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嘗不是去海外開副本呢。
作為中國品牌出海的重要組成部分,遊戲公司也不斷在海外開疆拓土。但事實上,海外不僅有兩年吸金37億美元的《原神》,更多的則是幾個月就血本無歸的遊戲項目。
有業內專家就曾對筆者表示,出海賽道正在變得擁擠,遊戲廠商簡單複製粘貼的模式早成過往。老闆們在出海淘金之前,先得準備好賠光底褲!
據《2023年中國遊戲出海研究報告》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遊戲市場規模 11773.79 億元,同比增長 6%,但2023年中國自主研發遊戲在海外市場的實際銷售收入僅為 163.66 億美元,同比下降5.65%,下降幅度相比2022年繼續擴大,顯示遊戲出海面臨較大增長壓力。三成受訪企業認為,出海賽道競爭激烈,究其原因,缺乏本土化、流量獲取成本上升,以及合規要求高已經成為遊戲出海業務最大的挑戰因素。
遊戲輕量化與長效運營成趨勢
隨著中國手機廠商在全球市場 份額的顯著提升,其應用商店在海外市場的分發能力也隨之增強,為國內遊戲出海開闢了一條新管道。儘管這條道路並非完全坦途,但卻已成為各大遊戲公司的基本共識。
然而,全球不同市場的玩家偏好千差萬別,特別是文化迥異的市場更是如此。這些特點要求遊戲公司對資料分析和使用者調研具備高度的敏銳度,深入瞭解各地玩家的不同需求,並在研發和發行側提前做好佈局。
舉例來說,RPG(角色扮演)和SLG(策略遊戲)是海外遊戲市場在收入規模上穩居前兩名的存在。據Sensor Tower發佈的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手游應用內購買收入中,角色扮演和策略遊戲分別達到200億美元和148億美元。其中,輕度品類和玩法創新更被視為未來中國遊戲出海的重要增長引擎。
其次,增速最快的品類則是解謎和棋牌類遊戲,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8%和10%,且其收入規模緊隨RPG和SLG之後,達到百億美元水準。
在商業化層面,應用內廣告策略在模擬(41%)、休閒(33%)和解謎遊戲(31%)中的增速更為顯著,而RPG和射擊遊戲的主要收入則來源於應用內購。
除此之外,據Google的資料顯示,2023年美國移動應用的使用時長縮短了2%,同時77%的美國消費者表示正在進行“消費降級”,去年全球手游用戶單次打開時長也減少了13%。這表明,現階段玩家的三大明顯訴求是:耗時短、玩得爽、少花錢。因此,有觀點認為“輕量化是全球遊戲市場的大趨勢”,也是中國遊戲出海的下一個突破口。
目前,中國公司在SLG和MMO市場的份額較高,其中SLG市場中的份額高達82%。卡牌RPG和休閒益智類產品則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與此同時,新遊戲的發佈數量在減少,2023年已發佈遊戲的下載量超過了新遊戲。這意味著老遊戲的生命週期被進一步拉長。對於遊戲廠商而言,如何在更長的生命週期內持續高效地獲得新用戶,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趨勢。
騰訊管理層曾反復強調“常青遊戲”對公司的重要性,並將這類產品的長期運營放在了遊戲業務的重要位置。
業界有句話叫“1億美元做遊戲,再花1億做推廣”,這種大手筆的投資佈局並非所有公司都能承擔。因此,拉長老遊戲的生命週期就成為了遊戲出海的一種必然選擇。畢竟,如果按照手遊生命週期只有半年來規劃,很多遊戲必然會在盈利之前夭折。一位遊戲公司的運營總監如此向筆者表示。
新興遊戲市場嶄露頭角
多數中國公司在海外拓展時,首選文化相近的東亞和東南亞市 場作為起點。 根據Data.ai的資料,韓國與中國臺灣在海外移動遊戲市場中位居第二梯隊,同時也是中國大陸遊戲公司出海的重要目標。 2023年,這兩個市場的規模均突破了30億美元大關。
