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112203570971

 

新的消費場景,有時候也伴隨著出現新的消費者。關注普通消費者,只能驗證已有的想法;而極端用戶那裡,有你想要的靈感。

淺談消費者洞察(一)

前陣子,有一位朋友來找我,聊到他剛創業的項目「串串店」。

朋友:我們開在 CBD 的美食廣場裡,有葷有素有特別的飲料,派了傳單做過霸王餐。可過了活動期,就沒啥顧客來了,是不是行銷做得不夠多?

我:你們的店有啥特別的呢?

朋友:我們都是用環保的電烤爐,食材都是每天新鮮送達的,引進了很多國外的新奇飲料,服務員都是選顏值比較高的(此處省略 10000 字)…… 可就是沒人來啊!

我突然覺得熟悉,這朋友的思維,怎麼那麼像咱們的老母親——我給你的都是最好的啊,你怎麼就不要呢!

成交的本質,是雙方交換價值。價值是什麼?你有的東西不是價值,別人想要的才是價值。不要一不小心,就當了消費者的老母親。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那麼強調消費者洞察。沒有好洞察,就沒有好產品。讀懂消費者,才能創造出他們想要的產品,有價值的產品。而賺錢,將是一個附帶的結果,一旦你創造了市場認可的價值,自然就會獲得回報。所以說,洞察消費者,再多也不過分。

那如何讀懂消費者,從而找到機會點?最近我在跟進幾個產品開發的專案,看了一些書,做了一些事,總結出兩個方法、一個檢驗標準和一個誤區,抛磚引玉和大家討論一下。

方法一:觀察行為,發現場景

一個產品不可能賣給所有人,特別是對於初創企業來說,找到一個大公司看不上的小切入點,更容易打開市場。這時候,觀察消費者,發現新的消費場景,就變得尤其重要。

@宇見 的新書《洞察力》裡有這麼個例子——

一家速食連鎖企業想要提高自家奶昔產品的銷量,於是招募了一些消費者來進行座談並詢問。

  • 我們的奶昔是應該濃一點還是淡一點?
  • 奶昔中的巧克力是要多一些還是少一些?
  • 我們的奶昔是應該更便宜?還是把份量做得更足?
  • 其它哪些方式會讓你對我們的產品更加滿意?

接下來品牌根據顧客回饋改進了產品,結果,銷量卻並沒有明顯變化。與此同時,另一批洞察人員開始介入到該專案中,他們在一家門店裡待了 18 個小時,對購買奶昔的顧客們進行了仔細觀察——他們記錄顧客每次購買的時間;記錄他們同時還買什麼;關注這些顧客是獨自來還是結伴來;是在店裡吃還是打包帶走…… 結果發現,有將近一半的奶昔都是在清晨賣掉的,並且顧客通常只購買一杯奶昔,而且多半是打包帶走。

順著這一線索,研究人員採訪了那些在清晨購買奶昔的顧客,得到的回答是,原來,他們面對著一段漫長的行車過程,需要吃些東西來打發時間。這些東西需要滿足多重需求——他們並不餓,但是如果此時不吃點東西,就容易在上午 10 點多感到饑腸轆轆;他們行色匆匆,多數時候只能騰出一隻手;此時如果他們選擇別的食品,例如百吉餅,則容易弄得車裡和衣服上都是碎屑;有時候他們會選擇香蕉,但又經常因為吃得太快而快速陷入無聊。

最後這些顧客發現,一杯粘稠的奶昔和一根細長的吸管正是此時完美的「解決方案」。

在這個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到,當奶昔公司發現「車裡打發時間」這個新的消費場景之後,他們就可以根據消費者在場景裡的需求來改造他們的產品——奶昔更粘稠,吸管更細長,相應的包裝、定價、推廣活動也就水到渠成。什麼都給,不如給得有的放矢。

再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咱們大廣東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去茶樓喝早茶、吃點心。

 

很早以前這些茶樓都是一個個大圓桌,因為人民群眾都是一家大小到茶樓享受天倫之樂的。大概在 10 年前,我和我媽去喝茶,發現這些大圓桌都在拼桌——每桌都有幾堆人,大多是年輕人三三兩兩在聊天。我就跟我媽說,這些茶樓應該把桌子變成小方桌,像咖啡廳那樣,專門給年輕人聚會。果然不久之後,就出現了「上樓」「點都德」這類羽量級的茶樓—— 2 人桌和 4 人桌為主,也提供少量房間圓桌預訂。

