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122413473437-480x300

 

 

未來,每一個行銷者都該是達芬奇,兼具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

當下,互聯網市場的競爭態勢是,後面10000家的市場份額加在一起,都趕不上第一名,甚至第三名,這種分佈又稱冪律分佈。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互聯網公司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是數位化的。所以,傳統行業想做到江湖老大,只能做一件事——數位化轉型。

怎麼做?

我認為,CMO(首席行銷官)或是行銷者更容易引領一個企業的數位化,因為CMO直接面對消費者,是需求方。相比供給方,需求方更容易數位化。你可以建一個資料管理平臺,把所有使用者全部用數位化的方法管理起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負責市場的同學最早與BAT對接,而今天所有消費者資料最大的源頭,就在這幾家公司手裡。

具體該怎麼做呢?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感知回應模型

數位化的底層思考邏輯

 

數位化背後的底層思考邏輯是什麼?我稱之為感知回應模型”——

感知——理解——決策——行動。

要去感知這個市場外界的變化,然後理解這個變化到底怎麼回事,之後去判斷基於這個變化應該做什麼,最後去做,回應決策。在整個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維度要多

在感知的過程中,就像一個人一樣,要把每一個感官系統都打開的,不要只看一個維度。

從資料的角度講,市場上最重要的兩個維度,就是時間和空間。

舉個例子,曾經有人賣百度的廣告詞(當然今天這個騙法已經很少了),比如我買了吳明輝,買了之後,他說吳總,吳明輝這個詞,你只要搜了就排第一名,一個點擊10塊錢。

後來他怎麼做呢?他知道你就在北京,而且只有白天上網,然後他就只投了北京和白天的那段時間,而在其它的時空,吳明輝根本就不排在第一的。也就是說,他連投都沒投,然後就開始刷量。

如果你不做分析,就會看著量不錯,然後我在北京一搜,吳明輝確實排在第一。其實後臺的量可能90%都是假的,只有那10%是在北京產生。

而且,各種維度,最好交叉起來。

再舉一例。我們經常給消費者打標籤,打人口統計學屬性,按照年齡、性別、收入、教育水準等來區分,比如我的產品是面對2030歲女性的。但是,中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市場,發展是非常不均衡的,如果只按一個統一的維度做,很可能出問題,有的市場好,有的市場不好,你也不知道為什麼。

所以,聰明的做法可以把所有城市分成了一線、二線、三線、四線的,還有超一線的。每一個市場所定義的人口統計學屬性是不一樣的。

還有,你想像的那些維度,與消費者的真實狀況可能不一樣。

我們曾經幫助人分析他的廣告投放和最後的品牌喜好度之間的關係,後來我發現,你有沒有真的看廣告,和我問你有沒有看過廣告的答案,是不一樣的。有一些人明明沒看過你的廣告,但是填問卷時說我看了。因為,他看了大量的你的競爭對手的廣告,混為一談。

注重異常

還有很多的異常,比如互聯網上的收視率reach(到達率,指看見某一個廣告的總人數)超過了100%,這不可能。仔細研究後發現,很多人清了Cookie,這樣一個人就變成了幾個人,被你算了很多遍。

這樣的事情,如果你不把它清除掉,你的計算全是錯的。你的廣告投放量本來是不夠的,你以為投夠了,就結束了。

Cookie的問題解決了,我們還發現有一些地方超過100%,比如珠海、三亞。為什麼?因為分母不對,三亞的人口和統計局統計的人口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三亞有大量的人是去旅遊,一住住半年,根本就沒戶口。

所以三亞這個市場,要比你想像的大很多,你是可以砸更多錢的。

所有的異常出現時,一定要第一時間去仔細研究為什麼。清楚了之後,你對市場就有進一步的理解,就會有非常好的競爭優勢。

關注變化

比如廣電總局的限廣令,真正聰明有心的人,會第一時間去關注。而還有一些人動作很慢,還在繼續投電視廣告。但電視廣告已經開始漲價了,因為廣告資源變少了。

聰明的人就開始研究互聯網,互聯網在增長,怎麼去比較、鑒別,在哪些城市應該多投互聯網,哪些城市應該繼續投電視。他們在這種變化節點上都可以做得很好。

這些變化,有時是宏觀變化,有時是微觀變化。很多情況下,對於消費者的洞察和理解,微觀比宏觀還重要。

比如汽車企業,研究多少人上這個汽車網站,不一定很重要;而如果有一個人以前不上汽車網站,今天突然上了,你把這個人找出來,定向投廣告,非常管用。

快速回應

你只是看了資料不行動,所有的事情都白做了,一定要快速行動。

推薦一本書,《戰爭論》,戰爭的本質就是解決不確定性。做廣告、做行銷,也跟打仗是一樣的。

 

