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少行銷人在今年都有一個感覺,增長駭客作為一項技能越來越多地侵蝕了市場行銷的的生存空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從工業時代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在工業時代,企業的核心目標是製造和銷售商品,這其中市場行銷發揮著巨大作用。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的核心目標是增長,相對來說,它的重心更傾向於用戶增長,一個互聯網產品的使用者數量是決定其能走多遠的基礎,尤其對於新創企業,這裡面產品運營就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增長駭客當然屬於運營的手段。

 

增長駭客的核心就是利用產品、資料、技術、行銷等手段相對科學和可見地促進產品或銷售的增長,雖然它在近幾年才開始興起,但其實它脫胎於更早的精益創業概念,駭客增長和精益創業是什麼關係?如果說增長駭客是戰術級的話,那麼精益創業是戰略級的,因此本文主要針對戰略級的精益創業來闡述。

 

精益創業的思想最早來源於布萊克2005年出版的《四步創業法》,他的學生埃裡克·萊斯在創業時多次受其啟發,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精益創業的概念,2011年埃裡克·萊斯出版《精益創業》一書,讓精益創業第一次得到了體系化的闡釋。注意時間——2011年世界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世界,而精益創業的概念是更符合這個時代的企業成長思維。

 

即便你不太瞭解精益創業,也能夠顧名思義猜出精益創業的大概意思是科學、精細、高效益地創業。多年來,廣告、行銷行業一直是作為相對不科學、粗暴、低效率的推廣方式,它缺乏精益思維。

精益創業的核心:開發測量認知

精益創業的核心是開發測量認知的迴圈,直到達到完美適應市場的過程。正如埃裡克·萊斯所說:你需要的不是基於眾多假設制訂複雜的計畫,而是可以通過轉動方向盤進行不斷調整。

 

傳統的產品開發模式通常是耗費很長的時間策劃,反復推敲,一次性把產品做到完美,然後推向市場,而一旦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那麼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

 

精益創業的產品思維是先開發一個最小化可行產品(MVP),然後小範圍推出、收集回饋,反覆運算、完善、大範圍推出的動態過程。它是用最快的方式,以最少精力完成開發測量認知的回饋迴圈。

 

從結果來看,精益創業和核心目的是——減少浪費,包括人力、資源、時間、金錢等的浪費。

 

一般來講廣告的模式類似傳統的產品開發模式,一家廣告公司在基於產品和消費者得出一個號稱正確的洞察之後(這個洞察恐怕90%是不符合市場習慣的),耗費較長時間製作一個看似完美的廣告,然後一次性大規模投放。廣告效果如何?完全是一次賭博,90%的廣告以打水漂結束,10%的廣告撞大運形成病毒傳播效應,實現目標,但這10%是不可持續的。

 

傳統的廣告製作和投放模式完全無法解決那句眾所周知的話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被浪費了,但我不知道浪費的是哪一半。話句話說,這種廣告模式造成了浪費——人力、資源、時間、金錢的浪費。

那麼如果精益創業的思維能應用在廣告、行銷行業上將會是什麼樣的情況?

廣告、行銷的開發測量認知體系 

埃裡克·萊斯說:做出個產品應該不是什麼難事,怕只怕做出的東西根本沒人想要。這句話對於廣告同樣適用,拍一條廣告投放出去不是什麼難事,怕就怕投出去的廣告根本沒人愛看。要避免這個結果,就需要精益思維。

 

精益創業的三步是開發最小可行產品(MVP),小範圍內驗證,然後擴大範圍,進一步驗證,直到完美。

 

 

對於一支廣告來說,精益創業思維下應該首先做一支最小可行性廣告,選擇一個特定的管道投放出去,獲取回饋,如回饋不好則加以改進,如回饋超過預期,則可以再選擇大範圍投放。比如某品牌想投放一支TVC,則可以先做一個相對簡化的版本,在某個平臺如抖音上投放一部分人進行測試,待效果已經比較放心的時候再以更大預算推向更大範圍的媒體。

 

所以,它的製作策略是先製作最小可行性廣告,媒介策略是從小眾媒體到大眾媒體,從小範圍傳播大範圍傳播。

 

 用戶分組:千人千面的廣告行銷內容 

 

