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盲盒行銷正迎來一次爆發。

盲盒顧名思義就是盒子中放置不同的物品,消費者憑運氣抽中商品,正是這種隨機化的體驗,讓用戶欲罷不能,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行銷方法之一。盲盒行銷能為品牌帶來什麼行銷機遇?品牌又該如何使用盲盒行銷?“盲盒思維”又能為品牌延展出什麼行銷手法?

 

盲盒行銷類似於一種抽獎遊戲的商品行銷手法,能夠大大刺激用戶的複購率。盲盒行銷最初大量用於二次元領域的手辦銷售,由於二次元用戶IP忠誠度高,常常有收集癖,盲盒行銷快速刺激產品銷售,挖掘使用者的消費潛力。今天盲盒行銷已經成為IP玩具禮品、線上線下互動行銷常用的方式之一。

 

無論是網紅藍V旺仔,還是玩具巨頭樂高,還是科技巨頭谷歌……都曾做過盲盒行銷,相信如今線上下商場中,盲盒機器也並不少見,甚至被稱為繼“抓娃娃機”之後的另一個線下風口。以盲盒IP行銷著稱的泡泡瑪特,更是在兩年時間內業績增長140倍,在玩具市場上一騎絕塵,碾壓眾多傳統玩具廠商。

 

前段時間曾通過“民族罐”而刷屏的旺仔,線上上銷售中也嘗試了盲盒式行銷,一個盲盒中有4罐隨機民族瓶牛奶,如果真有強迫症用戶想要收集整個56個民族,恐怕要花上一大筆錢了~

 

其他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但不難發現,盲盒行銷主打的就是人的收集癖和驚喜感,從而能讓用戶產生一種“上癮”的感覺,而當用戶收集完成之後,還能刺激使用者轉發社交網路,從而形成二次及多次傳播。

盲盒行銷的進化

 

盲盒行銷起源於明治末期的日本,當時日本百貨公司在新年期間都會銷售福袋,福袋中內容不會事先公開,但往往會放入高於福袋標價的商品,比如福袋售價1萬日元,福袋內的商品標籤價通常是1.1萬日元。

 

儘管福袋的價格通常並不高,但百貨公司福袋的生意卻繁華起來,久而久之就成為了新年期間的常規促銷手段。但福袋促銷的方式通常用來作為商品尾貨處理,用戶既能獲得趣味性體驗,商家也成功清理庫存。後來也開始有了一些透明福袋玩法,讓用戶能知道福袋裡的內容。

 

福袋的行銷思路延續到了80年代的日本模型市場中,當時大量模型愛好者製作模型並將其商品化,於是出現了“扭蛋機”的線下機器。“扭蛋”與“福袋”大致相同,只是更集中在二次元、ACG等領域出現,銷售的商品也大多是動漫IP手辦、玩具模型、飾品掛件等。扭蛋已經在日本風靡了近50年,近年來國內線下商場中也時常能看到“扭蛋機”,扭蛋用戶中還有“扭蛋毀一生、入坑窮三代”的說法。

 

90年代中國開始了一系列的“集卡式行銷”,可以看做是盲盒行銷在本土的早期應用,最為典型的代表案例就是小浣熊、小當家等乾脆面的水滸英雄卡,當時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卡片行銷,比如笑傲江湖人物卡、遊戲王周邊卡等等,但水滸英雄卡由於人物多、收集挑戰大、乾脆面單價低、面向學生兒童,成為幾乎整個90後的集體童年回憶,而卡片人物的一些攻擊力、防禦力等設定,已經可以作為桌遊道具來二次應用。

 

後來到了21世紀,盲盒的概念已經逐漸定型,在國內2012年左右就開始有少量盲盒討論,但直到2016年泡泡瑪特大力發展盲盒產品,才讓盲盒行銷逐漸風靡,並一舉啟動了成人潮流玩具市場。泡泡瑪特不僅沖到天貓“模型玩具”品類第一,還在2018年底北京西單大悅城限量發售時造成了淩晨62000多人排隊的盛況,堪比當年iPhone4發佈時的場景。

 

今天盲盒已經成熟應用在各種行銷場景,並尤其受Z世代人群的喜愛。線上可以通過“拼手氣”購買的方式購買隨機商品,線下商超還有“盲盒機”的設置,逐漸成為“抓娃娃機”之後另一個線下流量入口。

盲盒行銷背後的上癮機制

 

盲盒行銷本質上是一種遊戲化的行銷手段,這種遊戲機制的設置讓消費者有一種“上癮”的感覺,這種“上癮”心理其實並不複雜,眾多國內外學者在防遊戲沉迷、心理依賴、行為上癮等研究中都曾分析過,這種上癮機制如果在短時間內及時回饋(如線下盲盒機),甚至能達到一種“心流”狀態。

 