你一個廣告砸進去,發現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這時怎麼辦?快速調整、快速回應!你的動作越快越好。

整個市場發展的趨勢是,廣告活動的時間、週期越來越短。以前可能一波活動3個月,現在的主流是一個月一波廣告活動。真正那些競爭最激烈的行業,比如零售,以前的國美和蘇寧,今天的京東和阿裡,它的廣告活動一開始就是以周為單位的,每週行銷活動都不一樣。

它在不斷調整,因為它在研究消費者到底有什麼變化。反覆運算越快,浪費也就越少,有一句話叫早死早投胎,很多想法有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如果一直沿著往下走,實際在浪費投資人的錢。

連接投入與產出

行銷數位化的核心

行銷的所有要素都可以數位化,這包括:

品牌定位

如果你想讓行銷更有效率,你就一定要找到一個非常精准的將用戶跟其他人區分開的維度。——蘋果手機最大的區別就是定價高。對於絕大多數蘋果用戶,他就希望以這個手機來證明他的品味。

如果你第一天是誤打誤撞地切到了一群用戶,但你後面一定要把這群用戶真正的定義想清楚,細分好。最簡單的模式是拿來足夠的樣本,不停地在維度上去比,比如只有北京的人願意買,也是一個維度;複雜一點的話,就要用DMP(資料管理平臺)。

內容創意的數位化

簡單說,信息量越高的資訊,越容易被傳播。所以,你看,現在流行的短視頻,資訊密度很高,時間已經縮到了幾秒,但是講了一個故事。

所以,怎麼去創造一個資訊密度更高的創意給到用戶,這就很關鍵。

事實上,人類的注意力也是可以被數位化的。比如,把人類的情感數位化,給你的頭上戴一個腦電波的測量儀,然後通過人工智慧的演算法進行匹配;再比如眼動儀,可以發現你的眼球現在聚焦在螢幕的什麼位置。比如奧運會運動員甯澤濤出來了,大帥哥,男性和女性兩類人的目光注意點是不一樣的。

 

媒體的數位化

媒體的數位化最容易。比如廣告,包括單向傳播廣告和互動類廣告。單向傳播廣告的指標有曝光、收視率、GRP(又稱毛評點、總收視點,指看過廣告的總人次)、Reach(到達率)、Frequency(頻次)等,互動類廣告有點擊、轉發、贊等。

當你發現行銷的所有的要素都可以數位化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

把行銷的投入、產出連接起來,這是行銷數位化的核心。

換句話說,這就是行銷的效率,即 ROIReturn on Investment),數位化即是將所有的RI都進行交叉的分析,最終實現精細化地分配。

比如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川普和希拉蕊PK,他有非常精准的資料分析系統,去分析某個州現在對我的喜愛程度是什麼樣的,我在這兒花多少錢、是用什麼話術來行銷自己。他在不同的州,打的廣告是不完全一樣的,所投的廣告費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州對他來講完全是浪費,乾脆就不花錢了。

再比如微信公眾號,可以做精細化運營管理。服務號一月只可以發4次,有的人就傻乎乎的,就做4篇文章直接發出去了,這是最傻的做法。聰明人怎麼做?你可以做400篇,然後把你的粉絲分成100類,每一類定向發就行了,它的轉化率是不是就提高了?

行銷轉化分析如何做呢?有兩類,一是效果類,一是品牌類。

效果類

效果類的轉化很簡單,比如設立一個行銷點,在各種地方加監測代碼,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加,然後中間不停地做分析,而且這個分析一定要盡可能及時,不要一個月才分析。因為你每天都分析,每天都做一點點調整,一個月之後已經調整30次了,進步已經很大了。

所有的效果類行銷的客戶,如遊戲、電商,RI很容易連上。因為R是線上上產生的,線上收錢;I也是線上上花錢,做數字廣告。所以,哪一個人看了廣告買了,哪一個人看了廣告也沒買,很容易把數位對上。

品牌類

 

品牌類的RI沒有那麼容易連接。比如說寶潔,它有大量的銷售收入是線上下產生的,而今天的廣告費有很大的一塊線上上產生的。而且,人是在互聯網看到的廣告,卻是到超市里去買的,這種怎麼連?

我們可以放一些中間指標,比如說brand,就是品牌資產。

很多產品,並不是你看完了那個廣告,馬上就點擊購買,比如說買車。更多的情況是,你還沒想買車,就每天看到這個廣告,然後你就想,有錢了一定要買下這個車,等到有一天終於把錢攢夠了,這時也不一定看廣告了,但是你就跑到4S店把它買下了。

所以,我們要去測量的是消費者有沒有記下這個品牌。

線上、線下如何打通?其實沒有那麼難。線下的消費者去店裡,今天有很多傳感設備可以幫你採集使用者ID的,只要保護好消費者隱私。這中間是可以做匹配的,知道哪些人是看了廣告來的,哪些人沒看過廣告也來了,哪些人看了廣告也沒來。

 

一個餐館,用攝像頭就可以將店裡的客人、服務人員,以及每個桌子上現在是一個人還是四個人,進行數位化。這時候,這家店是不是變成電子商務了?就可以做更精細和的運營管理了。

如何做好行銷數位化?