在精益創業思維中,用戶分組是一種常見的策略,它的靈感來自於醫學界的臨床研究方法,主要用來研究藥物和疫苗的長期作用。不同類型的使用者對同一個產品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和使用、消費習慣,產品運營人員根據他們的需求也應該有不同的運營策略,比如根據註冊日期套餐類型作業系統地域職業等來進行研究分析和提供服務。

 

對廣告、行銷行業來說,目前用戶已高度細分,像90年代那樣靠一個黃金時間的央視廣告擊破全部使用者已經不大可能。針對不同觸媒、消費、喜好等類型的用戶制定不同的行銷廣告內容才是正確的方式。大資料時代有一個詞代表了這種趨勢——“千人千面

 

在《行銷的焦慮:碎片加劇,裂變受阻,2019下半年如何有效行銷?》一文中,我舉了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正是這種方式體現。

 

電影《脫歐:無理之戰》中,脫歐派的首席總監多明尼克·卡明斯基在針對脫歐的廣告投放策略上,沒有像傳統大選那樣,大肆購買難以衡量行銷效果的傳統媒介,而是尋找了一家大資料採擷公司——聚合智囊公司。這家公司可以基於使用者在社交網路——主要是Facebook上的行為進行投放了成千上萬的配套廣告,並一步步引導他們成為成為堅定的脫歐派。

 

 

 廣告投放的優化:A/B測試 

 

一個產品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版本,各版本之間可以有所差異,將這些不同版本的產品推向使用者進行測試,可以知道哪個版本的哪些功能更受用戶喜歡,從而保留,哪些功能不受用戶喜歡,從而放棄。這種方式稱為A/B測試。

 

對於廣告、行銷業來說,A/B測試也已經不算是一個新詞了,現今針對各大平臺的資訊廣告,運營人員會設計不同的內容素材,並基於不同類型用戶進行投放,以獲得最高投入產出比,這個工作是優化師們的最主要工作之一。

 

我在特斯拉供職的時候,曾做了幾次以收集線索為目的的投放,特斯拉一直以來的線索收集選項中,郵箱是一個必填項,但我認為這是美國人的習慣,對於中國人來說,填寫手機而非郵箱的形式更適合中國市場。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我在某平臺上同時設置了兩個不同選填項,具體來說,姓名、地域等是必填項,聯繫方式中,A選擇帶郵箱,B選擇不帶郵箱,最後測試得出的結論是不帶郵箱收集線索效率更高,單一獲客費用大概降低了15%左右。

 新品發佈推廣策略:

開發廣告投放測試——改進  

以往新商品在生產出來後往往是帶著廣告一起釋放出來的:大規模廣告投放+商品管道售賣。這種方式的風險極高,一旦消費者不喜歡新品,那麼不僅商品滯銷,投放出去的廣告業浪費了。

 

costco有一個新品投放策略值得學習,其自營品牌Kirkland 的商品在研發出新品後先上架自己的部分超市售賣,如果賣的好就大規模生產,賣的不好就放棄,這樣降低了風險。對於賣的好的商品,如果再打一波廣告,可以說廣告投放的風險也大大降低。

 

大資料時代,電商平臺更加擁有這個優勢。假設一個品牌研發了某種新品,它可以在天貓上投放一波廣告,獲得一部分消費者的同時也獲得他們的回饋——產品哪裡好?哪裡不好?增添什麼功能會更好?價格高還是低?品牌可以根據回饋調整產品,在產品獲得比較好的銷量的同時加大廣告投放,這時產品和廣告投放的風險都大大降低。

 

在眾籌剛剛興起的年景,很多品牌就是這麼做的,他們先在眾籌平臺上放上自己產品的概念版,然後發起眾籌,這種方式一方面測試使用者對於自己產品的熱情,另一方面也獲得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回饋。很多後期成功的品牌當年都在眾籌平臺上獲得了大量用戶的擁簇。

 病毒思維 

 

不管是精益創業還是增長駭客,它們都非常強調病毒思維的重要作用。病毒性這個詞最早也來源於西方,它原意指的實際是一個東西好,靠口碑在消費者之間迅速傳播。但這個詞到了中國就成了一個行銷事件火爆,像病毒一樣傳染。雖然二者意思相近,但前者明顯更積極,後者多少有一些暗黑色彩。