從當前的收入規模來看,北美和日本市場無疑是出海的頂級(T0級別)市場。儘管日本市場連續兩年出現下滑,但這兩大市場在2023年的收入規模合計占比高達55%,遠超其他海外市場。
回顧2010-2014年,中國遊戲公司初涉海外市場時,主要基於文化偏好進行市場選擇,因此港澳臺地區成為首選。這些公司只需將簡體中文版內容轉換為繁體字版即可進入市場。但隨著這些市場逐漸飽和,中國遊戲公司開始將目光投向文化相近的日本和韓國市場,以及更為廣闊的歐美市場。然而,近年來地緣政治的變化使得中東、俄羅斯及其背後的獨聯體(CIS)市場也成為部分中國公司出海的新選擇。
相關資料顯示,早在俄烏衝突爆發前的2021年,手遊在俄羅斯遊戲市場的份額就已高達43%,活躍玩家數量達到5000萬人。2023年,俄羅斯玩家在遊戲上的支出更是超過了1600億盧布(約合127.25億人民幣),其中約30-40%的手機遊戲為中國公司研發。在俄羅斯市場,策略類、RPG和休閒遊戲最受歡迎,同時一些硬核遊戲如《PUBG Mobile》也在六七年的時間裡一直佔據俄羅斯應用商店的榜首。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俄羅斯市場的快速發展,獲客成本也在不斷上升。根據俄羅斯最大搜尋引擎Yandex的資料,56%的俄羅斯玩家使用手機玩遊戲,在Google Play的遊戲下載量排名全球第四。儘管許多中國公司將俄羅斯視為第二檔(T2)市場,但隨著俄羅斯市場熱度攀升,其整體推廣成本已經接近頂級(T1)市場。
克服產品挑選、當地語系化運營與合規
當前,行業內眾多遊戲公司不僅致力於自研遊戲的海外推廣,還積極代理並發行其它 公司的產品。 對於這些發行公司而言,如何精准挑選合適的出海產品,無疑是他們面臨的首要挑戰。
那些擁有核心競爭力的遊戲開發者,比如具備創新玩法和策劃、擁有高技術壁壘或鮮明美術風格的遊戲,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挑選到合適的出海產品只是第一步,如何在海外市場做好當地語系化運營同樣至關重要。特別是確保語言、視覺效果和音訊都能與當地風格完美融合,這樣不僅能幫助商家跨越文化障礙,還能營造出親切感,助力遊戲擴大市場覆蓋範圍並顯著提升遊戲收入。
除此之外,還必須全面考量獲客成本、合規要求以及本土化團隊建設等多重因素。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中國遊戲發行商所面臨的最大成本挑戰。
當前,海外買量市場普遍呈現出價格上漲的趨勢,遊戲廠商的獲客成本持續攀升。據伽馬資料的最新報告,2023年中國遊戲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獲客成本顯著上升,部分企業的獲客成本甚至突破了每用戶10美元的大關。這一趨勢無疑加劇了中國遊戲公司進軍海外市場的難度。
因此,探索並找到差異化的流量管道,就成為了中國遊戲公司共同追求的目標。他們紛紛嘗試與KOL(意見領袖)合作、在移動遊戲內投放廣告,甚至探索電商管道等新的行銷方式。然而,面對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所有管道的成本均在不斷上升。
最後,鑒於不同國家和地區各自擁有獨特的法律法規體系,遊戲公司必須確保其產品能夠符合當地的法律要求。然而,這也衍生出了一個新的問題:當地語系化運營需要配備熟悉當地市場的專業人才。中國遊戲公司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採取了在海外設立工作室並積極招募當地人才的策略。例如,騰訊在美國、加拿大等地設立了多個工作室,旨在通過這種方式吸引國際頂尖遊戲開發者加入其團隊。
不過,在中東和獨聯體地區,這一策略的效果並不像在歐美那樣顯著。這是因為遊戲行業在這些市場相對滯後,很多相關法規並不健全,且高端遊戲從業者也相對稀缺。這就給遊戲公司在當地的本土化運營構成了嚴重制約。