 

從傳統茶樓到新式茶樓,我們可以發現,新的消費場景,有時候也伴隨著出現新的消費者。這些新式茶樓,不僅搶了傳統茶樓的生意,同時也跟咖啡廳競爭——年輕人聚會,不僅可以去咖啡廳,還可以去茶樓。所以,他們不僅把桌子變了,還很積極地研發新式點心,調整裝修風格,針對性地為他們的目標人群服務。

 

方法二:關注極端,尋找突破

很多行銷人在做消費者調查的時候,會找來一群目標消費者,然後通過問卷調查或小組訪談的方式,得出他們想要的答案。但是,這種傳統的調查方式,可能只對漸進式的產品改進有效,因為向一般消費者發問,往往只能對已知的事物進行確認,而無法得出全新的想法。舉個例子,下面這種問卷問題十分常見——

如果要購買一款千元以上的電吹風,您最看重的功能特性是什麼?

  • 快速吹幹
  • 不傷頭髮
  • 改善發質
  • 便於造型
  • 外觀好看
  • ……

這道問題的問題在於,你列出來的所有答案,都僅限於你的認知,會不會有一些你不知道的而會打動消費者的點?

關注普通消費者,智慧驗證已有的想法。而極端用戶那裡,有你想要的靈感。因為他們的思維和行為跟普通人完全不一樣。

最近我在參與一個美妝營養品牌 WonderLab 的代餐粉開發專案,在消費者調研階段,我們在普通消費者那裡獲得的都是一些你能想像的答案——因為是用來減脂的,所以需要飽腹、營養均衡、食材天然…… 而我們的靈感,是從一些極端人群那裡獲得的。

例如一個完全不吃代餐粉的受眾提到,她覺得流質食物是給病人吃的,真正的食物即使是一根寡淡的青菜,她也覺得自己是個正常人在吃東西。於是我們發現,「咀嚼」對於人類進食來說是很重要的,不僅能刺激大腦發送飽腹的信號,而且能提升進食的愉悅感。

無獨有偶,在那段時間我剛好讀到喜茶 CEO@Neo 的訪談文章《喜茶為什麼比你更懂年輕人?》。裡面提及到,注重口味只會掉進眾口難調的坑裡,因為每個人對口味的喜好都不一樣,而口感則不同,對於口感全人類有基本一致的認知——入口即溶的雪糕很好吃,煎到全熟的牛扒很難吃。

於是,這個代餐粉的主打賣點就往口感相關的方向發展,例如加入咀嚼物、微調順滑度等,甚至把品名定為「嚼嚼奶昔」,做更好吃的代餐粉,這恰恰是減脂人群「嘴上說不要,心裡很渴望」的價值點。產品打樣之後,我們在消費者試吃中收到了極好的反響,還有消費者迫不及待想要跟我們預訂。

 

 

在《設計改變一切》這本書中提及到一個案例——IDEO 曾為一個女鞋客戶尋找新的想法,找到了色彩顧問、高筒靴狂熱媽媽、豪華加長版轎車的女司機、赤腳走火炭的心靈引導師,來參與 workshop,而激發出一堆奇怪又讓人激動的想法。可見,我們不僅能找已有的消費人群來聊聊,還能找非目標人群、資深消費人群、與品類相關的各式各樣的人群來,激發我們的靈感。

結語

做互聯網的朋友應該都很熟悉一個公式——用戶價值 = 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只有在用戶價值 > 0 的情況下,產品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而上面兩個方法,其實都在尋找消費者的「需求荒野」,也就是說,消費者從來沒想過還能這樣,從來沒其他人提供過這些價值,舊體驗等於 0。在這種情況下,你去開拓的是一個全新的田野,你的 benchmark  0,很容易就能讓消費者沸騰起來。千萬別想要在那些已經有 110100 的田野裡,做到 101 擊敗競爭對手,那對初創企業來說是相當困難的。

那怎麼確認找到的「需求荒野」准不准,是不是真的能讓消費者沸騰起來?下一篇,再把檢驗標準拿出來聊一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