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聲客”們前往廣告諮詢公司處尋求市場的救贖之道,卻不知道廣告諮詢公司沒有那本藏著錘子的聖經。
前兩天看了一份關於播客行業發展的報告,報告的出品方有點眼熟,並且超出了我的印象,為了驗證是不是自己記錯了,於是我就去搜了一下這個出品方。
好傢伙,沒想到這個濃眉大眼的也開始做諮詢了。
終究,卡拉米還是癲不過行業“大佬”們。
自嘲歸自嘲。
但有些話,我沒法忍著不說,所以就有了今天的文章標題。
我不是第一個聊廣告公司開展諮詢業務這個事的人,如果你在閱讀過程中覺得有似曾相識的觀點,那一定是英雄所見略同。
以下:
▍廣告公司開展諮詢業務的背景
廣告公司轉型開展諮詢業務,是甲乙方雙向奔赴的結果。
一個預算8w的比稿,對於乙方來說,中標可以收穫“預算少還憋屈”的執行過程,沒能中標則可以收穫“虧本還憋屈”的參與感。
乙方想要一份不憋屈還能賺錢的體面。於是出現了第一個鬼才,將廣告公司的策略部的“能力”包裝成諮詢業務,並賦予這個業務一個宏大的角色——為企業/品牌解決“戰略”問題。
甲方那邊在生意難做、東西難賣的氛圍下,難免病急亂投醫,想要找一個能夠管殺還管埋的乙方,共同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市場問題。
歸整一下那些市場問題,其實不難發現甲方面對的要麼是市場“銷量”問題,要麼是品牌“聲量”問題,所以也可以稱呼甲方一聲“銷聲客”。
他們找廣告公司做諮詢,以求解決問題的行為,可以稱為“銷聲客的救贖”。
這時,“銷聲客”看到廣告公司推出了諮詢業務。很自然的想到,之前廣告公司就負責具體落地執行的管埋環節,如果現在還能做企業/品牌上層構建的管殺環節,豈不是就能保證戰略方向不走偏,策略落地動作不變形?
對於廣告公司來說,諮詢業務一單少則上百萬,多則上千萬,收益高週期長。況且在一個諮詢週期結束後,還能說趨勢環境變了,客戶也得與時俱進,開啟下一個諮詢週期。
這種諮詢週期,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十年就這麼過去了。
於是,雙方就像是王八看綠豆,立馬看對了眼。
但,以上雙向奔赴的想法很美好,實際卻很殘酷。殘酷到廣告公司不肯承認,提供諮詢業務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錯誤的雙向奔赴
我個人先對廣告公司做諮詢業務的這個動作下一個暴論:廣告公司,作為組織是沒有能力提供諮詢服務的。
雖然我不是行業大佬,但我的自我介紹中有寫,我幹過廣告,也幹過諮詢,不巧對這兩個行業都有一些小小的瞭解;同時帶過十幾個人的團隊,作為一個向上管理老闆,向下哄騙小朋友幹活的公司“中奸力量”,自信勉強能夠說上兩句。
先說為什麼作為組織的廣告公司是沒能力提供諮詢服務的。
構成廣告公司業務的是創意和阿康(沒有不尊重策略和策劃意思,主要是很多公司都已經不養策略和策劃,選擇走客策一體的路子,對於廣告公司來說沒有策略和策劃壓根不成問題),創意人員負責制作物料的天馬行空,阿康負責上傳下達和給客戶提供情緒價值。
兩者既不具備一眼看到本質問題的能力,又沒有接受過逐層剖析問題的框架性思維訓練。
同時,整個組織分工中,也沒有一個有能力負責頂層設計的部門。
也許有人會反駁我說,策略部還沒亡,還有設立策略部的廣告公司!
很抱歉,廣告公司的策略部,他們講行銷故事和包裝方案在行,但讓他們去做諮詢業務的問題定位他們就是不行。說句不客氣的話,廣告公司的大部分策略人員,連拆解企業/品牌所面臨問題的因素,繼而定位問題的動作都不會做。
為避免我的暴論誤傷真正踏實幹活的諮詢組織,我特意去檢索了一下這些所謂的“廣告轉諮詢”組織的交付結果。
您猜怎麼著?這些組織向外宣傳的還是自己寫了一句標語,拍了一條廣告片,執行了全網KOC發種草廣告的Campaign!
本質上是披諮詢的皮,謀廣告業務的生意;明面上說是賣腦力,到最後還是賣體力。
打一個更容易理解的比方,廣告公司搞一個下屬諮詢組織,就好像是開一個無評級的旅遊景區,諮詢只是景區業務的門票錢,想要在景區裡面玩得好,就必須額外掏錢買專案門票。
組織沒有提供諮詢服務的能力,那剝離組織屬性後,廣告公司有能力提供諮詢服務嗎?
