘋果官方應用商店實在太差了,各種繞避手段繼續存在。我看見很多指向應用的連結,指導使用者怎麼不通過官方商店安裝應用。
事實上,某天我在街上逛時,一個人就塞給我傳單,告訴我怎麼進入“設置”、然後信任證書,然後我就能玩釣魚遊戲並用贏得不菲的獎金。
微信最終打敗了QQ
在騰訊上一季的財報裡,微信的月活用戶達到6.5億(最新數字是6.97億),超過了QQ 6.39億的月活。月活不總是一個最有用的指標,但是這個拐點比很多人預料的要來得早。
儘管微信是媒體青睞的物件,但它真的是受到了QQ強有力的狙擊。當它一開始作為移動短信應用誕生時,它站在了強硬的、仍然對桌面為中心的QQ的完全對立面。QQ團隊很快雙倍努力,並且成功地對其移動產品做出幾次全新設計,以強化其在移動設備的地位。
這股爭鬥之所以值得記上一筆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你通常知曉的:更年輕的使用者無疑會喜歡更新一些的產品。另一點是,同一家公司能通過創造出兩個同一品類並廣泛使用的競品從而成功地顛覆自己,這個也是真的不尋常。
移動互聯網的週邊
就像我同事提到的,仍然有數以億計的手機用戶沒有用上微信。他們中大部分是更年輕的使用者,還有就是偏遠地區的人。同樣,這些人可能還壓根沒用上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這個13億人口數量的國家,目前只有6.49億互聯網用戶,而且地區間的分佈差異很大。
我最近跟隨一個團隊去嚴寒東北的一個三級城市調查兩個應用的情況。我們在那做了一些焦點調查,看看當地人使用手機的習慣,四處轉轉,也飽食了很多餃子。據當地人說,他們都是把手機帶來鎮裡的應用商店裡,店裡有人專門幫他們安裝下載購買應用。去這些地方調查對我們來說是很有趣的事,這些地方也不是真的有多偏遠,但是跟我們平時在家在一線城市的情況仍大為不同。
移動互聯網的神奇未來
回想當初我一開始離開三藩市搬到中國來時的情形,我的視角如今已發生改變。我曾經擔心灣區是我惟一能愉快或體面工作的地方。如今,除了我仍然強烈地懷念玉米煎餅,上述擔心已不再存在。是的,矽谷在某些事情上仍然無敵,直到今天,中國仍不能做出一個作業系統、寫出一個框架、創造一種程式語言,或者為其他產業創建一種標準。
但是,看上去矽谷的大部分公司也不能。正如一些人所指責的那樣,大量的資金投向創業者以炮製相似消費型應用,這是賺錢的買賣。
當我第一次離開矽谷,觀察中國的移動應用設計並撰寫上一篇博客時,我覺得相當有趣,“哈,一些應用怎麼這麼奇怪。”看到科技如何在此獨立發展並服務於本地需求,相當有意思。
而這事正在變得更加神奇。儘管我們還是將中國與印度以及非洲大部分地方同等以待,但事實上,後者仍然落後,而中國正在變得非常有意思。全球互聯網滲透水準仍然很低。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上網後,他們使用的應用與作業系統或許跟我們現在使用的這一套呈現更大的差異性。他們會尋求科技的手段解決跟我們所面臨的一樣的問題,但是,其解決方案的假設與前提會跟我們大不相同。
我渴望看到未來所會發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