這些陷阱與執行清單要牢記

其實,在做行銷的數位化的過程中,會有非常多的騙局,所以我這裡面給大家提幾個醒:

數據造假

請記住,千萬不要輕易相信那些賣廣告的人告訴你的數字,你要想辦法再去從另外一個視角去看,去找到一些真實、可信的數字。

而且,數位和數位之間要可以互相校驗的,有的數字表現得很好,另外一個維度看它又有問題,這時你就要馬上開始懷疑。

有時候摻水、造假沒辦法,但是你要有一套方法,知道他們摻了多少,有的摻了10%,有的摻了30%,你要把這個假打掉了以後,再重新評估你的錢應該怎麼分。

KOL粉絲造假

大家要小心,這裡面水還是非常深的。

以前秒針出過一個水錶8000萬粉絲的大號被我們查了一下,看到真實的粉絲只有2000萬。

迷信所謂的精准行銷

精准行銷公司是給你一些維度讓你去選流量,但是,第一,從總庫存上來講,這些公司不可能把最好的流量拿到手,相比于BAT,其實是很小的量。

第二,那些標籤本身不準確。因為庫存小,它就一定要讓你選一個最寬的標籤,甚至是一個錯的標籤,讓你買到盡可能多的人。它告訴你這是母嬰人群,可能根本就不是。

所以,如果你的預算很少的話,還不如去投BAT

過分重視流量數位化,不考慮其他

我們經常說一個特別好的紅地毯被鋪到廁所了,為什麼呢?

因為很多人花了時間去研究畫像,研究標籤,但是他沒有去琢磨自己的廣告創意怎麼優化,落地頁怎麼優化。這些東西跟你的流量選擇是乘法的關係,這些不去數位化,不去不停優化、調整,實際上你最後的效果也不會特別好。

我曾給一個汽車廠商提供服務,幫它把銷售排一下序,哪些排到前面,哪些排到後面,先給這些銷售轉化率高的人打電話。我們用了各種最高級的演算法,弄完了以後也就提高了20%的轉化率,雖然也不錯了,可在我看來應該提高幾倍才對啊。

最後研究了半天發現,其實並不是把物件挑對就OK了,那個打電話的人也很重要。一個好的sales,可以讓本來不想買車,甚至都沒錢的人,去貸款買車;一個普通的sales,可能本來帳戶很有錢,特別想買的人,跟你聊完以後也不想買了。

所以,一定要形成一個良好的銷售閉環。一個銷售的轉化率過程中有很多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要數位化。你要看看,到底在哪個環節上有可能沒有做好,沒有優化,使得最終的轉化率不夠。

當然了,終極的解決方案,是使用人工智慧。但對於中小企業來講,人肉去做分析也比沒有分析強,無論如何至少要確保說所有的東西都是數位化的。

行銷數位化,到底該怎麼做?以下是我總結的執行三板斧:

1搞清楚行銷的KPI是什麼。

2找到與這個KPI最有可能相關的一些參數,對這些參數建立數位化的系統。

3通過工具採集資料,然後搭一個團隊,不斷地去分析、調整資料,不斷優化。

對大企業的建議

對於大型企業來講,我建議儘快建立整個企業的資料中台,比如寶潔、雀巢等都已建立。但是,在建立過程中你也要知道,市場上到底哪些地方有資料,哪些地方的資料是可以用的。

同時還要監測和分析競爭對手,一舉一動你必須要即時觀察,它在怎麼做促銷,怎麼做定價的。而這個過程必須要在後臺建立一套很好的支援系統,把資料拿回來直接就可以做比較,甚至自動優化。

對中小企業的建議

 

對於中小企業,首先盡可能找免費或便宜一點的工具。每一個環節都有很多分析工具的。比如百度統計、阿裡指數、金資料等。最簡單的是拿一個金資料去發問卷,就可以做一些深層次的分析了,而且有一些問題是開放性的。

我們有一個客戶了,之前以為是他們贊助某個大明星,贊助得很成功,所以使產品大賣了。後來經過調查發現不是,只是因為馬東老師在一個節目裡說了一句話,結果就賣好了。所以,這些東西你不去做調查,沒有資料,你是不知道的。

小結

總之,未來,每一個行銷者都該是達芬奇,兼具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不僅要對消費者有感性地洞察,也要在精細化運營中,學會理性地數位化思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微社群馬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