那肯定是有這個能力的,但這個能力純屬於個人,並且交付結果與你是不是名校畢業、是不是諮詢業務的“正規軍”出生無關。
甚至不需要你是廣告或者諮詢行業的從業者。
王志綱老師做諮詢之前是記者,下海之後策劃諮詢業務做得風生水起;諸葛亮,原本在南陽好好地種著地,結果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做諮詢,於是給了“隆中對”這個戰略方案。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出師表》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孫權據有江東……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隆中對》
因為諮詢業務的強個人屬性,所以當客戶決定買諮詢服務的時候,其實不是在買公司為他服務,而是在買“你”為他服務,並且相信“你”選團隊的眼光。
我自己就遇到過,在交付完問題定位精准的解決方案後,客戶當場詢問,之後我會不會繼續為他們提供服務,以解決ad hoc的諮詢需求。
▍廣告諮詢公司沒說的真相
▍諮詢流派
諮詢的流派有很多種劃分方法,我的劃分方式不是標準答案。
我按照我認知框架內,將諮詢公司分為了四大類:
1.管理背景的諮詢公司,比如麥肯錫、波士頓等,這些公司只管殺,所以也被戲稱為“吹逼仔”。
2.財務背景的諮詢公司,比如德勤、安永等,這類公司擅長從公司內部的組織架構、數位基建、專案流程、成本結構等方面開展諮詢服務,以前只管殺,現在也不得不管埋。
3.外企諮詢公司,比如特勞特、裡斯等,這類公司擅長頂層設計,以前只管殺,現在也管埋。
4.國內定位派諮詢公司,比如君智、華與華等,這類公司除了做頂層設計外,還管落地執行,提供管殺又管埋的一條龍服務。
國內還有很多的諮詢公司,以上所列只是各自流派中知名度比較高的典型,便於大家能夠快速形成具象的認知。
管理、財務和外企背景的諮詢公司,單管殺這個動作就是千萬收費起步,國內的定位派收費相對便宜一些,但也不妨多讓。
按諮詢公司1000萬收費算,廣告公司要做125個預算8萬的專案,才能完成相同的業績。
算過帳,也就能更直觀地理解廣告公司為什麼要做諮詢業務。
▍廣告諮詢的公司沒有方法論
不同諮詢背景的公司,其安身立命的“方法論”也不同。
麥肯錫有金字塔和MECE、德勤有流程/組織分析方法論,特勞特有定位,華與華有超級符號、文化母體,新興諮詢組織有“原神”、衝擊波、故事鏈之類的抽象型方法論。
國內諮詢組織,除了脫胎於定位的“華與華方法論”本土化做得很好以外,其他的方法論在我看來只是包裝華麗的“行銷故事”。
這種故事的好看程度基本等同于“姜太公釣魚,冤者上鉤”。
都知道薑子牙直鉤釣魚是封神演義中的故事,是假的,但經不住好看,所以我們願意口口相傳。行銷故事式的方法論被包裝得花裡胡哨,總能迷了一兩個客戶的眼,忽悠到幾個病急亂投醫的顧客。
比如,某公司把“天時地利人和”包裝成方法論,然後賣給客戶。如果這種都能被稱為方法論的話,那中國的“道”也完全可以被包裝成方法論,就叫做“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土壤,助產中國品牌結出生意果實”。
E=MC²這個公式的偉大不止在於解開了品質和能量關係,還在於其極致的精簡。任何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都能使用這個公式對品質和能量進行紙面數字的計算。
諮詢方法論也應該精簡到讓小白也能套用。比如定位理論就能總結成三句話:
1.定位定的是用戶認知。
2.要借助用戶的既有認知去進行定位。
3.萬物皆可定位。
使用一個有效諮詢方法論的過程,得像在寫填空題,但又與做題不同,因為對於方法論模型的填空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諮詢這份答卷的得分高低全看諮詢人員水準高低和“銷聲客”是否上鉤。
▍廣告諮詢公司沒說的真相
這些這些開展諮詢業務的廣告公司,在售賣其方法論的時候,喜歡偷換概念,總是把Campaign方法論宣傳成戰略方法論,將只能錦上添花的能力,包裝成雪中送炭,可以幫助企業/品牌逆天改命的能力。
這種行為的離譜程度無異於“廣告諮詢公司只有一碟醋,卻要求企業/品牌拿出一盤餃子”,想讓甲方把全部身家性命交給自己。
同時,這些諮詢公司還有一個特別雞賊的地方,他們從不告訴你想要取得成果是需要大預算、大媒介支撐的。
華與華在宣傳蜜雪冰城案例的時候,只說自己為品牌提供了哪些諮詢內容,對於品牌拿出了多少資源來配合,卻隻字不提。單就蜜雪冰城線下的幾萬家門店所扮演的廣告位角色,其對應的媒介價值就不是一般品牌掏得起的。
又比如廣州一家廣告公司,服務面膜客戶。對外宣傳只說自己的方法論有多麼吊,品牌聽了自己的諮詢建議後取得的效果是如何拔群,但是對於花了多少預算投電梯廣告也是避而不談。
某諮詢公司提出了“大衛,拖把專家”的定位之後,為了在消費者心中佔據“拖把專家”的心智,又花了多少預算買媒介資源,我們也無從得知。
在行銷這件事情上,有預算不一定能取得市場成果,但沒有預算一定無法取得市場成果,和乙方提供的是諮詢服務或者廣告服務沒有半毛錢關係。
“銷聲客”們前往廣告諮詢公司處尋求生意的市場救贖之道,卻不知道廣告諮詢公司手中沒有那本藏著錘子的聖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