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職能,流量獲取的能力變革

 

 

第一,獲取流量的能力;沒有這個能力就不要做消費品了。

第二,產品原型組合及傳達的能力;這我專注在這塊。

 

其次,流量的時代變革:

 

 

流量獲取1.0——圍繞目標人群的生活圈構造包圍圈觸達同一個人6次,ta就一定可以被轉化,這要要極度有錢;為此媒介同學需要圍繞目標人群的生活圈構造包圍圈,單次昂貴內容(大明星,大片,大創意)應運而生。

流量獲取2.0——聯合生意計畫,資源置換,需要刷屏和提案事件行銷,品牌行銷。市場2C2B能力缺一不可。這需要專案經理+客戶經理+策劃經理;

流量獲取3.0——直接效果類行銷是能做到的,還非常高效;這個時候甲方、乙方、廣告公司的能力界限越來越模糊,大家都在試探;

這三種流量獲取能力沒有是否過時和高級的區分,針對的市場和受眾的不同,在不同的時間點,流量獲取的效率有高有低。

 

種草如何從0-1

 

 

 

1. 需要先鋒軍:搞了創新行銷部,只有四五個人,自己投了180萬,全部垮掉;最後通過頂級KOL的分銷合作,為我們團隊的學習買了單,直到191月份,第一次看到正回饋,當正回饋來了,你才知道之前的沒有用。那個視頻935萬的播放,33萬人打開淘寶搜索荷荷巴油(音)這四個字,轉化是4%,極其健康。我才知道內容行銷發現站內風平浪靜完全沒有效果的時候,以後都不會有效果,如果有效就是上一秒抖音下一秒淘寶,沒有別的判斷標準。

2. 得到正回饋後規模化:擴大團隊,規模化投放,一直到6月份,在抖音有4億播放,這4億的用戶我自己覺得都是很高品質,高潛的用戶,兩個頭部爆款和三個腰部產品,站外有很多興趣意向人群湧入天貓,觸發天貓的人群標籤邏輯和搜索邏輯,整個店鋪的日銷和流量全部翻倍,在天貓已經是SKA級別的客戶,之後還有兩三倍的增長,這就是所經歷的過程。

 

3. 分享一下踩過的坑:

 

 

1)沒有任何一家廣告行銷公司能找到最靠譜的KOL,沒有完美內容操盤手可以打造爆款,放棄幻想就接近成功了,原因如下:

a. 媒介和甲方在一個水平線上;抖音小紅書上火的KOL和微信、微博的KOL重合度不高,抖音和小紅書也沒火幾年,大家都是小白。

b. 廣告公司不抗ROI;除了我們苦逼賣貨,誰抗ROI?新生事物出現,只有甲方才有動力探索,所以這個東西想明白了,就認了,就自己往下拉,所以我覺得201810月這個決心我們是下得很對的。

2 業務負責人要先打勝仗:自己無法得到正回饋的時候,沒有辦法帶領團隊有正回饋,我是這麼做的:

a. 自己尋找MCN;微博官方有帳號寫了一百個MCN,我通過識別logo,識別了42家帶文字的logo,百度了42MCN的每一家名字和他們建立關係;

b. 自己選號;看到不錯的號,先去多個資料網站對比資料,觀察一周號,看評論,猜測mcn對帳號打法,它刷水了嗎?做評論監控了嗎?一個小時之後,可能來了一批水軍。三天之後,這個視頻不好,刪了,一個星期如果你刪了三次視頻,那我大概就知道是慘水了;種種細方法論現在有3頁多;

c. 自己寫腳本;MCN給我的腳本,我根本看不懂,沒有辦法想像它的好壞,於是我想了一個招,我自己拍自己,我自己當KOL,按照它的腳本演出來,我自己看,每一幀,每一秒,我覺得有沒有用,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打磨,刻意練習,微小進步,當你以極其苛刻的要求來要求自己,積累了大量一線細節經驗之後,總會帶來質變的,這是第一步。

3 一場勝仗之後要搭團隊;打過仗,就清楚的知道你需要什麼人可以和你一起打仗,一起繼續打仗;深研業務,每一條視頻我都自己看,看到微信一響,我都想吐。必須和團隊一起戰鬥,這樣才能形成統一的語境,對事情統一的理解,才能進入方法論和沉澱;

 4)團隊方法論沉澱,個人能力上升為團隊能力;標準是新人來了就能做到60分;不會犯最低級和傻的錯誤,團體小天才個人能力會被提煉成為團隊的能力,團隊中骨幹和老成員可以做擴展更高的事情,團隊開始帶團隊,正向迴圈建立之後,整個壁壘才真正的建立;

 

我看到的流量市場
 

 

第一被動推薦型媒體,流量的指揮棒是平臺,不為粉絲量付費,賭內容爆款的產生能力,他們是:小紅書、抖音、B站;這個語境下需要有這幾個能力:

1. 建立自己的價值評估體系,當投放時,疑惑是找大的、中的還是小的KOL?這個問題就不對;你還是以粉絲量建立自己對KOL的評估機制,以粉絲量來定價是流量端、媒體端的定價;翻一下快手的大中小KOL和各種類型的廣告的定價,就會發現折合單次廣告粉絲價格的差距只有幾毛錢;

2. 誰能夠做出爆款聽誰的;粉絲喜歡看的內容只是一部分,要撬動公域流量喜歡,更普世的喜歡才能爆;其實不是聽我們還是編導的,而是誰能擁有將產品痛點賣點和視覺化語言結合的能力。

3. 賣貨的不會爆,爆的不帶貨;這是天然衝突;1000萬播放*萬份是1%轉化,從效果上,等於100萬播放*千分1%轉化。你到底會做哪一種,你知道這兩種區別和方法論嗎?在我們看來,都能做,都做過。如果都不會只是瞎BB

4. 投手的培養速度和快速反應時間成正比;資訊流CPM投放越來越貴,第一天是不知道結果的,但是要做出反應,於是要培養投手在第一天不知道效果的時候做出反應。這種出手-獲得回饋-再出手-再獲得回饋,在什麼頻次,什麼要求下進行,決定了一個投手多久被養出來。隨著流量越來越貴,他優化能力越來越強,總會有一個平衡值。種草類還是被動推薦,流量越來越貴,大家審美越來越高,做出爆款視頻難度越來越高,整個內容團隊要升級,辦法總比困難多;

第二類就是粉絲優先,包括私域流量,就是微信和暫時的快手,在這裡不做流量主都會玩的痛苦。

 

第二職能,產品原型組合和傳達能力的變革隨著流量端的變化,產品研發組織工作從線性到聚合

 

之前開發用三個月、六個月、九個月年度做出爆品,通過層層媒介傳達到消費者手裡,得到回饋需要一個月;如果真的不好,不是浪費金錢成本,而是時間成本。品牌和產品開發團隊還需要十個月,再猜一次。

 

現在流量開始分散,每個流量的聚合人群畫像會更加精准,距離會更加近;流量端、內容端、產品端要一起開發產品

 

最後流量紅利過去後能留下什麼?

1. 流量紅利應該建立品牌;趁著有流量,應該快速建立品牌,它可以幫你建立壁壘,安全的等到下一個紅利期的到來;

2. 團隊是可以被留下的;優秀的媒介,內容,策劃,產品人才很稀缺。再能一起打過仗,依靠時間和金錢點滴中建立起瞭解和信任的人才就更寶貴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