相關暢銷書《上癮》中曾把上癮機制拆解為四個環節: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行為上癮相關書籍《欲罷不能》把行為上癮也分解為六大要素:目標、回饋、進步、挑戰、懸疑、社交。盲盒行銷可以說在一定條件下覆蓋了整個“上癮”閉環。

 不難發現,盲盒行銷的“上癮點”在於設計了一套不確定的收益回饋機制,這能夠讓用戶產生一種賭徒心理,對盲盒購買的行為產生依賴與迷戀。其實在最初使用盲盒行銷的二次元手辦領域,目標使用者往往重度迷戀產品品牌。

 

盲盒也好、扭蛋也好,還切入了用戶的收藏癖,因此更多作為IP玩具、IP周邊的行銷手法,但品牌們的套路並不簡單,盲盒行銷中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技巧”來不斷刺激用戶的消費。

三大盲盒行銷法則

法則一:不斷推出新系列款

 

只要新品不斷,用戶就永遠有了消費理由,而對於一個IP而言,新的系列款其實大多就是包裝設計上的改良,從製作上來說成本並不像全新產品研發那麼高。比如匡威等帆布鞋品牌,可以通過品牌跨界聯合等方式,設計新印花不斷推出新系列,再通過行銷手段進行推廣,狂熱的匡威迷就永遠有動力買單。

 

法則二:設置盲盒專用“隱藏款”

 

“隱藏款”由於其稀缺性,可以製造一種產品消費尋寶體驗。通常來說,系列款產品可以直接購買到,但這種“隱藏款”無法從常規管道中購買,只能通過購買盲盒的形式抽中,這也可以算是一種饑餓行銷手法。

 

 “隱藏款”的抽中概率通常很低,這也就能夠刺激用戶不斷複購。小時候集過小浣熊水滸卡的朋友應該知道,有些特定卡的抽中概率其實非常低,如果要想抽中某張“稀有卡”,那要費不少買速食麵的錢,這種手法同樣被應用在盲盒行銷中。

 

 法則三:設置高價“限量款”

 

如果說“隱藏款”可以刺激用戶複購,那麼“限量款”就直接刺激用戶高價消費。“限量款”的做法並不少見,如果與盲盒行銷再進行搭配,可以延展出更多行銷花樣,而“限量款”的推出還能在社交網路中形成較大聲勢,在二手市場上的價格也會水漲船高。

 

 “盲盒思維”下的品牌行銷

 

除了泡泡瑪特這類潮流玩具、IP玩具之外,“盲盒思路”還能應用在其他品牌的行銷推廣中。要點就在於:1、用戶對品牌抱有好奇和期待;2、用戶想遍歷不同的品牌體驗。

 

在美妝行業裡,不少品牌都有發佈“聖誕倒數日曆禮盒”的習俗,不同的單品/小樣都會放置在日曆禮盒的小格子中,用戶在倒數的同時每天打開一個小格子,收穫新的產品驚喜。每年的美妝品牌聖誕日曆禮盒的設計、開箱測評都成為美妝界的年終看點。

 

由高圓圓投資的明星鮮花品牌——花點時間在套餐的設計上就採用了“盲盒”的形式,用戶可以“預購+週期購”的方式訂購鮮花花束,每週為使用者送一束不同主題鮮花,但並不會直接告訴消費者具體花的品種,讓用戶對花束產生期待感與驚喜感。這其中固然有鮮花產品的特殊性,但也通過“盲盒”的方式增加品牌粘性。

 

紅極一時珠寶品牌潘多把手鏈主推的行銷概念是,手鏈的每一顆珠子的寓意都不一樣,挑選不同寓意的珠子串成獨一無二的手鏈,用戶既能夠表達自己個性,又可能在收集珠子的過程中產生樂趣。再加上包裝良好的品牌故事,以及由此衍生出來關於“運勢”次文化,受到了大量年輕人的關注。

除了收集癖之外,品牌還可以通過不同產品體驗的設置,給予用戶“盲盒抽獎”的感覺。牙膏品牌舒克也曾推出一款“七天牙膏”,通過不同的包裝設計、產品設計來給使用者不同的心情體驗,主打一周七天每天有不同心情。由於牙膏的口感口味在使用前無法預期,從而造成一種類似盲盒的心理體驗。

網紅新零售品牌瑞幸咖啡近期也在推出劉昊然系列盲盒,使用者只需購買吸管杯就能贈送盲盒公仔。

在“盲盒思維”下品牌能延展出大量新奇特的行銷玩法,但目前“盲盒”依舊主要應用在IP衍生品的推廣中,盲盒行銷的火熱也跟潮品玩具市場興起有關。盲盒行銷通常需要依附於品牌力的強大,否則難以產生足夠的用戶迴響。

 

盲盒行銷已經開始被各大消費品品牌巨頭關注,無疑將成為接下來的行銷風口,從線上盲盒電商、盲盒禮盒,到線下盲盒機器,都將給品牌行銷帶來新的方向與思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社群馬丁 的頭像
    微社群馬丁

    馬丁跟你說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