 

精益創業將病毒性分成了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都值得行銷人學習。

 

1.原生病毒性。指的是根植於產品內部,作為產品的使用功能而存在的病毒性。這種方式在產品設計和開發時候就考慮到了它的傳播,因而在早期就將傳播元素融入了產品設計和開發中。這種方式我們在使用很多APP的時候很常見。比如探探發短信說你的一位手機連絡人把你設為暗戀對象。同樣即使一個實體產品在設計的時候也應該考慮這一點,比如一個房地產公司如果在產品開發時設計一個比較適合大眾打卡傳播的地點,則會很大程度上促進本地區房產的知名度和售賣,最孤獨的圖書館對於阿那亞的銷售就起到了這種作用。

 

2.人工病毒性。指的是一種迫於外力的存在因素,它往往根植於一套獎勵系統。比如Dropbox 的使用者在註冊時候會獲得一定免費空間,如果這位用戶拉了新的人進來,則會獲得更多的空間。另外近幾年中國市場上大行其道的社交裂變也屬於這種模式,它的本質是以往給到媒體的費用直接給到消費者,激勵消費者去傳播和發展新用戶。這一點具體可見我的文章《社交裂變簡史》。

 

 

3. 口碑病毒性。它源自于滿意用戶的交談,這種就需要產品本身非常優秀,適合口碑傳播。這一點不再多說,不管在什麼時代,產品本身的優秀成都是決定其口碑好壞的最核心因素,如Facebook 早期在大學校園的傳播效應就來源於其優秀的產品設計理念。

  數據思維  

 

很多廣告人都是創意或策略人才,他們很關注一個創意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但是理性的資料思維不足。而這恰恰是廣告、行銷在哪投入,應該怎樣投入的一個重要指導。舉一個例子。

 

美團在做外賣之前,餓了麼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美團通過在餓了麼上的分析發現餓了麼的城市訂單量排名前四的是:上海、北京、廣州和杭州,這符合普遍的市場表現。但排名第5的城市不是深圳、成都等卻是福州。美團做了多年的團購,瞭解每個城市的大概體量和潛力,根據經驗,福州一般排名在30名左右,而絕不是前五。

 

美團由此得出一個結論:餓了麼至少有25個城市沒做好,於是後期集中火力猛打這些城市,讓餓了麼措手不及。

 謹防廣告行銷的虛榮指標 

 

精益創業提出要杜絕一些虛假指標,它提出的8個虛假指標如下:點擊量、頁面流覽量(PV值)、訪問量、獨立訪客數、粉絲/好友/贊的數量、 網站停留(time on site/流覽頁數(number of pages)、收集到的用戶郵寄地址數量、下載量。

 

《矽谷增長駭客實戰筆記》中舉了一對競品的例子,以說明指標不同導致的不同後果。

 

MySpace Facebook 都是社交網路公司。Myspace 曾將公司運營的主要指標定位總註冊用戶數,而Facebook則在成立的初期就把月活躍用戶數作為對外彙報和內部運營的主要指標。

 

兩個不同的目標讓二者發展路徑迥異,一開始MySpace 總用戶量多,月活也領先,但因為用戶留存不利,流失也越來越多。而Facebook 一直以月活作為衡量,不斷改善產品和運營策略,最終讓此指標遠高於對手。

 

《矽谷增長駭客實戰筆記》作者曲卉認為,馬克·紮克伯格最讓人佩服的一點是,他不僅把月活躍用戶數作為內部的北極星指標,還堅持對外彙報同一個指標,以此來確保監督公司的運營策略永遠誠實地對用戶價值負責,而不是追求簡單粗暴的短期增長。

 

廣告、行銷的從業者對於虛假指標再熟悉不過了,像曝光量、轉發量、點贊量、粉絲數等等資料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造假產業鏈,但這些資料是否真正對品牌有所幫助?還是它只是一個向上交差的數字?

 

虛榮指標永遠不解決實際的問題,任何一個廣告、行銷從業者也應該抱著這樣的態度去做事,真正將精益創業思維貫穿於自己的工作中,以企業增長為主要目標去工作,這才是每一個廣告、行銷人應該轉型的路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